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計算中心

北京大學計算中心

北京大學計算中心始建於1963年,當時是數學力學系的一個實驗室,先後被數學系、計算機系、計算機研究所等單位所代管,1985年正式與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分離,成為獨立建制的全校大型綜合實驗室。計算中心自成立以來,在校園網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科學與工程計算及各類計算機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積累了大量實踐工作經驗,曾榮獲全國高校及北京市高校先進實驗室稱號,多年來為北京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做了大量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計算中心
  • 始建:於1963年
  • 工作人員:67人
  • 各種房屋:2968平方米
師資隊伍,硬體建設,承擔職責,大事記,

師資隊伍

2002年9月統計,計算中心共有工作人員6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14人,中級職稱39人,初級職稱5人,35歲以下的人員占中心總人數的31%。計算中心有各類儀器設備1358台,其中超高性能並行計算機IBM RS/6000SP3機 1台,各類大中小型伺服器29台,圖形工作站8台, PC機850台,網路設備-路由器、交換機等450多台件。各種房屋2968平方米。其中學生機房1000多平方米,網路機房350平方米,培訓機房380平方米,工作人員用房1200多平方米。

硬體建設

計算中心下設網路室、管理信息系統室、運行室、微機教學實驗室和辦公室。1993年學校在管理信息系統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大學管理信息中心,1995年學校在網路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大學網路中心,均掛靠在計算中心,計算中心是計算中心、網路中心和管理信息中心三位一體的教學輔助單位。

承擔職責

2009年,計算中心承擔的主要工作有:全校計算機網路的基礎建設,其中包括校園網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維護,全校師生網路套用的全方位服務和中國教育和科研網(CERNET)華北地區主節點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包括將河北省、天津市及北京市部分高校接入中國教育和科研網等,這些工作主要由網路室承擔;學校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其中包括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和維護,這些工作主要由管理信息系統室承擔;運行室承擔著為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上網服務,各樓網路布線以及高性能並行計算機IBM RS/6000SP3的維護管理工作;微機教學實驗室為全校各類學生上機、上網實習提供服務;辦公室是中心對外服務的視窗,對內協助中心領導做好有關日常行政事物性工作,如人事、財務、設備、檔案資料的管理,安全保衛、用戶故障報修、機時分配、接待用戶和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此外,計算中心還承接計算機套用和科研方面的任務,包括"863"和計算機網路"九五"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和其它套用工程項目。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路套用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中心在北京大學的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的工作中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大事記

為了開展計算機的教學、科研計算和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急切盼望有一台計算機。1959年開始試製的計算機,因各種原因經過多年努力還不能使用。1963年在計算機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教育部給高校爭取到兩台103計算機的指標,其中一台分配給北京大學。在數力系的積極籌劃下,購買了計算機,建立機房,並立即成立計算中心(當時自然科學處處長張龍翔親自介入),由數學力學系徐翠薇任主任,無線電系調來的王丕顯為機房負責人,行政上隸屬數學力學系。從技物系調來賈秉文,從北京無線電技術學校調來施來榮等三人,參加計算機的安裝、調試和維護等技術工作。程式組(軟體人員)除了計算數學教研室抽調來的部分教員外,還有數力系應屆畢業留校的徐聯舫等人。
