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P-51D/K“野馬”

北美P-51D/K“野馬”

北美P-51D/K“野馬”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兵的主力軍用戰鬥機之一,該戰鬥機後來二戰結束後移交給中國空軍使用。

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機型概述,

基本概況

中文名:北美P-51D/K“野馬”
英文名:North American P-51D/K Mustang

機型概述

梅林動力的P-51B/C一大問題就是座艙視野不佳,特別是後向視野。“馬科姆座艙蓋”是早期解決方案,但北美還在一直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1943年1月,英國皇家空軍開始使用裝有氣泡座艙蓋的“噴火”和“颱風”戰鬥機,這種座艙蓋能夠提供全向360°視野。
為了更徹底地解決P-51B/C的座艙視野問題,北美公司將一架P-51B飛機按照“噴火”的座艙蓋安裝了氣泡形全向視野座艙蓋,型號也改為XP-51D。在證明了這種方案的可行性後,在生產線上的兩架生產型P-51B-10-NA也安裝了氣泡座艙蓋,型號改為P-51D,這些飛機成為著名的P-51D系列原型機。
P-51B的缺點之一是只有4挺機槍,火力不足,除此之外,供彈帶彎曲角度過大,時常因供彈不暢引發卡殼。北美航空利用生產新型“野馬”的機會來解決這一問題,重新設計了機槍的安裝,每側機翼安裝了3挺MG53-2 12.7毫米機槍,機槍水平放置,供彈帶得以平順伸展。內側機槍每挺帶彈400發,其餘270發。
P-51K中有163架改裝為F-6K偵察機;英格伍德工廠生產的P-51D中,有126架被改裝成F-6D偵察機。在戰爭接近結束時,又有少量P-51D/K被改裝成偵察機。這些偵察機在後機身內置兩部照相機,通常是K-17和K-22,一部鏡頭水平向左,另一部向斜下方拍攝。多數F-6D/K在後機身安裝有環形定向天線,大多數F-6D/K保留了軍械。
由於歐洲戰場的高優先權,P-51D“野馬”在1944年底才部署到太平洋戰區。1945年2-3月,中國空軍第4大隊也獲得該機。P-51系列始終對日本戰鬥機構成絕對性能優勢,日軍侵華主要機型中島97式、中島1式“隼”、中島2式“鐘馗”和川崎3式“飛燕”戰鬥機都不是P-51的對手,唯中島4式“疾風”戰鬥機尚可一搏。1944年8月20日,日本陸軍航空隊第22飛行戰隊的中島4式“疾風”到達漢口,開始在湖南一帶襲擊我機,中、美空軍的P-51戰鬥機改為採用從歐洲戰場引進的垂直機動戰術,“疾風”也失去了短暫的優勢,該戰隊僅1個月時間就損失了50%的飛機,戰隊隊長岩橋也在奔襲西安的戰鬥中斃命。此後,P-51在中國戰場上將日軍“疾風”機隊先後從湖北白螺磯和漢口步步逼退至南京、上海、北平甚至漢城(今首爾),讓“疾風”在P-51的陰影下度過戰爭剩餘時光。
到1944年底,中、美空軍已完全掌握中國戰場上空的制空權,由於日軍在武漢地區的機場網,妨礙我空軍由川、鄂、陝向東出擊去路,亦是日軍夜間襲擾我成都B-29基地群重要出發地,中國空軍派出P-51和P-40組成警巡分隊在武漢地區外圍往復活動,由P-51高空掩護P-40低空掃射,破壞其水陸交通,引誘日機起飛而聚殲之。1945年1月5日,中、美空軍集中優勢兵力,強攻敵武漢據點,P-51也參加使用燃燒彈和殺爆彈對地面敵機的轟炸,徹底摧毀日軍武漢基地群。此後,我軍攻擊範圍不斷向東延伸,由於P-51掛上副油箱後,作戰半徑超過1600千米,中國空軍從鄂西北老河口和湘西芷江兩個機場起飛的P-51和B-25機群,不斷對平漢線、長江下游等重要日軍基地和交通線進行轟炸。
2月10日,為配合盟軍在菲律賓登入作戰,中美混合聯隊第3大隊出動12架P-51戰鬥機,從老河口出發遠征青島日海軍航空隊機場,擊毀地面敵機45架,未見1架敵機升空應戰。3月7日,第3大隊10架P-51D戰鬥機從老河口直入敵占區,襲擊侵華日軍司令部所在地南京,掃射和轟炸明故宮機場和下關碼頭。第7中隊的中國分隊長王光復擊落日機1架,美國飛行員擊落日機3架,但葉望飛隊長和王光復分隊長坐機中彈,返航途中,王光復因坐機不支跳傘,後獲救返隊,葉望飛隊長迫降時負重傷不治犧牲。4月1—3日,為配合美國軍隊在沖繩島登入,中美混合聯隊第3大隊40架P-51戰鬥機連續3天執行遠程奔襲上海各機場任務。P-51D機群自陝西安康基地起飛,經過4小時跋涉,經湖北、安徽、江蘇等省抵達上海的江灣、大場機場,進行轟炸掃射,並擊落數架敵機。期間無戰損,因故障和疲勞駕駛損失3架P-51D和1名美國飛行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