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運河民俗志(第一卷)

北運河民俗志(第一卷)

《北運河民俗志(第一卷)》是2019年8月1日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毛巧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運河民俗志(第一卷)
  • 作者:毛巧暉
  •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 ISBN:978710404769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有兩大“世界人工奇蹟”——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從中國地圖上看,長城是陽剛的一撇,運河是陰柔的一捺。“一條運河千里長,運河兩岸是故鄉。”一個區域的文化遺產是這一區域的文化記憶,作為我國第九大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溝通南北,同時又衍生了多樣性的地方文化資源,承載了運河沿岸民眾的文化生活和珍貴記憶。水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形成的獨特而豐富的物質財富”。大運河經過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的治理和發展,沿線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它們以運河為核心文化特徵,具有歷史、藝術、審美和科學價值。
2012年,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提出將通州打造為城市副中心。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都明確要求加快通州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設。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考察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和冬奧會籌辦工作,到大運河森林公園視察時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高度重視綠化、美化,增強吸引力。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習近平提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通州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7年,他視察通州大運河,對大運河文化保護提出“古為今用,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指示”,標誌著對於北運河歷史文化的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更具備國家戰略的高度。曾經溝通南北的運河為北方提供了糧食和物資,為北京城的繁華安定創造了基礎,儘管漕運早已成為記憶,但運河在歷史上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她是歷史的長河,是生命的長河。
關於北京地區的運河文化。東漢時期,曹操為了運軍糧,開鑿平虜渠、泉州渠(今武清),溝通了北方多條河流,是北京地區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人工運河。後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真正將南北貫通了起來。這一時期,運河主要是作為軍事運輸之用,為軍隊運軍糧、儲備物資。而後遼金元時期,京杭大運河更加繁榮,不僅為軍事之用,還運送綾羅綢緞、茶葉器具等除糧食以外的他物。但當時漕運運輸的主要是官員的俸祿,民用物資所占比例極少,每條船限制在二十石至六十石,隨著百姓不斷增加的物質需要,商船逐漸增多。元時郭守敬開鑿通惠河,使南方的物資直接通過水運抵達至皇城腳下,形成了積水潭的集市碼頭,如果子市、面市、茶市等。明清時期,北京城改建,將部分河道圈入城內,使得漕船只能抵達大通橋。這時,去往北京城的多條河道泥沙淤積,漕船行駛困難;北方的農業、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鐵路、公路的修建讓陸路運輸也變得方便了,政府疏於對河道的治理,北運河隨著歷史的腳步由盛轉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漕運廢止。留下的是兩岸因漕運而形成的村鎮及人們的漕運記憶。

圖書目錄

結論 文獻中的北運河民俗述要
一、漕運民俗
二、社會民俗
三、精神民俗
四、語言民俗
第一章 永順鎮
第一節 永順北關地區概況
一、北關地區的村落概況
二、新建村民的運河記憶
第二節 漕運碼頭
一、漕運概況
二、漕運倉儲
三、商業與物流
四、停漕
第三節 運河邊的節慶與信仰
一、祭壩和開漕節
二、漕運制度與信仰空間
三、運河水運與水神信仰
四、人口流動與多元信仰
第四節 圍繞運河而生的民間藝術
一、運河號子
二、高蹺
調研日誌(一)
調研日誌(二)
調研日誌(三)
調研日誌(四)
調研日誌(五)
……
第二章 潞城鎮
第三章 西集
第四章 張家灣
第五章 漷縣
附錄 北運河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報告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