1963年暑假後103計算機到貨,機房設在200號(昌平校區),經過近半年的安裝調試,1964年初提供試用。主要有程式組、力學專業和計算數學專業的老師等上機算題,還為本科生提供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實習。103計算機是中國仿製蘇聯的M-3電子管計算機,運算速度為 30 次/秒,用磁鼓當記憶體,存儲容量為1024字,字長為32位、定點。後將記憶體換為磁芯存儲器,存儲容量為2048字,運算速度提高到2000 次/秒。以2009年的技術看來,它是那樣的笨拙,但卻開了北京大學乃至中國高校擁有數字計算機的先河。
1963年12月24日時任數學力學系副系主任程民德教授在系黨總支會議上傳達了在西安召開全國計算技術會議精神:全國成立兩個計算中心,南方一個設在南京,北方一個設在北京,而且就在北大,與清華合辦的。前五年給北大配三個計算機,後五年再配一個大的,並且是和清華合用。並傳達了陸平校長對建設計算中心的意見: 不能將計算中心僅僅看成為一個系、一個教研室或兩個系兩個教研室的問題,當前階段應看成為學校的,以後還是幾個學校的問題,否則工作也不好開展,分兩階段,當前籌備階段是否就應由學校抓,成立一個領導小組,由張龍祥同志掛帥,兩系系主任參加,兩個教研室哪些人參加由系裡確定。由於當時的政治原因,自1964年下半年後,學校已無暇顧及計算中心的發展了,但是,在1964年和1965年還是為計算中心留了一批大學畢業生和無線電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形成了計算中心三十人的計算機軟、硬體隊伍。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得計算中心處於停頓狀態,而後其軟、硬體人員大部分被調到於1969年籌建的北大電子儀器廠,參加了150 百萬次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1972 年,為了解決北京大學教學和科研使用計算機的需求,學校準備在研製 150 百萬次計算機的基礎上,研製一台十幾萬次的計算機(定名為6912機)用於學校的教學科研。學校從數學系抽調教員重組北京大學計算中心,唐世渭任主任,孫玉芳為副主任,陸玉英為黨支部書記,黨政關係隸屬於數學系。計算中心的一部分人員到昌平校區電子儀器廠參加計算機的研製,一部分人員在校內籌建機房。
1974年5月,6912機交付使用,機房設在北閣,9月面向全校和社會開放使用。6912機是一台積體電路中型計算機(當時第四機械工業部命名為DJS-18),運算速度為每秒鐘15萬次,記憶體容量為65K字(字長48位)。在國內計算機十分匱乏的情況下,該機除了保障北京大學師生使用計算機的需要外,還接待校外幾百個單位來上機算題。機器每天24 小時運行,除了每周星期一上午為維護機器時間外,其它時間都對外開放,上機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計算中心已經成為北大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也成為北大的驕傲。正因為如此,計算中心幾乎成為外賓參觀北大必到之處。
1979年4月,計算中心領導班子換屆,張鶴琴任主任,童建昌任副主任,孫光斗為黨支部書記。6912機自1974年對校內外開放以來,在計算中心全體人員的努力下,一直運行良好,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到1979年上半年,共提供有效使用機時29940小時,機時收入已達到了機器的製造成本; 僅1995和1996兩年的不完全統計,在6912機上機的就有近千個計算課題取得了豐碩成果,北京大學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66個科研項目,其中有一半是在該機上進行科學計算而取得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6912機已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科研的需求。1982年9月,北京大學等十四所高校用首批世界銀行貸款,購買美國HONEYWELL 公司的DPS8系列中型計算機,學校委派張興華同志籌建新的計算機機房。
1983年1月,北京大學對計算中心進行了整合,由隸屬於計算機系的計算中心和隸屬於電子儀器廠的計算機研究室的技術人員組成新的計算中心,使計算中心的技術力量大大加強。馬希文為主任,張興華為副主任. 呂風翥為黨支部書記,黨政關係掛靠在北京大學計算所.1983年5月北京大學派出8名計算機軟、硬體技術人員到美國進行為期半年的DPS8/52計算機接機技術培訓。
1984年夏,計算中心由北閣搬到新改建好的計算中心(老員二食堂和才齋)所在地,使用面積為120平米. 6912機停止使用。
1984年7月,DPS8/52 計算機到貨,開始進行安裝,8-9兩個月試運行,10月正式向全校開放,於1985年6月驗收。DPS8/52是HONEYWELL公司生產的20世紀70年代的中型計算機產品,價值為170多萬美元,該系統是一個分時多用戶系統,可同時容許70多個終端用戶上機操作,其運算速度為每秒處理指令120萬條,提供多種計算語言和外部設備,適合於學生的教學實習和教員的科研計算。
