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減量提質規劃(2021年—2035年)》是北京市城鄉結合部建設領導小組發布的規劃,於2023年11月17日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減量提質規劃(2021年—2035年)
- 頒布時間:2023年11月17日
- 發布單位:北京市城鄉結合部建設領導小組
內容解讀
一、實施綠色生態藍圖,落實減量提質目標
一是跨區域構築綠色空間格局。二綠地區是五環路至六環路之間以九個楔形綠色廊道為主的地區,面積約910平方公里,涉及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門頭溝、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強化新城與新城之間、新城與中心城區、新城與副中心之間的綠化隔離,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發展的關鍵地區。
二是展現生態價值優先的示範區。二綠地區是首都最有生態價值、最具自然稟賦的生態功能區。推動全國首個超大尺度綠色生態空間減量實施,是繼核心區控規、副中心控規之後總體規劃實施的第三篇章,是堅持服務保障“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持續推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舉措,是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實踐。
三是落實規劃藍圖與實施路線圖。立足首都發展新階段,堅持規劃與實施兩手抓,系統描繪二綠地區美好藍圖,打造藍綠交織、林田環繞、綠道連通的郊野公園環;制定近期實施計畫,強化任務逐級分解,形成覆蓋全域、分解到區、細化到鎮的任務台賬;加強實施導引,探索綠地、集體產業用地等實施路徑,保障規劃落地實施。
二、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服務保障首都發展
一是以首善標準建好超大城市綠環。按照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要求,進一步促進生態空間總量、生態價值含量和生態功能質量全面提升,構建與首都城市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的平原地區環城生態安全螢幕障。到規劃期末,綠色開敞空間占比將達到70%—80%,推動建設全域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留野區約80平方公里左右,生態系統的主要指標將全面領先國內外超大城市綠環。
二是構建連續穩定的生態系統。以九條楔形綠色廊道為本底,尊重自然演變規律,延續平原區生態格局,統籌通風降溫、固碳增匯、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系統功能。以溫榆河、永定河、涼水河等主要河道為主體構架,形成約180公里兩級連續生態廊道,加強19處生態節點保護與修復,串聯瀕危生物棲息地、重要生物源地和城市綠地,構建連續貫通、藍綠交織的複合功能生態系統。
三是築牢保障首都發展的韌性屏障。將減量提質與韌性提升相結合,堅持韌性城市建設,統籌發展與安全,構建中心城區向外疏散的應急避難環,保障城市生命線廊道與重大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蓄洪(澇)區建設與河道治理,完善防洪排澇體系,將綠色空間與人員疏散、防災防疫、物資儲備等應急功能需求對接,為緊急狀態中的城市運行提供冗餘。
三、塑造美好人居環境,抓好近期重點項目
一是打造京郊旅遊與休閒的第一目的地。聚焦與民眾最親近、最有城市生態名片潛力的綠色空間,建設9個公園群百餘個全齡友好的無界公園,打造約400公里融合綠道、藍網的慢行體系。依託溫榆河、涼水河、六環路等構建城綠融合活力廊道,豐富體育文化、休閒旅遊等服務功能,營造多維度的觀光體驗,提供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成為常態。
二是堅持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持續推進鎮村融入首都發展大局,推動鄉鎮融入城市發展,與新城、重點功能區發展聯動,向保障“五子”聯動的高精尖產業配套傾斜。堅持城鄉互補,鄉村建設與城市功能協同發展,供給休閒康養等優質生態產品,生態賦能鄉村振興。結合村莊自然資源稟賦,以國家森林鄉村為示範,打造百個特色鄉村,展現北京特色的鄉野美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詩意生活,留住美麗鄉愁。
三是展示生態賦能、文化添彩的發展格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推動首都綠色發展,促進生態空間與生產、生活空間有機融合,結合九個楔形綠色空間,打造綠色宜居片區和消費特色新區,以及與周邊功能園區有機融合的綠色發展單元。近期,結合“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打造海淀北部、朝陽東部、西北生態屏障區等綠色發展重點片區。鞏固首都空間秩序,提升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綠色空間品質,塑造北中軸、南中軸、城市副中心等關鍵生態節點。
推動二綠地區規劃實施,關乎城市品質與民生福祉,全社會要共同關注、參與和監督實施。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凝聚共識和力量,以首善標準建好二綠地區,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做出區域貢獻,努力交出一份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