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生寺(北京大鐘寺)

覺生寺

北京大鐘寺一般指本詞條

覺生寺(Juesheng Temple),又稱大鐘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31號,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後成為皇家祈雨活動場所之一,1985年10月4日被闢為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

覺生寺坐北朝南,前後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現已無存)、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樓與東西翼樓。此外,還有鐘鼓樓和六座配廡分布在兩側。

1957年10月28日,覺生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覺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覺生寺
  • 外文名:Juesheng Temple
  •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31號
  • 所處時代:清朝
  • 保護級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4-0166-3-088
  • 別稱:大鐘寺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歷史文化,名稱由來,盛世鳴鐘,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覺生寺始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覺生寺落成。
清乾隆八年(1743年),永樂大鐘移至覺生寺,大鐘懸掛與大鐘樓建造工程完工。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覺生寺成為皇家祈雨活動場所之一。
民國時期,覺生寺成為北京城幾大廟會舉辦地之一。
1985年10月4日,覺生寺闢為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
2023年12月31日,由中關村街道與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聯合主辦,首都圖書館、北京市海淀社區商業服務協會等單位支持的“辭舊迎新·鳴鐘祈福”新年文化體驗活動成功舉辦。

建築格局

覺生寺坐北朝南,前後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現已無存)、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樓與東西翼樓。此外,還有鐘鼓樓和六座配廡分布在兩側。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位於覺生寺最南面,面闊三間,進深五檁,歇山頂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明間六攢,次間五攢,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明間石券門上臥匾書“敕建覺生寺”,次間石券窗。兩側有撇山影壁,上身中心、四個岔角有卷草寶相花紋磚雕,石質須彌座。山門前左右各有一石獅子。山門兩側各有一旁門。
山門
鐘樓、鼓樓
鐘樓、鼓樓位於山門內的第一進院,分列兩側,建築形制相同,歇山頂,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上下檐均為六攢,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層四面障日板設四個壺門式窗,下層前檐開石券門一座。
鐘樓、鼓樓
天王殿
天王殿為第一進院的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檁,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前檐障日板設壺門、窗,後檐明間開四扇五抹槅扇門。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為第二進院的正殿,面闊五間,硬山頂調大脊,簡瓦屋面,前檐出三間卷棚頂抱廈,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殿前月台三面出陛,垂帶踏跺五級。院內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五間,前出廊,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額枋繪墨線小點金旋子彩畫。配殿南側均帶一間耳房。
覺生寺
大雄寶殿
後殿
後殿為第三進院的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七檁,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前後各出垂帶踏跺五級。東西廡房各15間,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額枋繪雅伍墨旋子彩畫。
藏經樓
藏經樓位於第四進院北側,面闊七間,進深七檁,二層,前後出廊,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額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上層前檐裝飾有尋杖欄桿,下有掛檐板。兩側山牆內各有樓梯可通上層。院內東西配殿各五間,前後出廊,硬山頂調大脊,筒瓦屋面,排山勾滴,額枋繪墨線小點金旋子彩畫,槅扇門、窗。北側有東西龐房各七間。
大鐘樓
大鐘樓位於覺生寺的最後一進院,高20米,矗立在青石台基的月台之上,漢白玉欄板望柱,前出雙垂帶七級台階。整個鐘樓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大鐘樓上層為圓攢尖筒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12根柱子將圓樓分為12間,每間上有斗拱四攢,下有套方錦欞心方窗四扇,再下為如意掛檐板。大鐘樓下層為正方形,面闊三間,明間為六抹槅扇門,其上臥匾書“華嚴覺海”,門前出垂帶踏跺五級,次間為四抹槅扇門。樓內懸掛大鐘,內設旋梯可供上下。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0.7米,直徑4米,池口距鐘口1米,鐘響時,有很好的共鳴作用。大鐘樓東西兩側各有翼樓一座。
大鐘樓

文物遺存

永樂大鐘鑄造於明代永樂年間,由北京鼓樓西鑄鐘胡同內的京師鑄鐘廠鑄造。高6.75米,直徑3.7米,重46.5噸,鐘唇厚18.5厘米,有“鐘王五絕”的美譽。鐘體內外鑄有佛教漢、梵經文一百多種共230184字,經文字型工整,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鐘體上窄下寬,鐘聲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尾音長達兩分鐘以上,鐘聲最遠能傳15—20千米以外。永樂大鐘是現存銘文字數最多的大鐘,同時也是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珍品。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永樂大鐘鑄成後,送至景山后街的漢經廠(即嵩祝寺),在那裡陳列並由僧侶們每日誦經撞鐘。明萬曆年間,將永樂大鐘移至位於西直門外長河邊的萬壽寺。當時遷移大鐘之事曾轟動京城,引發百姓圍觀的盛景。因為沒有吊車、汽車等現代運輸工具,十里長街全靠沿途鑿井用水潑成冰道,再用木槓、人力、馬拉,經過幾個月才運到萬壽寺內。明清以來,因永樂大鐘懸掛京城西郊成為舊京時五大鎮物之一的西方鎮物,成為百姓家喻戶曉的吉祥寶物。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起,覺生寺成為歷代皇帝御駕親臨與寺中僧侶一起敲鐘、為天旱祈雨時的場所。因永樂大鐘常鳴,覺生寺被老百姓俗稱為“大鐘寺”,覺生寺一名反倒被人忘掉了。從此北京城在逢年過節和求雨時都可聽到大鐘寺傳出的祈福鐘聲。

盛世鳴鐘

舊時每逢陰曆正月初一至十五,覺生寺要開廟半個月,此時焚香拜佛人極盛,遊人紛集。遊客可自鐘樓內旋梯盤登至頂,可見大鐘周圍每個部位均懸掛有小銅鈴,遊人可用小銅元擊之,中者鈴聲作響即謂“吉祥”。此舉跟白雲觀窩風橋下“打金錢眼”一樣,成為舊京城廟會中的歡樂一景。中國自古以來有盛世鳴鐘的傳統民俗,因鐘的端莊形象和銘文具有永久性和歷史感,象徵著天長地久、國泰民安、和諧幸福。如今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節日,一般要撞鐘108下,有除舊迎新、敲鐘祈福之意。之所以撞鐘108下也因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寓意去除人生的這些煩惱。

文物保護

1957年10月28日,覺生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覺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覺生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31號。
勑建覺生寺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專168路公車,在大鐘寺東站下車前往;
北京市內乘坐87、88、94、300快外環、315、361、368、425、584、606、685、695、921路公車,在大鐘寺站下車前往。
  • 捷運
北京市內乘坐捷運13號線,在大鐘寺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距離覺生寺約4.3千米,駕車約1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