1985年用世行貸款購買的GOULD公司的32/2750 小型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CAD),上半年到貨安裝調試,下半年提供上機服務,價值為40多萬美元。
1985年3月學校決定將計算中心升級為處級建制,定位為面向全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大型實驗室。任命張興華為主任,王一心和黃達武為副主任,孫光斗為辦公室主任,呂風翥為黨支部書記。計算中心下面設定運行室,套用室,CAD室,動力室,微機組,技術開發諮詢部和辦公室。
1985年計算中心成立技術開發部,目的是加強與社會上的聯繫,開辦各種計算機套用短訓班,推廣計算中心開發的軟、硬體產品,承接各種軟體開發任務,經銷微機等等,充分發揮計算中心技術人員的專長,為社會提供服務,同時也創造一定的收入,改善生活待遇。
1985年由北大計算所、計算中心、財務處聯合研製的高校財務管理系統於 11月通過國家教委鑑定。該系統獲1986年北京地區管理軟體一等獎,獲北大首屆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1986年,由計算中心編輯出版的 "螢幕內外"正式創刊出版,內部發行。其宗旨是為計算機用戶服務:成為計算中心和用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成為計算中心和用戶之間傳輸信息的通道,成為計算機用戶之間交流使用計算機心得體會的園地。"螢幕內外"不久便改為"計算中心通訊"。
1986年,計算中心與北京大學遙感所合作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壤侵蝕類型分級遙感目視解釋與計算機製圖軟體系統"通過鑑定。該項目獲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計算中心為第二完成單位。
1986年,計算中心被評為北京大學1983-1985年實驗室工作先進集體。為了滿足科研計算的需求,1988年北京大學購買了美國ELXSI公司的6400計算機系統,4月初安裝驗收完畢,向校內外用戶提供使用。該系統是一個多CPU 系統,單個CPU 每秒可執行 600萬條指令,是DPS8/52的5倍,虛擬存儲空間大,特別適合於作科學計算,經測試,綜合算題能力是DPS8/52的2.5 倍。價值為50萬美元。
由於微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套用,計算中心原有的功能受到了衝擊。原來集中式的科學計算走向分散,教員和研究生的科學計算不再依賴計算中心,而在實驗室里的一台微機或工作站上就可以完成;大學生對大、中型計算機的啞巴終端枯燥乏味的界面也不感興趣了。為了滿足和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1988年10月學校為計算中心購買了微機39台,1989年正式向全校開放。
同時,計算中心從1988年10月起向全校各單位發放《計算中心計算費基金》,六年共發放基金157萬元,申請基金課題數276 項,通過這批基金的使用,使計算中心的大中型計算機充分發揮了在科學計算方面的作用,不少教員,如物理系楊立銘,技術物理系王正行,地球物理系塗傳詒、周靜亞等完成了一批很有價值的科研課題,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9年國家計委決定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立中關村地區教育科研計算機網路,並確定由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三家承擔這項工程的建設任務。"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首先建設這三家的院/校網路,並將其互聯起來而構成中關村地區網路,北京大學具體由計算中心承擔這項工程。
1989年北京大學計算中心被評為北京市職工體育先進集體。
1990年3月北京大學計算中心承擔研製的丹東化纖公司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一期工程) 通過省級鑑定。當時丹東化纖公司是紡織部的一個重點企業,是全國500家企業之一。從1988年開始,共投入近30個人年,1990年3月完成一期工程並通過省級鑑定,1992年底完成二期工程。該系統運行良好,經濟效益顯著。1991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獲1992年第二屆全國電子信息套用展覽會優秀項目獎。在此項目中,採用了XENⅨ 多用戶作業系統,INFORMⅨ資料庫和C語言,並配置了一個區域網路系統.. 1990年5月計算中心成立科技培訓部,自籌經費購買了15台漢字終端,擴建了專用的培訓機房。通過請進來,走出去,舉辦短訓班的方式,為校內外培訓計算機套用和管理人才。到年底,共舉辦了16次培訓班,參加培訓人數達360人。培訓內容有:微機概論,DOS作業系統,dBASE資料庫,XENⅨ作業系統,Informix資料庫,C語言等。
1990年10月計算中心工會被北京大學校工會評為工會工作先進集體.
