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伶足球隊

北伶足球隊

這些天因為中國足球隊的表現,想起了1987年峨嵋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京都球俠》。一群江湖豪傑、草莽英雄組成的足球隊,把外國水兵的“海盜隊”踢得落花流水,著實讓人熱血沸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伶足球隊
  • 創始人:李盛斌和師兄弟
  • 運動項目足球
京劇大師踢足球,科班裡走出的足球隊,一張合影的故事,台上武功球場揚威,

京劇大師踢足球

這些天因為中國足球隊的表現,想起了1987年峨嵋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片《京都球俠》。在藏龍臥虎的四九城裡,一群江湖豪傑、草莽英雄組成的足球隊,把外國水兵的“海盜隊”踢得落花流水,著實讓人熱血沸騰。其實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足球不但不差,在世界足壇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民間的足球愛好者也是層出不窮,他們如同《京都球俠》里的江湖人物一樣,來自五行八作、各行各業,因為足球這個共同愛好走到一起。在解放前的北京,有這么一支民間足球隊值得說上一說,那就是由北京的京劇演員們組成的“北伶足球隊”,聯想到“球俠”,這些隊員們,就權且稱之為京都“球伶”吧。
由李盛斌和師兄弟、在京同行組織的足球隊,由王連平命名為“北伶足球隊”,教練李鳳樓。這是該隊三比一戰勝法國兵足球隊時在和平門師範附中足球場合影。前排左起:高世泰、何其龍、李盛佐、葉盛茂、佟瑞三、李盛斌、王治平、陸俠光(記者)、高世壽、孫玉祥、周和桐;後排左起:裘世戎、楊宗年、何盛清、劉燕生(雜技團)、徐世光、孫福來(教練)、方誌清、李宗義、裘盛戎、朱某(裁判)、陳博忠。

科班裡走出的足球隊

“北伶足球隊”隊員的主體,是北京“富連成社”科班的學生們,為首的組織者,是著名武生演員李盛斌。李盛斌是富連成培養的“盛字科武生三傑”之一(另兩人分別是高盛麟和楊盛春),後因其代表作《伐子都》的成功而被京劇界譽為“活子都”。他的武功極佳,台上開打速度快、節奏緊,非常火爆,在《伐子都》這齣戲裡扎著大靠翻“跺子蠻子”是一絕,紮上大靠之後,腳下蹬著三四寸高的厚底靴,背後綁著靠旗,比頭還高一尺多,在這樣的狀態下表演空翻,其驚險可想而知。李盛斌也因為功力精湛、表演到位,被稱為“第一勇猛武生”。解放後他任福建省京劇團團長、福建省京劇學校校長,培養了很多京劇人才,有兩齣劇目《真假美猴王》、《李慧娘》,就是由福建京劇界創作、改編後搬上京劇舞台的,作為福建京劇的領軍人物,李盛斌自然功不可沒。
這位名武生在富連成坐科的時候就愛足球。當時的科班每天要到前門外戲園子演出,由科班到劇場,總得經過三育中學。這所學校的足球風氣很盛,李盛斌每次經過,都看到學生們在操場上踢球,他總是一看半天,有時足球滾到腳邊,忍不住也一腳飛去,過過球癮。一來二去,李盛斌和踢球的學生們熟悉起來,學生們聽說他是富連成的,也對他非常友好。有時場上少一個人,李盛斌就下場“串踢”,慢慢地,他開始琢磨著把科班的師兄弟們組織起來,也搞一個球隊,好跟京城的其他民間球隊比個高低。
科班裡的師兄弟們正是二十不到的年紀,好足球的人也多,李盛斌把組球隊的想法一說,大夥紛紛贊成,最積極的,當屬裘盛戎和李盛佐。他們仨聯絡了二十多人,都是年齡相仿的京劇演員,拉成了一支隊伍。給隊伍取名字可費了腦筋,大伙兒吵吵嚷嚷,有人說叫“猛虎隊”,有人說叫“大鵬隊”,正在爭執不下的時候,還是富連成的武戲教師王連平先生一錘定音。王連平說:“你們吶,是北平唱戲的伶人,這個足球隊我看就叫‘北伶足球隊’,讓人一聽,顧名思義就知道這個球隊是哪兒的,乾什麼的。”
就這樣,在1932年春天,北京,可能也是全國,唯一的一支由京劇演員組成的足球隊——“北伶足球隊”正式誕生了。

