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年,鄭國依靠優越的經濟、政治條件,率先崛起於中原積極向外擴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制之戰
- 時期:春秋初年
- 國家:鄭國
- 人物:鄭莊公
鄭莊公採取遠交近攻之策,聯合齊、魯對付鄰近的宋、衛,多次與宋、衛發生爭戰。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宋、衛聯合陳、蔡攻鄭,先是圍鄭都東門(史稱“東門之役”),繼而擊敗鄭徒兵,搶走大批糧食。鄭莊公為報戰敗之仇,於次年四月率軍攻衛。衛調遣服屬於己的南燕(今河南延津東北)之軍抗擊鄭軍。當鄭軍北上,未出國門之時,燕軍已進入鄭國北境。鄭莊公遣大夫祭足、原繁、泄駕率三軍迫近燕軍,作正面抗擊之勢,吸引燕軍注意力,令公子曼伯、子元率師一部秘密迂迴至燕軍側後的北制(今滎陽汜水鎮)。燕軍不察鄭軍意圖及部署,以為北制地形險峻無虞,仍按傳統的正面進攻戰法,專注於當面鄭軍。六月,曼伯、子元乘燕軍毫無警覺戒備之機,從其背後發起突襲,大敗燕軍。此戰,鄭軍打破傳統戰法,迂迴襲敵獲勝,是為中國軍事史上有記載的迂迴進攻作戰之始。時人因燕軍之敗而有"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左傳·隱公五年》)之評,成為後世用兵的鑑戒。(張麗榮《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