1991年7月計算中心黨支部被北京大學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1991年10月計算中心被評為1989-1990年度北京大學、北京市和國家教委實驗室先進集體。
1992年校園網建設項目撥款購買了美國SGI公司生產的兩台 4D/210 計算機,用作校園網上的計算伺服器,CPU 為MIPS公司生產的 R3000,其計算能力為 ELXSI 6400 的2-5倍。
1992年4月學校任命孫光斗為計算中心副主任,兼任計算中心辦公室主任。
1992年7月14日第304次校長辦公會批准了由計算中心提交的"《北京大學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規劃和總體方案》,決定從1992年起,連續四年學校每年撥款20萬元,用於全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1992年計算中心工會被北京大學校工會評為先進職工之家.
1993年1月20日北京大學校園網通過計委驗收。在國家計委撥款和學校自籌資金的支持下,北大校園網於1989年開始方案討論、網路設計、工程施工和網路套用開發,經過三年多的建設達到了計畫任務書的要求,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於1992年底正式開通,並作為"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計委驗收。當時的北大校園網,用光纖連線了11棟教學實驗樓的21個子網,連上網的計算機400多台,主幹網採用了10M 速率的乙太網,以TCP/IP為主要協定,用微機當路由器將整個網路微段化。1993年驗收時,驗收小組認為網路建設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3年北京大學成立"北京大學管理信息中心",由遲惠生副校長兼任主任,黃達武和王一心兼任副主任,黃達武還兼任校辦副主任,負責領導和組織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管理信息中心是一個虛體單位,但由於幹部配備的精心安排,一方面體現了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所必須的"第一把手原則"。另一方面,它所依託的校長辦公室和計算中心這兩個實體單位在校內分別具有"職能的權威性"和"技術的權威性",而且計算中心有一個專門的MIS研究室在人員和技術上支持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這就保證了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所必須的職能支持和技術支持的作用。當年,接受了美國安泰保險公司捐贈價值5萬美元的計算機伺服器設備,為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助了一臂之力。由於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全體管理信息中心成員的努力,使北京大學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開展得有聲有色,一直處於全國高校的領先地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93年6月,DPS8/52 計算機報廢。從1984年10月到1991年底,共接待學生上機人數為19139人,提供上機時間為552082終端小時。北京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過這台機器學習計算機知識,完成畢業論文的科學計算。校內各理科院系,如地球物理,物理,技術物理,化學,力學等300多名老師在這台機器上完成了大量科研項目的計算。還接待了來自海洋局,鋼鐵研究院,內蒙,四川等十幾個校外單位的幾百人次用戶上機算題,圓滿的完成了計算任務。DPS8/52計算機為北京大學計算機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計算發揮了應有的作用,1992年初關電停機。
1993年6月,GOULD公司的 32/2750 系統正式報廢。該系統從1993年到1998年五年間,1991年因機器出現故障無法修復而停機。在正常使用的五年里,對該機的軟硬體作了大量的開發和擴展工作,為教學科研提供機時近6000小時,完成了新疆土壤侵蝕類型分級計算機繪圖軟體,泰山風景區計算機繪圖等軟體的開發和圖形的繪製工作,對教學科研工作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93年計算中心受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的委託承辦計算機專業,設定有計算機大專學歷和本科學歷兩種,採用了夜大、全日制和函授等三種辦學方式。培養目標: 總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在專業方面應掌握計算機的軟硬體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學會編程技術,培養動手能力,畢業後將成為計算機管理、經銷和套用方面的實用型的人才。當年招收大專夜大班學生35人。
