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1909-1936年)西式代表性建築。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校園內,建於1909-1936年。1911年竣工的新校門是仿文藝復興券柱式大門,一院為德國古典式大樓,二院為前附木柱廊行列式平房;1914年竣工的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均採用當時美國流行的校園建築風格;1936年建築與前期建築風格一致,採用美國近代折中式的校園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清華大學早期建築
- 類別:建築
- 地點:清華大學
- 城市:北京
信息,歷史沿革,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東部園區於鹹豐時改名清華園,並有御筆題寫匾額懸於宮門,仍懸於工字廳門額上。光緒三十四年(1908)美國用庚子賠款在此建清華學堂,初名“遊美學務處”。辛亥革命後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改建成國立清華大學。原有建築主要有工字廳和古月堂,為傳統四合院式建築。所存清華大學早期建築主要有三部分:宣統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華學堂、同方部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禮堂、科學館、體育館、圖書館(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館、化學館、圖書館(擴建部分)、氣象台、校門、機械館、電機館以及明、善、靜、平、新“五齋”學生宿舍。1992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系東為北段至現狀宿舍四層樓西牆及其延長線,中段至萬泉河西岸(萬泉河應予保護),南段至現狀階梯教室二層樓西牆及其延長線;南至清華東路規劃紅線;西至氣象台、生物館西現狀道路西沿;北為西段距平齋、新齋北牆以北10米的平行線,東段至宿舍四層樓南牆及其延長線。 2001年06月25日,清華大學早期建築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沿革
清華第一樓
</strong>德國古典風格的清華學堂青磚紅瓦、坡頂陡起,是清華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清華大學建校初期興建的第一批校舍中,清華學堂被稱為“一院”或“一院大樓”。
清華學堂分西部、東部兩期建成,西部建於1909~1911年,東部於1916年擴建,整體呈“L”形,總建築面積約4560平方米。清華學堂是當時清華園內第一座“大樓”,雖然高不過兩層,但因後來的“四大建築”尚未落成,清華學堂在當時的校園中已是鶴立雞群。
清華學堂建成後作為高等科學生的教室和宿舍,歷史上也稱“高等科”,以設施華麗舒適著稱。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清華大學教學、行政等領導機構基本都設在清華學堂。解放初期,清華學堂西部仍是校領導機關(校委會)所在地,東部則用作中共清華黨總支辦公室。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梁思成為主任的清華大學建築系遷入此樓,清華學堂成為建築系專用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