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市大興區二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4年1月11日
- 單位:北京市大興區
- 性質:工作報告
五年工作的回顧,今後五年的工作構想,
五年工作的回顧
全區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3年,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區域口徑)實現102.4億元,其中區屬口徑達到91.2億元,比1998年增長了近1.4倍,年均增長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達到286.5億元,年均增長69%,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86.8億元,比1998年增長14倍;2003年財政收入完成9.3億元,同口徑年均增長37.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0.1億元,比1998年增長69.8%;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實現1.9億美元,外貿出口累計實現47億元。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初顯成效。圍繞農民增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產業的升級、效益的提高;突出工業主導,不斷加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振興現代製造業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協作配套區、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已全面啟動,並對基地概念性規劃、標誌性建築群和廠房單體設計方案進行了國際招投標,塑造了品牌形象,增強了對項目的吸引力,工業對全區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引進連鎖經營、超市等新型業態,著力加快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建設,為第三產業的加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建築業、房地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通過五年的努力,三次產業結構已由1998年的28.2:29.6:42.2調整到14:39:47,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區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得到較大幅度提升。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轉制面已達90%以上;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私營個體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取得較快發展,全區民營科技企業已發展到712家,技工貿總收入、利稅分別比1998年增長了471%和284%。加快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完成了行政區劃的調整、撤鄉設鎮和全區行政機關機構改革及鎮公務員過渡工作,事業單位推行全員聘用契約制;認真落實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規範、簡化審批程式,提高了辦事效率。探索經營城市之路,建立土地儲備機制,經營性土地實行招標、拍賣、掛牌,環衛保潔、公交線路、戶外廣告等城市資源進入市場化運作。公益性項目實行“代建制”試點,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試行項目法人招標制度。改革區鎮財政體制,進一步調動各鎮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作用,建立融資擔保機制,實施“銀農合作”和“銀企合作”,共融通資金19億元,並調動了大量社會資金投入;利用政府信用,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209億元的授信契約,有效解決了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城市功能日趨完備。區政府把城鎮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作為實施“城鎮帶動”戰略的重要措施,努力做到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完成了區域和黃村衛星城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及黃村衛星城北區、北京京南物流園區等控規的編制報批工作,全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鎮域總體規劃及鎮區控規已基本完成,為全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了城市道路改造、公路建設、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等60項重點工程,全面啟動了黃村衛星城北區建設;高標準完成了京開路、五環路、六環路拆遷配合工程和京開、京津塘高速路、104國道綠化工程及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綠化建設工程,有效提升了大興對外形象。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職能,強化基層管理,完成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的組建工作,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積極開展十三項專項整治,在全市郊區縣中率先實現了垃圾集中收集、分類壓縮、密閉儲運和無害化處理;狠抓大氣、噪聲、水源污染防治,建成21.6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和18.9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新劃定160平方公里水源保護區。加快小城鎮建設,以工業、房地產業、旅遊業為產業支撐的特色小城鎮已具雛形,基本形成了“衛星城—中心鎮—建制鎮—中心村”為框架的城鎮布局體系。
今後五年的工作構想
未來五年,是全區人民物質文化需求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度提高的五年,是圓滿實現“十五”計畫目標、全力推進大興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協調發展的五年,同時也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五年,是全區上下團結一心、振奮精神、超越自我、奮發有為的五年。在這五年中,我們肩負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為此,我區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4%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3%以上,在現有基礎上力爭實現增長兩倍的目標。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努力實現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到2008年把大興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較為完善、城鎮功能完備、民主法制健全、全民文明素質較高、社會各項事業繁榮、人民生活富裕的首都現代化新區。
面對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面對全區人民的期望和重託,必須堅定信念,抓住機遇,加速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發展戰略,並將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市委、市政府“新北京、新奧運”規劃的實施、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的調整及提出到2008年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並把振興現代製造業和加快南城地區發展作為重要舉措,這都是我們十分難得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性機遇。我們務必緊抓發展機遇,特別是要認真研究、捕捉奧運商機,充分發揮我區良好的區位、基礎設施、土地資源等優勢,完成或提前完成“十五”計畫,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制定並加快實施第十一個五年計畫,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此,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及市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區委第二屆黨代會提出的統籌發展的工作要求,以“新北京、新奧運”戰略的實施為契機,按照“統籌、開放、創新、求實、高效”的工作方針,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強大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強化工業強區,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全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努力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一)構建富民強區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總量的跨越式增長。
