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子湖

北太子湖

北太子湖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沌口街新華村,東鄰江堤鄉,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0'58”,北緯30°31'13”。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數據,北太子湖水面面積0.52平方千米。

20世紀60年代前,北太子湖水域面積約11.33平方千米。1966年5月,北太子湖圍湖造田,興建四新農場,湖面急劇縮小。到80年代,北太子湖面積僅剩1.45平方千米。進入21世紀,由於大量圍湖建房,湖泊水域面積銳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太子湖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沌口街新華村
  • 面積:0.52 km
位置境域,水文特徵,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湖區改造,經濟開發,

位置境域

北太子湖位於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沌口街新華村,東鄰江堤鄉,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0'58”,北緯30°31'13”。20世紀60年代前,北太子湖水域面積約11.33平方千米。1966年5月,北太子湖圍湖造田,興建四新農場,湖面急劇縮小。到80年代,北太子湖面積僅剩1.45平方千米。進入21世紀,由於大量圍湖建房,湖泊水域面積銳減。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數據,北太子湖水面面積0.52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北太子湖水質為劣V類,中度富營養。

歷史文化

  • 名稱來歷
2000多年以前,南太子湖與北太子湖相連,名為灌水湖,因長江漲水倒灌入湖而得名。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朝中大亂,有位身懷六甲的皇妃(一說為皇后)逃出京城,乘船沿漢水漂流而下,到灌水湖時在船上分娩一男嬰,在隨行婢女及船家的照料下母子平安。王莽篡位之亂平息後,皇妃返回皇宮,男嬰被皇室立為太子,灌水湖因此改名為太子湖。
又傳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由大臣木華黎陪同來到這裡,駐馬山頂。只見一汪湖水清澈如鏡,南北山巒相擁,湖畔綠樹環合,綠草茂盛,百花鬥豔,獾狍出沒,涼風吹來,心曠神怡,太子感嘆不已。此後太子經常前來遊玩。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繼承汗位,這個湖也因此得名太子湖。

社會生活

湖區改造

2012年,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北太子湖進行湖泊改造試點,2013年5月完工。改造湖泊景觀,湖中央小島建成“華中第一花坡”,9萬平方米栽滿芙蓉等各類鮮花,花坡最大落差3米。

經濟開發

民國時期,太子湖漁場為漢陽育嬰堂所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王漢三霸占,自設水湖管理處收課。1950年,湖北省湖管局(後改水產局)接收,建太子湖養殖場,次年放苗養魚,因屢遭沿湖村民私捕,連年虧損。1959年,交漢陽區與漢陽縣黃陵公社合建管委會共管。1960年,建太子湖管理局,轄沿湖社隊和漢陽、太子湖兩個養殖場,仍放苗養魚,年底撤銷。北太子湖圍基,興建四新農場,僅剩下南太子湖,水面467公頃。1966年,漢陽縣在湖口建東風閘控水。1970年將湖交漢陽漁場,改養魚種。1975年停養後建捕撈隊,靠天然繁殖捕撈。次年,沿湖社隊百業下水濫捕。1985年後成為荒湖。
1966年5月,北太子湖圍墾造田,次年定名為武漢市國營四新農場,屬漢橋區。農場人口6773人,土地956.74公頃(其中圍墾面積46.67公頃)。1967~1970年,農場實行邊圍湖、邊排水、邊生產、邊建設方針,以生產糧食為主,兼種少量棉花。1971~1978年繼續種植稻、棉。並相繼發展蔬菜、油料、豬、魚、奶及工副業生產經營。1975年後,主要生產水稻、蔬菜和油料。1972~1978年,陸續興建糧油加工、再制棉、化肥、醬油和農機廠等。1973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0%,1978年提高到76%。1979年,農場糧油自給,以生產良(原)種為主,走農工商綜合經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道路,農場年生產良(原)種100~150噸,主要行銷漢陽、武昌、黃陂、沔陽等縣市。農場共修建防水堤4770米,排水乾渠15866米,高灌渠3條長3292米,排水站2座,橋34座,涵洞、管道56處,灌溉閘4座,截流閘2座,基本上可解決農田灌溉。
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場從海南引人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轉變成為武漢市良種場,農場成為興辦各類工廠為主業的企業。90年代初,農場效益逐步下滑,2003年被武漢高農集團整體改制。2005年,漢陽四新地區管委會成立,接替高農集團管理四新地區社會事務。
2012年,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始投資改造南、北太子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