十一月十二日枕上曉作

《十一月十二日枕上曉作》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一首即感抒懷的詩。全詩從夜裡風雪說起。用門前凍犬和屋上飢鴉來暗寫“飢”、“寒”,仗著宿酒敵寒,憑作詩遣日,雖自甘貧苦,無奈光陰已是坐失。接著慨嘆自己日高擁被而眠,比起鄰家的聞雞起舞來,顯得多不長進。該詩因小喻大,借景抒情,雖言日常小事,卻體現一股蓬勃的掙扎向上的陽剛之美,使一首寫嚴寒冬日的詩有了一股動盪的生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十一月十二日枕上曉作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范成大
  • 作品出處:《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十一月十二日枕上曉作
竹響風成陣,窗明雪已花。
柴扉吟凍犬,紙瓦啄飢鴉
宿酒欺寒力,新詩管歲華
日高猶擁被,蓐食愧鄰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柴扉(fēi),柴門,扉:門。吟:鳴,呻吟。
②紙瓦:指天窗窗紙。
③宿酒:隔夜未退盡的酒力。欺:猶如說不怕、不示弱,制服。
④管:管領的意思。歲華:年華。猶言歲時。這時已屆仲冬
⑤猶:仍然。
⑥蓐(rù)食:蓐同褥,夜裡做飯,在臥褥上進食。典出《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翹。”杜預註:“蓐食,早食於寢蓐也。”說的是古代士兵從深夜就行動起來的事情,形容行軍令急,行動迅速的樣子。後稱一早就吃早飯為“蓐食”,指農家早起,匆匆吃過昨夜剩飯,即出門耕作,柳宗元田家》:“霹食詢所務,驅牛向東阡。”即此意。

白話譯文

朔風吹動竹林陣陣作響,雪花映得窗戶格外明亮。
凍狗輕聲哼吟在柴門外,飢鴉空啄著天窗的窗紙。
仗著宿酒抵禦清晨嚴寒,全憑作詩度過悠悠時光。
紅日高照猶自擁被而臥,愧對鄰家早起辛勤勞作。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范成大年輕時居家詩作之一,是詩人入仕前所作。范成大父母死後,他艱難支持家計,料理兩個妹妹婚姻大事,生活相當貧苦。有一段時間,曾借居僧院,勵志讀書。不過,象詩人這樣一個父親中進士官至秘書郎、母親又是大官僚蔡襄之孫女的家庭,雖說貧苦,仍然比一般農戶強得多。這正是詩人抒寫這首抒情詩的生活基礎。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可以分前後兩個部分,相互呼應,烘托出一個積極的主題。前四句客觀描敘,托物寓意,極寫冰天雪地之下,動物饑寒的情景。寫法上由遠而近。
首聯謂夜來風雪大作,曉來寒氣襲人。“竹響風成陣”,朔風吹來,庭院外竹子嘩嘩亂響。這種經冬猶綠的耐寒植物,在風吹雪壓下仿佛不勝重負。
“窗明雪已花”,滿院積雪,反映窗戶,使窗紙一片明亮。六出的冰花,已影影綽綽印在窗紙上。由庭院外竹響,到房子窗戶雪映,寒意自野外逐步逼近,已經包裹著詩人的住房了。
次聯承寫風雪中的犬與鴉,犬無處避寒,鴉無處覓食,以動物的反應,深一層寫寒意。柴門旁守門的狗,既不能遠出遊逛,又不能入屋躲藏,只凍得鳴喑呻吟。而屋脊上的烏鴉,因為大雪降落,地面遮蓋,無處覓食,只好在瓦縫屋檐之間啄食尋找。這兩句用杜甫秋興八首》“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句法。如果第三句以狗形容寒,第四句便是以烏鴉形容飢。一“飢”一“寒”,互文為義,並寓有深廣的內涵,令人想見昨夜今曉普天下饑寒交迫之人。冬日大雪,饑寒難耐,動物猶如此,詩人亦不堪,不言之意,可以由讀者聯想而出。
後四句自我抒情,寫人物活動。四句詩的主體活動,是詩人的思路。“宿酒欺寒力,新詩管歲華”,暗示自己生活還過得去,昨夜喝酒不少,今晨還有點醺醺然,身上發暖,正好抵禦清晨的寒意。既然天氣寒冷,索性擁被而臥,口中吟詩,讓這個難耐的季節快些過去。五六兩句寫一個溫飽的讀書人的閒適,而與上面所寫的大自然的饑寒對比,見出詩人隱居的平淡心情。如果詩意至此收筆,那真是平庸的閒適詩了。但是,范成大這首詩的精神寄託,卻在最後兩句: “日高猶擁被,蓐食愧鄰家。”把自己溫飽閒適,與鄰居農民勤勉耕作對比:在自己還仗著宿醉,擁被高臥的時候,農民已經匆匆吃過昨夜的剩飯,下田勞動去了。相互對比,不禁令詩人生愧,一個“愧”字,把詩人溫飽閒適生活之中,隱約包裹著的一腔振作有為的大志,報國立功的熱望,透露了出來。范成大這位官僚文士之後,當然是不甘心終老田園的。他身居田園,而心懷天下,躍躍欲試。因此,鄰居農民的動,與詩人臥吟的靜相對比,實際上揭示詩人靜而欲動,外冷內熱的思緒。
這首詩在美學鑑賞上最突出之點,便是在冷靜閒暇的詩境中,體現一股蓬勃的掙扎向上的陽剛之美。在大自然寒凜冷清的風雪之中,生命的掙紮成了詩的精神所在。家犬在嚴寒中掙扎嗚咽,而不是俯首凍僵;烏鴉在饑寒中到處尋覓,也不甘願坐以待斃。雖然風雪過後,滿地積雪,農民卻毅然下田去,以勞動來抗衡大自然。在溫飽舒適環境中的詩人。並沒有消磨壯懷,那顆愛國憂民的年輕的心,依然躍躍欲試。這是生命的掙扎,豪情的躁動,使這首寫嚴寒冬日的五律,流動著一股動盪的生氣。讀者品昧詩句,進行審美再創造的自由聯想時,會在詩人對比暗示中,體會出比字面包涵更豐富更有意味的題旨來。

名家點評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燕譯《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范成大楊萬里詩詞選譯》:該詩表達了冀希有所作為,但仍未踏入仕途的封建士人的一種普遍心態。他們同情關懷人民,卻不甘與之為伍;一心有所作為,又把入仕看做唯一實現理想的途徑。於是作為一名清貧書生的范成大,唯有在自疚自愧、自怨自艾中虛度歲月了。由於詩貼近生活著筆,以小見大,所以寫來真切動人。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