突出抓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未來五年,為實現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必須統籌城鄉發展,著眼於我區農村發展水平不高、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增收緩慢的客觀實際,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
積極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最佳化第一產業。按照首都經濟要求,農業要以為城市服務、為社會提供良好生態環境作為發展方向,到2008年,要將我區農業發展成為都市型農業,實現農業功能性的轉變。重點是依託首都的市場、科技、人才等優勢,運用工業化的管理方式組織農業生產。加強農業結構向縱深方向調整,重點發展集約型、精品型、休閒觀光型農業,壯大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的產出效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通過扶持、壯大一批具有市場開拓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增強對農戶的帶動能力。積極培育、壯大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競爭力。
加強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重點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和政策傾斜。加快建設農村地區道路與主幹道連線線工程,儘快形成完善的交通路網,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支持力度,每年新增的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經費要重點投向農村。積極吸引優秀人才,下大力量幫助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為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加快“新農村、新民居”建設試點工作,引導農民轉變傳統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加快推動農村的城市化進程。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針,切實維護農民利益。一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做好土地確權工作,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開發、長期租賃等多種土地流轉形式進行集體土地開發利用。進一步健全農村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式,改進征地補償方式,對失去土地的農民給予合理補償和妥善安置。二是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民在農村集體經濟中的產權,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經濟,建立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保證農民的長遠利益。三是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廣開就業門路,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四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取消農業特產稅,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五是加快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堅持特困農民生活救助制度,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逐步將轉入非農產業就業的農轉居人員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壯大第二產業。堅持以工業為主導,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儘快形成以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協作配套區汽車項目等為龍頭的多個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的現代製造業產業群,使第二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得到較大幅度提高。一是加快實施並高標準完成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北京精細化工基地、北京輕紡服裝城的規劃建設,滿足大項目入區要求,帶動周邊區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全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協作配套區和區、鎮兩級工業園區為重點,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園區規劃,推動工業園區向專業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二是狠抓大項目的引進。強化招商隊伍建設,創新招商手段,重點發展集約型經濟,提高單位土地的投資密度。著力引進一批在國內、國際有一定影響的企業集團和知名民營企業總部。同時,在鎮級工業區引進發展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三是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千方百計為各類投資主體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積極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空間,使其在我區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四是以抓大作強為突破口,進一步壯大建築業規模,有效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支柱作用。
加快現代服務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振興第三產業。到2008年,形成以城市商業、現代物流業、現代服務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為特色的產業區,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吸納勞動力就業上發揮主導作用。著力加強商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並完成北京京南物流園區、北京商品大世界等項目建設,使其成為全區商業發展的龍頭和支柱。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物流企業、倉儲、連鎖店等商業大項目和新型業態,並拓展電子商務、信息諮詢、國際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提升商業檔次,擴充第三產業規模。進一步最佳化商業布局,積極推進新型業態向農村延伸,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突出區域特色,走休閒觀光旅遊與挖掘人文歷史資源相結合的旅遊業發展新路。重點加強特色旅遊區域和項目的開發建設,整合旅遊資源,提高整體旅遊接待能力;繼續以“大興西瓜節”、“春華秋實”系列推介活動為重點,打造節慶旅遊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以體驗旅遊、主題旅遊為特色,實現旅遊業與一產、二產的互促,使旅遊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