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長仙村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另一說為明崇禎末年,姜姓攜帶家室來到此地定居。因建村於長仙村的北面,故命名北長仙村。後又有王姓和呂姓相繼遷到本地居住。 北長仙村位於海陽市的北部,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58′。村東有一條河流。西南與當道村、宅家夼村隔山相望,南與南長仙村接壤,北與台子村、東與小夼村隔河相鄰。隸屬朱吳鎮。南距鎮政府駐地7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板栗、芋頭等。 2002年,全村有293戶,81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有姜、王、呂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姜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長仙村
  • 面積:4 km
  • 人口數量:818人
  • 耕地:153.3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北長仙國小。1948年,改為完小。1969年,改建為聯中,有教師19人,學生200多人。駝鞏刪1978年,聯中改為三年制,教職工20多人,學生300多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7人。碑應慨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專家和科技人員來村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有2人獲得農藝師職稱。 村重視文化建設,先後建起13間大房,用於放電影、演戲等。承棵蜜棄1981年,購買了1台16mm的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有5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糧維持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39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75公斤,全村總收入26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632公斤,人均存款余嘗灶再槳額2000元,全村有三輪車20輛,手扶拖拉機190輛,四輪拖拉機12輛,機車80輛,電話120部,彩電170台,電冰櫃50台,洗衣機3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勸肯採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9年,村統一整修街道。1999年冬,重新整修村內4條主要街道。1998年翻修變電室,更換變壓器、線路。住房條件也獲很大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0多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4月,成立黨支部,姜春申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萬仁、姜守恕、姜守茂、姜龍坤、姜萬忠、姜守芹、姜萬學、姜守來、姜春強、姜春文、姜春臣、姜韶華。2002年,全村有黨員4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體龍船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春球、姜立睦、姜萬仁、姜萬太、姜春義、姜守基、姜守旭、姜守凱、姜守皆、姜立增、姜萬學、姜守來、姜守芹、姜春臣、姜延安、姜韶華、姜守國、姜守濤。1998年6月起,姜殼捉韶華再任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