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匡城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70
- 郵政編碼:476900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車牌代碼:豫N
匡城村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匡城鎮,是匡城鎮下轄村。地理環境匡城村位於匡城鎮,匡城鎮地處睢縣縣城十字街西南隅12.5公里處。商登高速穿境而過,北臨鄭永公路,東臨民太幹線。12經濟建有匡城村桑樹種植基地。2...
匡城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匡城村得名。文物古蹟 承匡古城位於睢縣縣城西南15千米匡城村西北。據《路史》、《左傳》、《戰國策》記載,承匡為宋國王城靈都之地。相傳東周時,秦康公假借剛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承匡築城。秦時,將承匡城置為縣城,不久因城內低洼積水遷往襄陵(今睢縣北湖),城遂廢。承匡現存城牆為黃土...
匡城鄉因鄉人民政府駐匡城村得名。文物古蹟 承匡古城位於睢縣縣城西南15千米匡城村西北。據《路史》、《左傳》、《戰國策》記載,承匡為宋國王城靈都之地。相傳東周時,秦康公假借剛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承匡築城。秦時,將承匡城置為縣城,不久因城內低洼積水遷往襄陵(今睢縣北湖),城遂廢。承匡現存城牆為黃土...
前龐村 前龐村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匡城鎮,地處睢縣縣城西南。交通運輸 東臨民太幹線。地理位置
兩城寨”,後簡稱兩城。一說山在匡城、茅城間,故名兩城山,無考。又說,山分合如兩城(《濟寧直隸州志》載)。交通情況 街區由南北形狀,向東從山坡下公路沿線擴展,略呈方形。分八個行政村,人口二千三百四十戶,房屋多為石牆建築。產大蒜出名。濟寧至微山公路經此並設站,汽車通濟寧、微山、滕縣。
匡城,匡或作“筐”。承匡歷史甚古。《左傳》有“(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會晉郤缺於承匡”的記載。 《戰國策》記有“犀首以梁與齊戰於承匡”一事,皆指此地。當西周時,承匡本為宋國西部邊境要地。到戰國時此地入於魏國。秦滅魏後,於此地設承匡縣,後以此地“卑濕”,乃徙縣於襄...
方樓村 方樓村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匡城鎮,地處睢縣縣城西南。交通運輸 東臨民太幹線。地理位置
承匡故城。又名承匡城、匡城,匡或作“筐”,位於縣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承匡歷史甚古。《左傳》有“(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會晉郤缺於承匡”的記載。《戰國策》記有“犀首以梁與齊戰於承匡”一事,皆指此地。當西周時,承匡本為宋國西部邊境要地。到戰國時此地入於魏國。秦滅魏後...
前221—前206年,承匡縣隸屬碭郡。明朝置匡城裡,屬錦翠鄉。歷史文化 匡城遺址 在睢縣匡城鎮匡城村西北角一里許,可見到長約800米的古城西牆,長約300米的古城北牆,牆高約2米。據考證,此殘牆為戰國遺址。據勘探,古匡城規模較大,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1500米,計有2250畝。
英王村 英王村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匡城鎮,是匡城鎮下轄村。經濟 英王村發展大蒜種植500畝、草莓大棚20座,存欄500頭以上的養牛戶5戶、1000頭以上養豬戶4家,8個養雞大棚存欄6萬餘只、散養戶達30%以上,建立服飾加工車間1個。地理位置
承匡古鎮景區,又稱“五柏一所廟”景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匡城鄉,2015年11月17日,承匡古鎮評為被國家3A級旅遊景區。承匡古鎮“五柏一所廟”景區位於商丘市睢縣匡城鄉,匡城鄉重視古鎮景觀的保護性恢復,先後建成豫東民居、孔子游匡、女媧降世、關帝廟、大雄寶殿等景點。11月17日,商丘市旅遊局專家組對睢縣...
匡城鄉小張莊村長張金芳,把用生命保存下來的2000斤穀子,冒著槍林彈雨親自帶領民眾用肩膀扛、小車推送到前線,受到華野一縱一師師長寥政國的接見,戰役結束後,被軍分區授予支前英模。戰役經過 1948年6月26日,粟裕指揮的河南開封戰役勝利結束後,即刻命令華東野戰軍第三、第八縱隊主動撤出開封。驕狂的國民黨第五軍,...
山高而頂平,故名高平。又因此山結餘邾婁、亢父兩城之間,所以也叫兩城山。高平廢縣治以後,便把高平改稱“兩城寨”,後簡稱兩城。一說山在匡城、茅城間,故名兩城山,無考。又說,山分合如兩城(《濟寧直隸州志》載)。後村莊面積擴大,分為八個村,此地為四村,為兩城四村委會駐地。
徐成美,一個坐落於美麗的水城睢縣西南禺的一個淳樸美麗的村莊。距離睢縣縣城約13公里,全名徐成美村,隸屬於匡城鄉,但是距離河集鄉較近。村莊東西向較長,約400米,南北向較短,約200米,分村西和村東兩部分,面積約80000平方米,四周圍繞著四個村莊:蔣樓村、後龐村、前龐村和朱橋村,毗鄰211省道,由一條...
山高而頂平,故名高平。又因此山結餘邾婁、亢父兩城之間,所以也叫兩城山。高平廢縣治以後,便把高平改稱“兩城寨”,後簡稱兩城。一說山在匡城、茅城間,故名兩城山,無考。又說,山分合如兩城(《濟寧直隸州志》載)。後村莊面積擴大,分為八個村,此地為一村,為兩城一村委會駐地。
山高而頂平,故名高平。又因此山結餘邾婁、亢父兩城之間,所以也叫兩城山。高平廢縣治以後,便把高平改稱“兩城寨”,後簡稱兩城。一說山在匡城、茅城間,故名兩城山,無考。又說,山分合如兩城(《濟寧直隸州志》載)。後村莊面積擴大,分為八個村,此地為三村,為兩城三村委會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