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成立於2009年,這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清潔能源研究機構之一。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碳捕集與封存(CCS)研究; 生物能源與生物技術;石油及能源開採研究; 水資源研究; 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等。2012年5月,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加入中美綠色合作夥伴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 英文名:Institute of Clean Energy (ICE), Peking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2009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屬性:211、985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主管部門:教育部
  • 專職院士:1
概況,主要研究,學科點,中國CCS現狀,中國 CCS潛力,學術帶頭人,研究與合作,發展定位,地 址,地圖信息,

概況

為適應新興能源產業發展的需要,北京大學工學院2009年成立了清潔能源研究院,致力於清潔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隸屬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為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國家千人計畫”獲得者張東曉教授。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現有院士1名,教授15名,特聘研究員(副教授)18名。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主要開展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可燃冰、及氫能等新型能源的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基礎理論,研發新能源套用技術、裝備和工藝措施,推動產業化發展,建設新能源利用工程;研究能源高效利用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緩解氣候變化、穩定全球能源供應。清潔能源研究院將充分發揮北京大學在這些方面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聯合北京大學工學、化學、物理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國際關係以及其它學院的科研力量,整合生物技術、熱能工程、力學、環境工程、能源經濟、能源外交等學科和人才,力爭將清潔能源研究院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綜合性研究院,使相關套用技術的開發和實施處於領先水平。
簽約儀式簽約儀式
2012年5月3日,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加入中美綠色合作夥伴計畫。該意向書的簽署啟動了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清潔能源研究中心的綠色合作夥伴結對工作。根據中美雙方協商,該綠色合作夥伴結對擬建立中美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研究聯盟,主要進行清潔運輸與智慧型電網的綜合研究,推動引進中國急需技術並幫助開拓美國市場,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聯盟也將促進兩國官員、學者、學生的互訪和交流,增強學術和信息交流,開展更多的聯合研究項目。通過加強清潔能源技術和相關政策的交流、部署和實施,推動兩國經濟成長和可持續發展,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主要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簡稱CCS)研究;
生物能源與生物技術;
環境微生物生態;
微生物基因工程育種;
廢水/廢物的生物處理及有效利用;
生物質能的生物轉化;
石油及能源開採研究;
水資源研究;
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等。

學科點

博士點:能源動力與資源工程( 清潔能源科學與工程)
碩士點:能源動力與資源工程( 清潔能源科學與工程)

中國CCS現狀

CCS,即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全球的CCS研究尚處在基礎和套用研究以及工程示範階段,只有少數國家進入商業化運作。按照時間順序,我國CCS的現場試驗在國際上可以排到第四。在我們之前,挪威在北海的斯萊普納天然氣田實施了全球首個在鹹水層中進行大規模二氧化碳封存的項目。此外,加拿大韋伯恩油田工程是一個結合儲存二氧化碳和EOR(強化採油)的工程。中國在CCS上的起步較晚,2005年開始研究,2008年中石油在吉林大情字油田進行二氧化碳EOR(強化採油)現場試驗。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近幾年國際上,特別是中國的CCS研究發展得很快。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上海石洞口電廠10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工程,是全球最大的PCC(燃燒後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神華10萬噸/年CCS項目,是全球最大的將煤基二氧化碳封存在鹹水層的全流程CCS項目。儘管在挪威、加拿大和阿爾及利亞,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達到了數百萬噸,卻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CCS項目。挪威和阿爾及利亞封存的二氧化碳是從地下開採的天然氣中分離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沒有做捕獲環節。而加拿大的EOR工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石油採收率而沒有對隨採油排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回注。只有神華的CCS項目,稱得上是全流程的碳捕集與封存項目。

中國 CCS潛力

二氧化碳EOR的經濟效益,油氣田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地質封存方式。但我國的油氣資源有限,很難長期滿足大規模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要求。另外,深部無法開採的煤層在中國也不多,因而,封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潛力最大的地質結構是鹹水層。鹹水層一般在地下深處,較為常見,擁有的封存潛力巨大。以神華CCS項目的所在的鄂爾多斯盆地為例,其鹹水層就能封存幾百億噸的二氧化碳,而這種盆地在我國是比較多見的。
今年3月18日,與《我國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我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我國低碳排放地質礦產能源調查》三個項目一起,《我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項目設計通過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專家評審。根據這個項目的計畫,人們可以預知三年後我國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方面的成績。

