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窯水仙盆

北宋汝窯水仙盆

古代文獻上的“汝窯”系指北宋時期專為宮廷燒造天青色釉青瓷的窯場,即狹義上的汝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中的“汝官窯”。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情況表明,其遺址位於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廣義上的汝窯系指宋代汝州境內的所有窯場。

北宋汝窯水仙盆,是一隻海棠花狀形制,也稱海棠水仙盆,為北宋寶豐縣清涼寺窯燒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宋汝窯水仙盆
  • 創作年代:北宋
  • 分類:汝窯
  • 館藏地點:布衣莊氏
  • 產地:北宋寶豐縣清涼寺窯
汝瓷的基本狀況,造型及特徵,藏品簡況,

汝瓷的基本狀況

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產於汝州市而得名,形成過“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
汝州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山,南北山連綿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間的地貌。全市已探明礦產資源共有42種。主要礦種有:煤、鋁土、銅、鉛、鋅、金、水泥灰岩、鐵、大理石、白雲岩、高嶺土、葉蠟石、礦泉水、玄武岩、梅花玉、磷礦石等。其中煤炭尤其豐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稱[5]。汝州市礦產資源形成了煤-鋁-灰岩廣泛分布,陶瓷原料-地熱-石墨區域集中,其它有色、稀有金屬等礦產零星產出的資源分布格局。陶瓷原料礦產葉臘石、長石相對集中,分別位於陵頭、溫泉兩鄉鎮。汝州盛產高嶺土、瑪瑙、黏土等制瓷原料,為汝瓷燒制技藝的產生、發展、成熟和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現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認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戴維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民間收藏力量的壯大,越來越多的宋代汝瓷被發現,並被有關機構和真正的古瓷器鑑定專家所認可,已經遠不止以前博物館的存世量。

造型及特徵

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變化較為豐富,幾乎遍及日用器皿和書畫用品。有紙槌瓶、玉壺春瓶、膽瓶等多種。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 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於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於小碟與洗上。還有“衜”、“賞”等款,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鑑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閒情逸趣。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鑑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俗稱為“蟬翼紋”。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藏品簡況

布衣莊氏收藏的北宋汝窯海棠水仙盆,造型規整,線條柔和明朗,比例協調,包漿溫潤,隱見密集開片。鳥瞰盆口猶如海棠花般柔和,天青釉面有返鉛狀和沁色,底部有四個雲紋狀支腳比例勻稱,星狀排列五個支釘燒痕跡,呈現淺灰色胎。藏品高5.5厘米,長7厘米,寬10.5厘米。水仙盆水槽深3.5厘米。
北宋汝窯水仙盆
宋代汝窯海棠水仙盆側視圖
北宋汝窯水仙盆
宋代汝窯海棠水仙盆底足圖
北宋汝窯水仙盆
宋代汝窯海棠水仙盆鳥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