1993年9月學校出資購買PC 386 60台,以滿足計算機教學的需要。至此,計算中心有 PC機150台(PC XT 30台,PC 286 30台,PC 386 90台)。為了解決機房緊缺的問題,計算中心自籌經費改造才齋三層頂棚300多平方米麵積,用做微機機房。
1994 年5月,北京大學校園網通過"中關村地區網"的 64kbps 專線與 Internet 開通。
1994 年11月,計委投資,教委主持,由清華、北大等全國八大地區十所高校承擔建設的CER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路)示範工程開始實施,北大作為 CERNET 華北地區網路主結點之一,負責河北省、天津市的高校及北京市部分高校與 CERNET 的連線。北京大學由計算中心承擔這項工程。
1995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婦女大會閉幕後,惠普公司將提供給大會期間用的PC 486 80台贈送給北京大學計算中心,用作大學生計算機教學實習。在世婦大會期間,計算中心的部分同志應惠普公司的委託,參加了世婦大會的技術保障工作,為開好大會做出努力。
1995年10月成立北京大學網路中心,掛靠在計算中心。學校任命張興華兼任北京大學網路中心主任,王一心和劉賀湘為副主任,計算中心的網路室作為北京大學網路中心的技術實體。具體負責:北京大學校園網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
1995年11月,建立了電話撥號網路系統,為全校師生提供電腦撥號入網服務.. 1995年計算中心工會被北京大學校工會評為模範職工之家.
1996 年 1 月 8 日CERNET 華北地區網路北京大學主結點通過了教委組織的驗收和鑑定。北京大學以北京大學校園網為依託,充分利用建設校園網時培養的技術隊伍和經驗,於1995 年底完成 CERNET 華北地區網路北大主結點的建設任務,1996 年 1 月 8 日教委組織了驗收和鑑定。鑑定小組認為網點建設採用的技術達到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中文信息資源建設、國外信息資源鏡象等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並達到九十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路示範工程";獲199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CERNET 華北地區網路北京大學主結點的建設,進一步豐富了北京大學校園網的軟、硬體資源,擴大了校園網的連線範圍。
1996年北大211工程為北大計算中心承擔的"北京大學信息網路建設"立項。IBM 公司與北京大學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為了更好地將最新計算機技術與教學結合起來,成立了北大-IBM 技術中心。IBM公司1995年為該中心捐贈計算機軟、硬體價值達100萬美元,1996年達30多萬美元。1997年捐贈價值達800萬美元的大型計算機系統S390。北大-IBM技術中心機房的改建工程及該中心的日後的日常運行管理由計算中心承擔,改建工程接受捐贈款100萬元,學校自籌30萬元,1996年3月完成投入使用。該中心為計算機教學提供微機100多台,開設的課程有:
DB2 IBM資料庫,S/390彙編語言,MQ (Message Queue)通訊軟體, Smalltalk C 語言(小型的V C++)
COBOL語言,JAVA語言,UNⅨ編程,OS/2 作業系統,MVS作業系統編程。為北京大學的計算機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IBM 公司贈送給北大的S/390系統,於1997年10月底到貨,從11月份開始安裝調試,為了保證S/390系統的正常運行和更好的得到套用,學校從211工程經費中撥款110萬元作為該系統的配套經費使用。S/390系統於1998年5月投入正常運行和使用。S/390屬於IBM公司 大型伺服器(主機)系列,主要用於海量數據處理,在銀行,金融等對信息處理速度及安全性有著極高要求的行業有著廣泛的套用。IBM公司向北京大學贈送的S/390屬於S/390家族的第三代,型號為9672 R34。它有三個CPU,運算速度為134 MIPS(百萬指令/每秒),記憶體1GB.硬碟有48個邏輯卷(VOLUME),總共122GB容量。S/390的軟體配置也非常豐富,主要的作業系統有OS/390,VSE,資料庫有DB/2,程式語言有C++,FORTRAN,HLASM,COBOL,PL/1等,還有其它的CICS,MQSeries,Visuallift,VisualgGen等先進的IBM軟體產品。
