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大物理學院)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北大物理學院一般指本詞條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是北京大學的二級學院。

北京大學1913年設立物理學門;1919年更名為物理系;抗戰時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物理系合併於西南聯合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創辦或參與創建全國高校第一個核科學專業、半導體物理專業、地球物理專業、微電子專業等;2001年,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在原物理系以及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技術物理系核物理專業、地球物理系大氣物理與氣象專業、天文系的基礎上組建成立。

據2023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下設2個教學實體單位,擁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有教學科研隊伍306人。物理學院每年招收約200名本科生,200名研究生和30名博士後,目前在讀研究生人數超過12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約占95%,以直博生為培養主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Physics,Peking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13年
  • 學校特色: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北京大學
  • 現任領導:院長:高原寧、黨委書記:楊金波
  • 專職院士數:(中國科學院院士)13
  • 本科專業:4個
  • 碩士點:(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
  • 博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
    (二級學科博士點)8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2個
    二級學科8個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物理樓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現任領導,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1913年,北京大學物理學門設立。
1919年更名為物理系。
抗戰時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物理系合併於西南聯合大學。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物理系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物理精英成為中國高校實力最強的物理重鎮,並先後創辦或參與創建全國高校第一個核科學專業、半導體物理專業、地球物理專業、微電子專業等。
1955年,國家在北大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原子能人才培養基地--物理研究室(技術物理系的前身)。
1958年底,物理研究室改為原子能系,1960年又改為技術物理系。
1956年,根據國家科學發展規劃的需要,集中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五校師生到北大物理系,在黃昆、謝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
1956年,北大物理系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的大力協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球物理專業。
1959年初,地球物理和無線電電子學由物理系分出,分別獨立建系。
20世紀70年代,北大物理系半導體物理專業分出一部分人員與其他系教師共同新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系微電子專業。
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本科學制改為4年,從78年和82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001年,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在原物理系以及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技術物理系核物理專業、地球物理系大氣物理與氣象專業、天文系的基礎上組建成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2個教學實體單位,開設4個本科專業。
教學實體單位:基礎物理教學中心、基礎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研究系所:理論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物理研究所、現代光學研究所、重離子物理研究所、技術物理系、天文學系、大氣與海洋科學系
本科專業:天文學、大氣科學、核科學與技術、物理學

學科建設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2個,8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以及物理學、核物理、大氣科學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物理學、大氣科學、天文學、核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點:物理學、大氣科學、天文學、核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點:電子信息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物理學、大氣科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天體物理、核技術及套用、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象學

師資力量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306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含退休院士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6人、青年學者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5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萬人計畫”傑出人才、教學名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3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7個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位國家級名師獎獲得者,1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在內的200餘人組成的教學科研隊伍。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大物理學院)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柏林
秦國剛
楊應昌
俞大鵬
龔旗煌
謝心澄
陳佳洱
甘子釗
趙光達
孫昌璞
鄒冰松
萬寶年
湯超
歐陽頎
張維岩
高原寧
王恩哥

參考資料:
長江特聘教授
龔旗煌
歐陽頎
孟傑
馬伯強
俞大鵬
沈波
朱世琳
孫慶豐
吳飆
劉運全
王新強
胡小永
王健
肖雲峰
李新征
宋慧超
林金泰

參考資料: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王恩哥
龔旗煌
歐陽頎
俞大鵬
馬伯強
孟傑
王楠林
高原寧
沈波
劉玉鑫
吳學兵
孫慶豐
許甫榮
朱世琳
秦慶
吳飆
胡永雲
顏學慶
劉運全
戴倫
胡小永
王新強
徐仁新
施均仁
陳斌
孟智勇
古英
徐莉梅
吳成印
馮濟
彭良友
江穎
曹慶宏
廖志敏
劉雄軍
喬賓
全海濤
肖雲峰
楊振偉
趙傳峰
劉開輝
許秀來
舒菁
毛有東
何瓊毅
馮旭
高鵬
彭影傑
江林華
賈爽
馬仁敏
馬文君
劉永崗
唐寧
方哲宇
王劍威
馬灩青
李強
朱瑞
孫棟
參考資料:
長江學者青年項目
彭良友
何瓊毅
江穎
李新征
黃華卿
廖志敏
參考資料:
萬人計畫
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龔旗煌
教學名師
劉玉鑫
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劉運全
顏學慶
胡小永
孫慶豐
王新強
東蘇勃
江 穎
肖雲峰
陳劍豪
李 源
李柯伽
青年拔尖
江 穎
方哲宇
何瓊毅
林金泰
陳 弦
唐水晶
唐 寧
楊 軍
吳慕鴻
參考資料: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吳孝松
肖雲峰
李新征
林金泰
張霖
呂國偉
馮濟
林熙
彭良友
楊學林
施可彬
何瓊毅
裴俊琛
劉開輝
唐寧
曹啟韜
朱瑞
趙清
李源
方哲宇
王健
林晨


參考資料:

教學建設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有8門國家級一流課程及6門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普通物理實驗、數學物理方法、力學、電磁學、光學、量子力學
國家級一流課程:力學、電磁學、熱學、近代物理實驗、普通物理實驗、數學物理方法、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基礎天文
2017年至今物理學院共榮獲中國大學物理學術競賽特等獎1次,一等獎3次。2019年至今物理學院共榮獲北京市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11項(2019年4項,2020年3項,2021年2項,2022年2項)。2020年至今共有24位同學榮獲北京大學“未名學士”榮譽獎項。2016年至今共有70餘項本科生科研項目獲評北京大學優秀項目。以上獎勵,物理學院獲獎數均為全校第一。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大物理學院)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合作交流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與全球四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著良好的互訪交流關係,並積極推動簽訂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德國馬普所、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等機構的校級和院系合作協定。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交叉研究平台(2個)和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3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台3個。
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平台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醫學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校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
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
北京雷射加速創新中心(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平台)
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平台)
廣東省新興雷射電漿技術研究院

科研成果

據2023年12月學院官網顯示,過去十年,物理學院共到賬科研經費33.53億元,發表SCI論文1萬1千餘篇,授權專利450餘項。 近十年來,物理學院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2項,8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6項成果入選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中國半導體年度十大研究進展、中國十大天文科技進展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標識由北京大學標識及物理學院黑色手寫字型、英文以及右下角有“李政道”手寫小字組成。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大物理學院)
形象標識

精神文化

總體目標:完善制度,凝聚人才;前瞻布局,卓越教學;夯實基礎,再創輝煌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劉雨龍
院長
高原寧
參考資料: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209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