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佛鎮

北石佛鎮

北石佛鎮,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地處淶源縣西部,東與淶源縣城接壤,南連白石山鎮,西鄰水堡鎮,北接淶源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千米,總面積149平方千米。2018年末,原北石佛鄉戶籍總人口19654人。

1953年,建北石佛鄉。1961年,建北石佛公社。1984年,復為北石佛鄉。截至2020年6月,原北石佛鄉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北石佛村。

2011年,原北石佛鄉農業總產值2984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42萬元。2018年,原北石佛鄉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石佛鎮
  • 行政區劃代碼: 130630202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
  • 地理位置:淶源縣西
  • 面積:149 km
  • 下轄地區:16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北石佛村
  • 電話區號:0312
  • 郵政編碼:074300
  • 車牌代碼:冀F
  • 人口:19654人(2018年末)(2018年末戶籍總人口)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災害,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歷史文化,特產美食,

歷史沿革

清末,屬西鄉。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屬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四區。
1953年,建北石佛鄉。
1958年,屬東風公社。
1961年,析出,建北石佛公社。
1984年,復為北石佛鄉。
1993年,艾河鄉併入。
2021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北石佛鄉,設立北石佛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北石佛鄉轄牌坊、張家峪、馬莊、石道溝、南石佛、北石佛、東石佛、紅泉、艾河、白綢、劉家嘴、西道溝、南上屯、北上屯、趙家井、冀家會16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北石佛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北石佛村。
北石佛鄉區劃詳情
北石佛村
南石佛村
北上屯村
白綢村
西道溝村
冀家會村
艾河村
張家峪村
石道溝村
趙家井村
南上屯村
牌坊村
紅泉村
東石佛村
馬莊村
劉家咀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北石佛鎮地處淶源縣西部,距淶源縣人民政府5千米,東與淶源縣城接壤,南連白石山鎮,西鄰水堡鎮,北接淶源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千米,總面積149平方千米。
北石佛鄉

地形地貌

北石佛鎮境內大部分為山坡丘陵,地勢西高東低。
北石佛鎮
北石佛鄉

氣候

北石佛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季風氣候顯著。春季,平均氣溫9℃,平均降水量64.6毫米;夏季,平均氣溫21.7℃,平均降水量379.0毫米;秋季,平均氣溫7.8℃,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冬季,平均氣溫-6.7℃,平均降水量8.7毫米。年日照時數累年平均2780.6小時,日照率為62%;平均年無霜期為160天,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西,年平均風速為6.8米/秒。

自然災害

北石佛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風災、冰雹、低溫、雷擊等。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轄區總人口1.9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0.68萬人。總人口中,男性1.3萬人,占67.36%;女性0.63萬人,占32.64%;14歲以下0.45萬人,占23.3%;15~64歲1.05萬人,占54.4%;65歲以上0.43萬人,占22.3%。總人口中均為漢族。2011年,原北石佛鄉人口出生率10.78‰,人口死亡率3.55‰,人口自然增長率7.2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0人。
截至2017年末,原北石佛鄉常住總人口17858人。
截至2018年末,原北石佛鄉戶籍總人口1965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原北石佛鄉農業總產值2984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42萬元。
2018年,原北石佛鄉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1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原北石佛鄉耕地面積36705畝,以種植玉米、穀類、豆類為主。2011年,原北石佛鄉糧食總產量9030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核桃、杏扁;蔬菜種植面積7790畝。
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牛存欄1400頭;生豬存欄3300頭;羊存欄2000隻;家禽飼養量14萬羽。

第三產業

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有商業網點20個,城鄉集貿市場7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42萬元。

交通運輸

北石佛鎮境內有榮烏高速公路和108國道貫穿全境。
2011年,原北石佛鄉有鄉鎮公路共62.54千米,其中16個村通柏油路共40.42千米。
北石佛鎮
北石佛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156人,專任教師34名;國小3所,在校生733人,專任教師5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426人,專任教師6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原北石佛鄉教育經費達314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14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有文化站1個;各類圖書室1個,藏書1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14個;專業衛生人員48人,其中執業醫師有48人。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84人,月人均60元,支出49.23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6人,支出24.94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7601人,參保率96.9%。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原北石佛鄉有郵政代辦所1個,從業人員1人。電信企業家2家,固定電話用戶1335戶,寬頻接入用戶550戶。

歷史文化

北石佛鄉因鎮政府駐北石佛村而得名。

特產美食

淶源小米,生長在海拔1000米的淶源縣,北石佛鎮為種植區。淶源小米穀殼色淺皮薄,顆粒飽滿,出米率高,米質好,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淶源豆腐,既不是用滷水點的,也不是用石膏點的,而是用“酸漿”點的。酸漿就是把壓豆腐瀝下去的漿水,放入缸中進行發酵製作的。如果發酵的酸度不夠,可以加入一點小米湯進行催化。這樣制出來的豆腐自然帶有一點酸味,因此當地人稱其為“酸豆腐”。淶源豆腐常見吃法有家常炒豆腐、小蔥拌豆腐、香椿拌豆腐、滷水油炸豆腐泡、豆腐丸子等。
攤黃子是一種淶源縣風味獨特的烙制食品,原料為小米麵、玉米面、糜米麵、高粱面、蕎面等,也可用小米麵、玉米面摻以少許白面的混合麵粉。做法取麵粉適量,調為糊狀,經發酵後,用勺子舀取,均勻地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攤黃兒的鏊子為生鐵所鑄,分鏊身與蓋子兩部分。烙制時將鏊子置灶爐上,待鏊底烤熱後,先塗以食油,再傾入麵糊兒,加蓋烙蒸。攤黃子用小鐵鏟將攤黃子剷出,置於箅上降溫,待稍涼後摺疊成半圓形,即成。
北石佛鎮
攤黃子
鋼絲餄餎,又叫鋼絲面,為淶源風味小吃。主要是用玉米面經過多道工藝製作而成。最初由玉米面加工,後來玉米脫皮後進行加工。再後來蕎面餄餎、高粱米鋼絲餄餎、紅薯面鋼絲餄餎、江米鋼絲餄餎、白玉米鋼絲餄餎應運而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