學術帶頭人

張東曉
目前任職:
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
能源與資源工程系系主任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
張東曉教授張東曉教授
<<水資源研究>>、<<石油工程師雜誌>> (分別為這兩個行業最權威雜誌)等五種雜誌副主編
教育經歷:
1994/01~1995/02 美國Arizona大學 水文學 博士後
1993/01~1993/12 美國Arizona大學 水文學 博士
1991/08~1992/12 美國Arizona大學 水文學 碩士
1990/07~1991/07 美國Arizona大學 地質工程 碩士研究生
1988/08~1989/07 東北大學 岩石力學 碩士研究生
1984/08~1988/07 東北大學 採礦工程 學士
背景資料
歷任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石油和地質工程系米勒講席教授, 南京大學客座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美國著名拉薩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著有專著兩本, 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1990年秋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留學, 從師於世界著名的水文專家紐曼院士, 分別於1992 和1993獲水資源系碩士和博士學位。具有豐富的科研及科研管理經驗,曾獲超過一千萬美元的科研經費,組織和領導了多項水資源, 能源資源和全球變暖方面的跨學科,跨行業的研究。
主要學術任職、研究工作簡歷
2006~ 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 能源與資源工程系特聘教授與系主任
2005~ 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
2003~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兼職教授,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05, 水文學及水資源)
2004~2007 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石油與地質工程系,米勒講席教授
1996~2004 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 高級研究科學家與研究課題組長
1995~1996 美國DBSA公司, 高級水力學家 主要從事多相流研究
2001~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水資源研究》(《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副主編
2002~ 美國石油工程師雜誌《S. P. E. Journal》副主編
2003~ 美國土壤科學學會《非飽和帶雜誌》副主編
2004~ Elsevier出版社《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副主編
2005~ 美國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Multiscal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副主編

研究與合作

1、中美碳捕集與封存國際研討會
2009年11月11日上午8時,“2009伯克利-斯坦福-北京·中美碳捕集與封存國際研討會”在北大博雅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來自中美兩國的科學家將展開為期兩天的熱烈討論,旨在提高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簡稱CCS)方面的知識與信息的雙邊交流以及中美雙方研究人員之間合作項目的合作,從而促進中美雙方在碳捕集與存儲方面的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必須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碳捕獲和碳埋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在應對這一挑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這一技術在全球還沒有大範圍的規模化套用,但是不少國家已開始為其推廣和套用創造鼓勵性政策環境。我國作為煤炭大國和能源消費大國,也在積極鼓勵和推動相關研發工作的開展,以期儘快掌握這一關鍵技術,實現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脫碳利用。此次研討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行的。
研討會研討會
此次研討會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BNL)、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史丹福大學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由卓智基金(Philomathia Foundation)、斯坦福全球氣候與能源項目(Stanford’s Global Climate and Energy Program,簡稱GCEP)及北京大學工學院和北大清潔能源研究院共同資助。
2、“中美生物能源與生物技術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2009年10月24日,由北京大學工學院、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聯合舉辦的“中美生物能源與生物技術研討會(China-US Symposium on Bioenergy and Biotechnology)”在中關新園7號樓205會議室舉行。與會的美方代表包括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傑出教授、Mascomas 公司總裁和首席科學家 Lee R. Lynd博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能源部和密西根大學聯合植物實驗室主任、植物生物學會前主席Michael F. Thomashow博士,美國能源部勞倫斯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科學家、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室主任Nikos Kyrpides 博士,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助理教授袁戎華博士,美國喬治亞大學傑出教授 Michael WW Adams博士,華盛頓州立大學陳樹林教授;中方代表有中國科學院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陳洪章博士,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彭良才博士,廣西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馮家勛教授,山東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曲音波教授,江蘇大學生物能源中心主任孫建中教授和北京大學工學院湯岳琴教授。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
3、2009年11月16日下午,美國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訪問北京大學。朱棣文先生講話結束後,北京大學的師生分別進行了有關北大能源問題研究、新能源開發技術、能源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和學生活動介紹的展示。工學院副院長、北大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張東曉首先對北大的清潔能源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作了總體性回顧,並深入介紹了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4、2009年11月12日,美國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BNL)地球科學部主任Don Depaolo與中國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十一教授共同簽署了關於“致力於開發安全有效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諒解備忘錄。北大工學院、清潔能源研究院與伯克利勞倫斯實驗室的合作將包括共同進行“碳捕集與封存的測試”、“確定最佳封存場所的研究”、“發展封存場所的數據模型”等。
3、參加科技諮詢
2011年4月22日至26日,中央“千人計畫”專家、北大工學院常務副院長張東曉教授同其餘13名院士專家一起抵達廈門,參加由中組部、國家發改委和“千人計畫”專家聯誼會等12家單位組織開展的科技諮詢服務。
4、承辦“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
2011年4月28日,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隆重舉行。中國國家能源局、美國能源部、國內外著名能源企業、國內地方政府及國內知名高校的200多名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盛事。該競賽由國家能源局、美國能源部聯合主辦,北京大學承辦,企業界參與並提供相關支持。
5、2012年5月3日,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加入中美綠色合作夥伴計畫。

發展定位

清潔能源研究院將充分發揮北京大學在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可燃冰、及氫能等新型能源的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聯合北京大學工學、化學、物理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國際關係以及其它學院的科研力量,整合生物技術、熱能工程、力學、環境工程、能源經濟、能源外交等學科和人才,力爭將清潔能源研究院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綜合性研究院,使相關套用技術的開發和實施處於領先水平。

地 址

北京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學燕南園60號,100871

地圖信息

地址:七北路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