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北部強潮海灘動力地貌過程

北部灣北部強潮海灘動力地貌過程

《北部灣北部強潮海灘動力地貌過程》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戴志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部灣北部強潮海灘動力地貌過程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戴志軍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強潮砂質海灘是世界沿岸分布較為廣泛的一種海灘類型。開展北部灣北部強潮海灘的動力地貌過程研究不僅能拓展和豐富國際海灘理論體系,而且具有極其重要的國防戰略意義。本項目以原型研究為主,通過利用三維雷射掃瞄器、RTK-GPS、浪潮儀、OBS 等先進儀器開展對研究區海灘-碎波帶沉積與地貌過程的連續觀測(含逐月、典型月份逐日觀測),以及大、小潮期間的水文泥沙變化監測,同時輔之以不同時相的遙感影像、近100 年來的歷史海圖和沉積鑽探等,進而基於GIS 和Matlab 平台診斷海灘泥沙輸運機制、海灘沉積特徵及其主控要素,探討海灘剖面時空演化模式、水下多尺度砂壩地形變化過程和海灘-碎波帶地貌狀態,研究基於北部灣地區的強潮海灘-碎波帶地貌變化類型,提出海灘岸線侵蝕/淤積預報模型,以充實強潮海灘動力地貌理論體系,為我國北部灣海岸開發與防護預警打下基礎。

結題摘要

強潮沙質海灘是世界沿岸分布較為普遍的一種海灘類型。開展北部灣北部強潮海灘的動力地貌過程研究不僅是國際陸海相互作用的焦點和核心內容之一,而且具有重要的國防戰略意義。本項目以原型研究為主,通過利用RTK-GPS,浪潮儀、OBS 等先進儀器開展對研究區海灘-碎波帶地貌與沉積的連續觀測(含逐月、典型月份逐日觀測),以及大、小潮期間的水文泥沙監測,研究強潮海灘動力地貌過程。主要結果包括: (1) 颱風影響下的海灘沉積過程可分為颱風作用前後的海灘以細砂為主的動力沉積變化特徵和式反映潮汐作用控制下的海灘沉積橫向振盪特徵。(2)對北部灣海島進行分析,提出了北部灣海島的開發模式,利用EOF建立開發和保護的指標,提出“現場觀測—資料庫建立—綜合評價—概念模型—措施制定” 的海岸侵蝕災害適應性管理模式流程;(3)對北海銀灘回響風暴的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颱風後的砂質海岸恢復並不是一個“逐漸恢復“的過程而是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和兩個轉折點。第一階段是弱穩定階段,砂質海岸繼續遭受侵蝕,但整體海灘坡度——灘面形態不發生明顯變化,接著在第一個轉折點時海灘突然發生非常強烈的淤積,然後海灘進入名為震盪階段的第二階段,此時海岸淨沖淤變化不大,但海灘沖淤總量很大,這表明海灘的坡度——灘面形態發生了劇烈調整,接著第二個轉折點發生,這是海灘又一次發生劇烈的淤積,這次淤積結束後,新的潮間帶沙壩形態終於穩定下來(此潮間帶沙壩在颱風時被劇烈侵蝕接近夷平),接下來的第三階段海灘進入淤積狀態,並在新的較穩定的沙壩形態下向新的平衡狀態演化,海灘形態變得與颱風前的形態類似;(4)提出了基於LiDAR和機器學習的半自動的海灘異物分類提取方法;(5)綜合比較了北海銀灘和臨近的廣東水東灣和海南南渡江海岸的在不同潮情下動力地貌特性的異同,並比較了北海銀灘和上海南匯淤泥質海岸在不同沉積物特性下的異同,探討了不同地質環境下海灘發育演化的關鍵因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