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大興區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 單位:北京市大興區
- 性質:工作報告
“十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回顧
(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十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以上,預計“十五”末比“九五”末增長1.5倍以上。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一二三產的比例由2000年的19.7:35.9:44.4調整到2005年的9:44.5:46.5。預計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1億元,比“九五”末增長3倍多。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累計完成4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0%以上,預計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億元。
(二)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切實維護了農民利益。認真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項支農政策。加快實施都市型現代農業“221行動計畫”,農業主導產業得到最佳化。院區合作取得實效,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建立。獲得“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拓展就業渠道,農村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達到62%。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初步改善。實現村村通柏油路;完成4.5萬戶農村廁所改造;啟動“新農村、新民居”建設試點工程;建成25座聯村水廠和7座單村水廠,解決了258個村、16.5萬農民安全飲用水問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確權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農村低保制度進一步完善,分別於2002年、2004年在全國率先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2005年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84.2%,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20%。
(三)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大興新城規劃》、各鎮鎮域規劃編制工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實施城市道路改造、公路建設、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等60餘項重點工程。從保障農民利益出發,創新模式,全面啟動大興新城北區建設。與市自來水集團合作,完善大興新城供水系統,為大興新城建設提供供水保障。高標準完成京開、京津塘高速路、104國道及第一道、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綠化建設工程,全區林木覆蓋率達到30%以上。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強化基層管理,完成街道辦事處、地區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組建工作,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初步建立。積極開展13項城市環境專項整治,在全市郊區縣中率先實現了垃圾集中收集、分類壓縮、密閉儲運和無害化處理;狠抓大氣、噪聲、水源污染防治,建成21.6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和18.9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劃定160平方公里水源保護區。以工業、房地產業、旅遊業為產業支撐的4個特色小城鎮初具雛形。
(四)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圓滿完成撤縣設區。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取得較大突破。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政府機構改革進展順利,調整商務、水務、規劃、國土、安全生產和國有資產監管等管理體制,成立應急指揮中心。加強軟環境建設,轉變工作作風,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企業年檢事項,全面推行全程辦事代理制,政府部門辦事效率進一步提高。建立土地儲備機制,對經營性土地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在土地市場化運作方面進行了成功嘗試。公益性項目試行代建制試點,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實行項目法人招標制度。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開展“銀政”、“銀農”合作,建立政府信用融資機制,與北京農村商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北京銀行實施全面信貸合作,為加快經濟及各項事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對外開放取得實效,“十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實現2.1億美元,外貿出口累計實現66.3億元。
(五)科技、教育、衛生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完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46項,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畫396項。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發展,完成近600公里信息化網路建設工程,為信息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積極推進教育設施現代化、標準化工程,新建改建校舍30萬平方米;完成45所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和規範直屬學校命名工作。著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與北師大等8所高校開展全面合作,北京八中等7所市級名校在我區設立分校,全區教育整體水平有了新提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立大興區職業教育集團、社區學院和社區教育協會,終身教育體系初步建立。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初步建立,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獲得“全國社區衛生示範區”稱號。取得抗擊“非典”重大勝利和防控禽流感階段性勝利。“四級”文化工作網路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計畫生育、檔案、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取得較好成績。
(六)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通過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全區幹部思想認識進一步提高,有效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圍繞公民道德建設,開展系列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湧現出一批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文明行業,榮獲“首都文明區”稱號。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區。國防動員工作及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不斷加強,優撫安置政策得到落實。五年來,區政府堅決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堅持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制度和向政協通報制度,主動聽取社會各界人士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300多件。廣泛聽取專家、民主人士、基層民眾意見,積極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推行政務、村務公開,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深化。加大人民內部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力度,認真做好民眾來信來訪和政府便民電話反映問題的辦理工作,堅持區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切實解決民眾生產、生活中的問題。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有關規定,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各級幹部廉潔自律意識不斷增強。大力支持工、青、婦等民眾團體工作,積極落實黨的民族、宗教、僑務和對台政策。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開展綜合整治工作,加大對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確保社會穩定。
