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古村(Běi mā cūn)位於陵川縣城西南,距陵川縣城中心15公里。北界田莊,西連平頭,東接七峪,南靠南馬。總面積7491.6畝。總戶數380戶,總人口1393人。
北馬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村。據顧祖禹《方輿紀要》所載及清乾隆年間七修縣誌所載,在全縣32里中北馬時稱北馬東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馬古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陵川縣城
- 下轄地區:5個村民小組
- 面積:7491.6畝
- 人口:1393人
建制沿革,2地理氣候,3資源,4人文歷史,5文物古建,
建制沿革
1958年8月,北馬為附城人民公社6鄉之一,下轄10個生產小隊。1984年。撤鄉建鎮,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下轄5個村民小組沿襲至今。
2地理氣候
北馬地形地貌有三部分凸現,四面環山,山下有川,川中有河,耕地占總面積的35.2%,林木覆蓋率約7%。北馬地理上為背斜褶曲。北馬村“北高南低石頭多,四嶺五掌在北坡”。村西平,村東多山,並有北馬河流經村東而過。北馬村東可以說是:高山層層是梯田,河灣栽桑好養蠶。
北馬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冬季風所控制。主要特點是: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涼爽多雨,秋季陰雨較多,冬季寒冷雪少。
3資源
北馬村礦藏品種,主要有鐵礦石、石灰石、鋁礬土等。鋁土礦賦存於本溪組地層內,質量較好,礦體形態受岩溶地形控制呈窪斗狀,透鏡——餅狀和似層狀,以中3低品位(A/S3-7)礦石為主,礦體埋藏淺。
解放後,北馬村經濟發展極為迅速。村內曾一度出現鞭炮廠、草帽廠、鑄造廠、化工廠、食品廠等村辦企業。尤其是北馬鞭炮廠的產品曾在晉東南地區享譽一時。
4人文歷史
北馬古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可考證,宣統2年(1910年)2月,北馬辦起了國小,開始叫蒙學堂,後改為國民國小,為陵川縣第一所小校。全村已有中專以上畢業生190之多,研究生4人。早在清代及民國年間,村內就有豐富多彩的各種社火活動,方式是玩龍燈、耍獅子、踩高蹺、放煙火、打鐵花等,尤其是北馬焰火名目繁多,極負盛名。
北馬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北馬村有41人參軍,5人因戰致殘,14人為革命犧牲。
改革開放以來,北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村級事務管理中,堅持“村務、黨務、財務”三公開,堅持實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相繼扶持一批專業合作社,如雲霞養殖專業合作社、金牧昶養兔專業合作社,引進一些項目,如北馬石料廠,使我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10元,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跨越。在居住環境上,完成了自來水戶戶通、電話戶戶通、水泥路戶戶通等工程,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質的飛躍。
5文物古建
玉皇廟(Yu huang miao)位於陵川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北馬村中。玉皇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南北長32.9米,東西寬26.1米,占地面積為859平方米。創建年代不可考,現存正殿為遼代建築,其他為明清建築。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改制)、正殿,兩側為廊房、耳殿,東耳殿被改制。
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梁架為五椽栿壓搭牽通檐用二柱,搭牽由前檐柱頭鋪作耍頭延伸製成。五椽栿設於鋪作之上,栿上施蜀柱、斗拱承托平梁,五椽栿之上、平梁兩側各施搭牽,搭牽兩端分別插於承托中平槫的斗拱與承托。
該廟現存基本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