1996年9月計算中心成人教育順利通過國家教委的評估檢查。自1993年計算中心受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的委託承辦計算機專業四年來,在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領導的關心下,計算中心的成人教育發展較快,已有計算機實用技術大專夜大班3個,大專脫產班3個,計算機軟體專業本科夜大班2個,本科函授班2個,在校人數共有438人.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96年12月北大211工程子項目"北京大學理科計算機教學實習環境改造"正式啟動,項目撥款90萬元,通過投標購置方正586(FP5100)共140台,配置為CPU 100MHZ,RAM 16MB,DISK 800MB。採用WindowsNT4.0系統平台,NTFS系統檔案格式使客戶端不再使用硬碟防寫卡,同時採用了自己開發的自動計費軟體,實現了區域網路內的自動計費功能,從此同學上機不再使用低效的機票。1997年2月正式對全校理科同學開放,使得北京大學理科計算機教學實習環境在軟體、硬體、資源管理和帳戶管理的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至此,計算中心為理科計算機教學實習提供586微機 200台(其中北大-IBM技術中心微機60台),486微機80台。
1997年10月計算中心承擔211工程北京大學信息網路建設項目,完成了校園網的更新改造工作:全面採用交換網路技術和虛擬網路技術:主幹網採用高速的ATM技術,速率為 622M,到一些主要樓群的速率為155M(ATM)或 100M(LAN交換);樓內採用10Base-T或100Base-T交換式乙太網絡。
1998年3月25日,由北大管理信息中心組織設計和開發的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本(專)科生教務、辦公自動化和綜合查詢與統計等三個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教育部主持的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這三個系統的整體水平已處於全國同類系統的領先地位,並建議在全國高校中推廣套用。
199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來北京大學考察工作,參觀了北京大學計算中心。計算中心副主任黃達武向江澤民同志匯報了北京大學信息網路的建設情況,計算中心主任張興華陪同江澤民同志參觀了計算中心學生上機實驗室.
1998年10月,由北大主持,與東北大學共同承擔研製與開發的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分散式中英文目錄服務技術",通過了教育部主持的鑑定,鑑定意見認為"該系統在技術上處於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09年,網路目錄服務已經成為Internet網路用戶提供中、英文信息檢索與查詢服務,還可以為電子郵件系統、電子數據交換EDI、網路管理系統等多種信息服務提供信息檢索、身份認證等服務,具有極廣泛的套用前景和實用價值。2001年,該項目所屬的總項目 "計算機信息網路及其套用關鍵技術研究"被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評為一等獎,並被國家四部委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大學為第二完成單位。
1998年10月,由北大網路中心與華南理工大學共同承擔研製與開發的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校園網綜合網路管理運行系統",通過了教育部主持的鑑定。2001年該項目所屬的總項目 "計算機信息網路及其套用關鍵技術研究" 被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評為一等獎,並被國家四部委評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大學為第二完成單位..
1999年5月,北大校園網與 CERNET 網控中心的連線速率由10 M 提升到 155 M。
1999年9月北大"985"工程為北京大學計算中心承擔的"北京大學信息網路建設"立項。
1999年10月,實現了研究生宿舍樓的聯網,並為連網宿舍開通了IP/TV收視服務。
1999年12月,由計算中心和資產部聯合設計和開發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教育部主持的鑑定,鑑定意見是:該系統在國內同類系統中處於領先水平。
2000年1月北大燕北園教員家屬宿舍區的計算機寬頻網路開通。燕北園共有22棟樓,90個門棟,1100戶,於1999年9月底將光纜由燕園架設到燕北園312樓,全長5.1公里,在園內312樓設一中心點,配置一中心交換機。中心點到各樓的門棟用光纖連線,架設光纖8公里。中心交換機以1000M速率上連校園網,到各門棟的速率為100M,10M速率交換到戶。至今已有700戶入網,已連網的教職工反映良好,上網速率比過去快了,與撥接相比,節約了大量的電話費。
2000年5月份開始,計算中心遷往新的辦公地址-理科一號樓.新的計算中心辦公用房建築面積為4000平方米,使用面積為 2660平方米.