(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十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預計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70元。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統籌的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每年保持在70%以上,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並軌。
過去五年的實踐證明,大興區已經具備加快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形成了一套較為清晰、符合大興實際的發展思路和有效措施,磨鍊出一支甘於奉獻、求真務實、善於攻堅的幹部隊伍,營造了一種全區上下搶抓機遇、共謀發展的工作氛圍。未來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下,我們有決心、有信心走出一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路,我們也堅信,通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十一五”時期社會發展的工作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大興區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綱要(草案)》是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後,我們編制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根據《中共北京市大興區委關於制定大興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綱要(草案)》提出,今後五年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在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基礎上,擴充經濟總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鄉管理;繼續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大力提高改革開放水平,堅決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努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建設富有特色、宜居宜業的新大興奠定牢固的基礎。
《綱要(草案)》與全市城市空間布局相銜接,確定了未來大興區“中部一體、東西兩翼、產業集群、城鎮組團、生態融合”的發展格局。“中部一體”是指位於首都南中軸延長線上的區域,與首都功能核心區聯成一個有機文化整體。“東西兩翼”處於北京市東部和西部兩個發展帶上。“產業集群”是指以各產業功能區為中心,以產業基地為載體,實現特色產業聚集、規模發展。“城鎮組團”是指以大興新城、亦莊新城為核心,重點鎮為基點,聚合各種資源,打造產業發展和人口居住相對集中、人文景觀各具特色的功能新區。“生態融合”是指以綠化美化為主體的生態園區穿插於新城、組團之間,滲透於功能區之中,實現產業發展、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建設宜居宜業的新大興。
《綱要(草案)》按照未來大興發展格局,提出做好全區產業布局,重點建設四大產業功能區,形成產業規模。一是在兩個新城及城鄉結合部地區,重點建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北部產業功能區。二是以北京城市南中軸延長線建設為契機,著力建設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中部產業功能區。三是藉助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和104國道沿線區域,重點建設以現代製造業為主的東部產業功能區。四是以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為依託,在京九鐵路以西和永定河以東區域,加快建設以生物醫藥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為主的西部產業功能區。
《綱要(草案)》從實現全區跨越式發展全局出發,確定“十一五”期間奮鬥目標是: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5年翻一番,新的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奠定,重點產業功能區和支柱產業的拉動作用明顯提升。城鄉建設的空間布局初步形成,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城鎮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大興新城和重點區域的帶動作用顯著發揮。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公共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達到新水平,社會秩序和社會治安狀況繼續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新進步,建設宜居宜業新大興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據此,《綱要(草案)》進一步確定“十一五”期間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主要指標,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分別比“十五”末降低15%和20%左右。
(一)推進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十一五”期間,必須以提高產業競爭力、壯大經濟實力為目的,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夯實基礎產業,壯大支柱產業,培育優勢主導產業,著力發展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
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必須緊密結合首都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調整,打造支柱產業,提高現代製造業在全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汽車製造、新材料、精細化工等技術密集型和服裝加工、印刷包裝、食品製造、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運用新技術加強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重點加快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建設步伐,完成產業基地9.09平方公里土地開發,產業區全面建成投產,配套公建區建設達到一定規模,打造國內知名的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發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旅遊會展、中介服務等為重點,壯大現代服務業規模。啟動京南物流基地項目,完成商品大世界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形成倉儲、配送網路。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區外企業總部、結算中心落戶大興。著力引進實力強、信譽好的知名商業企業,吸引跨區域消費者。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
著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全面啟動新媒體產業基地建設,做好基地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引入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力爭形成我區特色產業。
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從提高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提高規模和集聚效益、提高資源節約水平和利用效率入手,加快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地區企業準入門檻,著重引進資源消耗低、技術含量高、投資密度大、產品市場好、稅收貢獻多的優質企業。加快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繼續完善政策扶持機制,推動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建立劣質企業淘汰退出機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經濟試點工作,逐步在全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