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蕨(北方岩蕨)

膀胱蕨

北方岩蕨一般指本詞條

膀胱蕨(Physematium manchuriense (Hook.) Nakai)是岩蕨科、二羽岩蕨屬植物。植株高(8)15-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約2.5厘米,棕色。葉多數簇生;柄長2-2.厘米,粗不及1毫米;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2-18厘米,寬1.5-4厘米,二回羽狀深裂;羽片(12)16-20對,互生或下部的對生,斜展,偶有平展,下部羽片遠離。葉草質,乾後草綠色,葉軸或有時葉兩面疏被短腺毛。孢子囊群圓形,由6-8個孢子囊組成,位於小脈的中部或近頂部,每裂片有1-3枚;囊群蓋大,球圓形,黃白色,薄膜質,從頂部開口。

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生長於海拔830-4000米的林下石上。

全草可以入藥,味微苦,性涼。利尿,消腫,通淋。用於淋濁,小便不利,跌打損傷。常作假山盆景配置材料,也用於點綴岩石園或建築物的陰濕角隅。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膀胱蕨
  • 拉丁學名:Physematium manchuriense (Hook.) Nakai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岩蕨科
  • :二羽岩蕨屬
  • :膀胱蕨
  • 命名者及年代:(Hook.) Ching,1940
  •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植株高(8)15-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約2.5厘米,棕色,有光澤,厚膜質,全緣。葉多數簇生;柄長2-2.厘米,粗不及1毫米,棕禾稈色,質脆易斷,通體疏被短腺毛,下部被少數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2-1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向基部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12)16-20對,互生或下部的對生,斜展,偶有平展,下部羽片遠離,縮小,基部一對常為卵形或扇形,長僅1-2毫米,中部羽片較大,相距5-10毫米,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長1-1.5厘米,基部寬不及1厘米,鈍頭並有小齒牙,基部上側截形,緊靠葉軸,下側楔形,羽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約4對,彼此接近,基部一對較大,近橢圓形,截頭並有2-3枚小齒牙,兩側為波狀或有一二小鋸齒;頂部羽片向上逐漸變小,基部與葉軸合生並沿葉軸下延成狹翅。葉脈僅可見,在裂片上為簡單的羽狀,小脈斜向上,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草綠色,葉軸或有時葉兩面疏被短腺毛。孢子囊群圓形,由6-8個孢子囊組成,位於小脈的中部或近頂部,每裂片有1-3枚;囊群蓋大,球圓形,黃白色,薄膜質,從頂部開口。孢子為黃褐色,孢子大小(53-68.7)60.85×51(42-60)微米。

產地生境

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尚志)、吉林(撫松、臨江、蛟河、長白、敦化、集安)、遼寧(鳳凰山、千山、本溪、莊河)、河北(興隆)、山東(泰山、嶗山、芝罘)、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廬山、武功山、黃龍山)、河南(嵩縣)、四川(康定、道孚)及貴州(雷公山)。生長於海拔830-4000米的林下石上。

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接種7-12天孢子萌發,從孢子壁的單裂縫處伸出初生假根,假根內葉綠體含量少,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Nayar & Kaur 1971),孢子壁逐漸脫落。
絲狀體:原葉體原始細胞橫裂為2,再經前端細胞分裂,形成5個細胞長的單列絲狀體,絲狀體急尖,最前端的細胞發育成毛狀體,內含有少量的葉綠體,與毛狀體相連的那個細胞進行斜向分裂,在分裂面的下方產生1個頂端細胞,頂端細胞進行斜向分裂可在其兩側產生細胞,進入片狀體階段,形狀向一側歪斜,呈不對稱形。
片狀體:在第1條毛狀體對側,產生第2條毛狀體。由於兩側細胞橫裂而增多,前端出現凹陷,並在兩側又分別產生兩個毛狀體。
原葉體:原葉體的發育為三叉蕨型(Nayar &Kaur 1971),原葉體發育由不對稱逐漸趨向對稱,同時毛狀體的數量也不斷增多,15條以上毛狀體時呈心臟形,原葉體的分生組織細胞4-5個,表面觀為梯形。自接種6周以後產生頸卵器以前,在原葉體的背腹兩面產生毛狀體,其形狀同邊緣的毛狀體基本一樣。原葉體邊緣一層細胞,約30-40微米厚,原葉體倒卵狀心臟形,長度大於寬度,一般為5×3.5毫米,最大可達7.5×5毫米。兩翼有褶,外側邊緣有波折,每隔1-5個細胞產生一條毛狀體,成長的毛狀體覆蓋腺體分泌物宿存而明顯,邊緣細胞多為五邊形,翼細胞為多角形。
毛狀體:在原葉體的邊緣和背腹面都有產生,毛狀體為長棒形,基部略寬。一般長為38-80微米,直徑10-15微米。成長後,頂端因具腺體而稍膨大,分泌物明顯,內含有少量的葉綠體。
中脈:倒卵形,向表面鼓起,一般3-5層細胞厚,約120-180微米。中脈的背腹面都有頸卵器,密生假根。
假根:幼原葉體時期在基部的邊緣產生許多假根。成熟的原葉體在中脈的背腹兩面密生假根,直徑13-18微米,最長2毫米,壁淡褐色,老的不含葉綠體,前端有球形膨大。
性器官:自接種10-14周以後出現,同岩蕨屬的種類相比,發育較晚,雌雄同株或異株。精子器發生在畸形或生長不良的原葉體表面,數量幾十個不等,頸卵器產生於生長良好的典型的心臟形原葉體生長點之下,並隨中脈發育而下延,在原葉體背腹兩面中脈範圍內,稍向後傾斜,數量十幾個到幾十個不等。精子器圓柱狀圓球形,高48微米左右,直徑34微米左右。精子器壁由3個細胞組成,基細胞同環細胞的直徑近等徑,基細胞的高度低於環細胞的高度。基細胞為倒梯形,環細胞為梯形。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可以入藥,味微苦,性涼。利尿,消腫,通淋。用於淋濁,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觀賞:常作假山盆景配置材料,也用於點綴岩石園或建築物的陰濕角隅。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膀胱蕨(北方岩蕨)
膀胱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