一張合影的故事

在“北伶足球隊”組建近八十年後,筆者見到了這支球隊現存唯一的合影。這張合影里共有22人,除裁判朱某、現場教練孫福來、隊員陸俠光和劉燕生外,余者都是京劇演員。照片上的他們風華正茂、英姿勃發,令人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青春活力。這“一堂兒”人,有文有武,行當齊全,上台能演一整出大戲,下場還能踢一腳好球。這些當年的隊員們,有好些日後成了名演員,有的還開宗立派,其中來自富連成的即有:李盛斌(武生)、裘盛戎(花臉,裘派創始人)、李盛佐(武丑)、葉盛茂(花臉)、何盛清(老旦)、裘世戎(花臉)、高世壽(老生)、高世泰(文丑)、徐世光(花臉),另有來自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周和桐(花臉)、孫玉祥(老旦),前者日後在現代京劇電影《沙家浜》中飾演胡傳奎。還有一位楊宗年,是武生泰斗楊小樓的後人,也是著名的武老生演員;又有一位李宗義,是有名的老生演員,解放後成為中國京劇院的台柱。
這張合影,是“北伶足球隊”以三比一大勝法國兵足球隊後拍攝的,拍攝地點就在北京和平門外師大附中操場的球門前。當時駐紮在北京各外國駐華使館的外國士兵們,都有各自的足球俱樂部,經常與北京各民間足球隊比賽,實力一般的弱旅很難從這些外國兵球隊的腳下撈到便宜。而新組建不久的“北伶”一戰便大勝法國兵球隊,這在當時的北京足球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北伶”的隊員們,往往白天踢球,晚上演出,經常在比賽結束後匆匆奔往戲院,脫下球衣即換戲裝,仍能兩下不誤,其藝術之精湛、“球癮”之大,可見一斑。

台上武功球場揚威

“北伶足球隊”的教練,是與中國“球王”李惠堂並稱“南北二李”的李鳳樓,他是解放後的中國國家足球隊第一任主教練,上世紀八十年代任中國足協主席。可即便有這么一位名教練,“北伶”在強隊林立的北京足球界也只能勉強處於中游水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北京的業餘足球隊多達四五十支,幾乎天天有比賽、周周有活動,東城有東城聯隊,北城有北聯隊,南城有電車公司鋼輪隊,醫學界有協和隊,中學生隊有匯文、育英、志成、師大附中、輔仁中學、崇德中學(現31中)等,大學隊有輔仁、中國、民國、東北大學等,還有一些社會團體與民間團體組成的球隊如白星、三育、明明、利華、震環、兄弟、學聯等。這些球隊很多都經過正規的足球技戰術訓練,水平較高,相形之下,“北伶”在技戰術配合上遜色不少。但“北伶”的隊員們,往往利用戲台上的武功技巧,出人意料地扭轉局勢。
一次,“北伶”與三育球隊在輔仁大學足球場比賽。三育隊是當時被公認北京實力最強的球隊,而這場比賽,他們又擁有一名特邀球員。此人姓王,曾在李惠堂的球隊中踢過球,場上極兇猛,綽號“瘋狗”。比賽中“瘋狗”一腳大力射門,眼看球速奇快,就要入網,此時補防的“北伶”隊長李盛斌作出了一個舞台上的劈叉動作,堪堪將“瘋狗”射來的皮球擋在門外,引起觀眾大聲喝彩。此後李盛斌又在盤帶過人時用上了舞台上靈活的步法,居然將“瘋狗”連晃了兩個跟頭。最終“北伶”大爆冷門,一比零戰勝三育隊。“瘋狗”也佩服地對李盛斌說:“李盛斌呀李盛斌,你腳底下里踢外拐也太厲害了,你演孫猴子有七十二變,可你踢起球來有一百多變!我算服了你啦!”
京劇名家裘盛戎,是“北伶”足球隊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他一生最愛足球。在“北伶”的大合影里,他是唯一一個穿著呢子大衣的隊員。與法國兵隊比賽時,他正巧有演出,演完卸裝後急匆匆趕到球場準備參戰,但比賽恰好結束,於是他只能身著便裝拍攝了這張照片。
裘盛戎雖然只能看著師兄弟們穿著統一的球衣拍照,但“北伶”的隊服還是他和師兄李盛斌串戲賺外快換來的。“北伶”初建時,隊員們沒有運動服,有些隊員甚至穿著皮鞋下場訓練。於是裘盛戎與李盛斌一起到大柵欄的其他戲班去串演《五人義》賺錢。這齣戲裘盛戎沒有學過,就由李盛斌現說,當天即演,演出時李站在側幕給裘提詞兒。這筆演出費拿到後,“北伶”每人置辦了一身球衣球褲,外加統一樣式的襪子和球鞋,球衣黃綠相間,左胸用黑絲絨繡“北伶”二字,煞是神氣。
裘盛戎的球癮到解放後也絲毫不見衰退,經常和同為北京京劇團演員、原“北伶”隊友的周和桐組織同事們踢球。然而此時與往昔大不相同,裘盛戎已是北京京劇團“四大頭牌”之一(另三人為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是開宗立派的藝術家,演出任務繁重,於是每當他在場上帶球時,隊友們總能聽見周和桐在場邊大喊:“別搶老裘的球!他晚上還有演出呢!”
時光如梭,從裘盛戎英年早逝,到如今已四十五年,而現今裘派花臉藝術也可說被發揚光大。據說早些年間,有些學習裘派的人們將裘盛戎的表演模仿到了極致。1981年,深悉內情的李盛斌撰文懷念裘盛戎時指出:“盛戎表演伸手指人時,除了二、三指同時伸出外,小指總是隨著張開。如果學習裘派表演藝術,我認為這就沒有必要模仿。”因為這個動作,又與足球有關。原來裘盛戎在“北伶”期間特迷足球,每逢練球或比賽往往不顧一切,一次練球時被高速飛來的球打中小指,因為沒有及時治療,導致該指無法彎曲,這才給裘派藝術留下了“多餘”的一個指頭。由足球“改造”過的舞台形象,又在後世被紛紛效仿,也算梨園和球壇的雙重“趣話”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