2000年5月29日,由北京大學"211工程"辦公室主持召開了北京大學"211工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北京大學信息網路建設項目驗收會。國家計委、教育部、財政部的領導及有關專家出席了會議。驗收委員會一致認為:北京大學信息網路建設成功對北京大學"211工程"全面實施以及其他學科、項目的建設起到重要促進和保障作用。在建設規模、運行水平和使用效益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所採用的信息絡技術和設備,達到了當今國際先進水平。
2000年7月6日計算中心新建計算機教學實驗室正式開放。211工程子項目"北京大學文、理科計算機教學和科研用機環境更新改造"1999年下半年正式啟動,由211工程撥款370萬元,985信息網路項目撥款200萬元,經過招標,購買了方正電腦600台,HP PC伺服器8台,十台印表機,共設8個機房,其中2個是多媒體機房。配置了計算中心開發的網路用戶管理系統,該系統基於目錄服務和NT平台,實現一人一帳號多功能無卡高效記帳管理,界面友好、實用、便捷。2000年7月該項目圓滿完成,於7月6日開始面向全校文、理科學生開放。嶄新的理科樓明亮、寬敞、舒適,全新的計算機,開放式的管理和豐富的套用軟體,受到全校師生和同仁的一致好評。
1988年計算中心為教學提供微機39台,到2000年擴大到600台,自1988年到1998年,共提供教學用微機機時300多萬小時。
2000年11月29日,由北京大學計算中心和校內相關單位聯合研製開發的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校內信息服務、人事、外事和學生工作等四個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教育部主持的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這四個系統的整體水平已處於全國同類系統的領先地位,並建議在全國高校中推廣套用。
NSFCNET於2001年7月通過驗收。北大網路中心與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科學院網路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接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中國高速互連實驗網NSFCnet"的建設任務,開展了下一代互連網路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高速光纖傳輸技術、高速計算機互連網路和高速網路環境下的典型套用及其關鍵技術等。該網路連線了五個承接單位及自然科學基金委,2009年的頻寬為2.5Gbps,北大到清華的頻寬為10 Gbps。2000年9月與InternetⅡ連通,在中國第一個實現了與國際下一代高速網InternetⅡ的互連。2002年該項目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北大為第二完成單位)。
2001年6月,《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鑑定。鑑定委員會一致認為,"鑒於該系統已在北京大學校內外40餘個部門運行三年,運行穩定、可靠、效益顯著,是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運行的同類系統中集成度高、功能強的系統,處於領先水平,同意通過鑑定。建議在全國高校中推廣套用。"
2001年8月IBM公司的 RS/6000 SP 超級並行計算機安裝運行。學校成立了科學與工程計算中心,投資800多萬元購買了IBM公司的 RS/6000 SP 超級並行計算機,用於北京大學理科的科研計算,其性能和配置為:
4 個節點,共 64 個 CPU (375MHz POWER3)
64GB RAM 1000GB DISK
採用多用途並行計算體系結構,實測LINPACK HPC運算速度為 50.38 Gflop/s。
科學與工程計算中心的設備由計算中心負責維護、 運行和管理。11月SP 計算機正式投入使用,在北京大學理科大型科研項目的科學計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1年9月,北京大學網路中心與思科公司合作開辦的"北大網路技術培訓中心"開始招生。這是思科公司在中國啟動的第一批思科網路技術學院項目,目的是教授學生設計、構建和維護計算機網路的知識和技能。幫助教育機構克服資金和技術兩大瓶頸,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最先進的網路技術知識,為網際網路時代做好準備。授權開設CCNA 和 CCNP 兩類思科認證職業網路技術培訓課程,以校內師生為主,同時面向社會。
1985年任命的計算中心的行政領導班子,任職十六年,到2001年9月進行了換屆。學校任命了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 黃達武為主任,孫光斗,張蓓,種連榮為副主任. 孫光斗為黨支部書記。
2001年計算中心工會再次被北京大學校工會評為模範職工之家.
2001年10月,在"世界銀行貸款北京大學與內蒙古大學手拉手援助項目"中,計算中心向內蒙古大學贈送了價值52.5萬元的軟體系統並提供了相應的培訓課程。
到2001年10月,北京大學校北京大學全部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宿舍樓共35棟都連上網。建信息點6300個,多數樓千兆速率上連校園網,10/100 M交換到房間.學生宿舍聯網的計算機 8000台.
2001年12月,北大計算中心承擔的"985"建設項目"北京大學信息網路建設"通過了學校組織的中期驗收。採用了先進的網路技術和設備,建成了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寬頻校園網,全校配置大、中、小網路交換機600多台,90%以上的教學、科研、行政辦公樓、所有的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宿舍樓和 四分之一的教員宿舍樓與校園網連線。鋪設光纜98公里,建有信息網路點30000個,連網計算機25000台,校園網與 CERNET 網路中心實現了千兆速率的連線。開發並在校園網上運行的十二個管理信息系統,覆蓋了北京大學管理工作的80%,實現了全校範圍內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為促進管理工作的現代化和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10個系統已通過了由教育部組織的專家技術鑑定:"整體水平處於全國同類系統的領先地位","建議在全國高校中推廣套用",已有幾十所兄弟院校在不同程度地使用計算中心研製的系統。
北京大學信息網路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設施,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全面實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信息網路的使用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觀念的轉變、模式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產生了明顯的效益。
2002年1月完成了校園主幹網的擴展及調整。由於北京大學網路規模的不斷擴大及千兆位網路的成熟,為此對校園網主幹進行了擴展,配置了9台千兆位交換機。由三台千兆位核心交換機和若干台區域交換機構成千兆位寬頻校園主幹網。
1997年安裝的ATM 網路設備,其性能已不能滿足擴大後的校園網的使用要求,再加上有部分設備損壞,於2002年1月從校園網上撤下來,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2002年5月份完成校園無線網路(一期工程)的安裝與調試。以2002年所有的校園有線網路為依託,利用無線網路技術,將校園網延伸到校內移動用戶較多的主要公共教學科研辦公區域之中,實現這些區域與校園網及Internet高速連網。無線區域網路第一期工程共使用了250 個無線網橋 AP,選用的 Avaya 公司的無線網路產品,IP 地址使用 DHCP 動態地址進行分配。
2002年5月,《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綜合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獲得2001年度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全面實現網路環境下的計算機管理》,《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儀器設備與實驗室管理系統》,《研究生教育管理及服務系統》,獲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2年9月底完成了萬柳學生公寓的網路建設。在網路中心機房配置一個高檔交換機,通過18對光纖(長5.5公里)與萬柳學生公寓的六個區內的設備間裡的18組共40多個千兆位接入交換機連線。共1700多個10/100自適應交換連線埠,連到每個房間的8口小型交換機. 總共可連7000台計算機.. 2002年11月,由計算中心研製開發的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本(專)科生教務管理信息系統、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研究生教育系統、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的儀器設備與實驗室管理系統、高校校園網路環境下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基於用戶的園區網網路用戶管理及計費系統ATCampus V1.0、新一代圖書管理信息系統工程V1.0等六份軟體系統獲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
2003年4月2日,在北京大學"211"辦公室的主持下,組織了專家組對計算中心承擔的"十五""211工程"北京大學信息網路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了論證,並獲得通過。
2009年5月6日,北京大學隆重舉行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暨慶祝建校111周年大會(其學校盛大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