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2022年6月10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聯合通州區政府,組織編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體系規劃(2016年—2035年)》公布。
內容解讀
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地名規劃體系,並適度留白。本規劃對片區、主要道路、橋樑、公園綠地和個別居住區名稱進行命名。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有12個組團,構成12個地名片區,分別設計了名稱。命名道路217條,包括城市幹道名稱33個,街區道路名稱184個;命名橋樑、隧道名稱110個,其中跨河橋樑名稱108個,隧道名稱2個;命名公園綠地21個,命名居住區4個。另有部分級別較低的街區和留白區道路未納入此次規劃命名範圍,以便給未來的發展留下餘地。
梳理分析地名資源,賡續傳統地名文化遺產。地名資源包括區域發展特徵和地名資源特徵。區域發展特徵是地域特色的最佳概括,包括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內容。北京城市副中心位於市域東部通州區境內,區域特色主要體現為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化產業發達、宜居城市初具規模等。地名總體特徵可概況為春城、水城、古城、漕運、宜居宜業五個方面特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包括地名文化遺產資源分析、保護原則、地名文化遺產資源評價和保護名錄等內容。
體現歷史文化,展現時代風貌。通州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老地名是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歷史文化的視窗,應儘量保留。對於文旅區等組團,原有村莊名稱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來,如“曹園北街”“上碼頭路”等。隨著副中心的快速發展,很多新路的建設以及舊路的改造,創意命名和保留老地名之間難以取捨。本規劃儘量平衡兩者關係,在保護歷史文化、尊重當地習慣的基礎上,創意命名,以體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通州文化特色。如“潞河灣路”“通濟路”等;尊重當地民眾使用習慣,在建成區儘量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僅對一些現狀地名不規範的進行更名。同時在命名過程中儘量避開生僻字,做到好找好記,方便傳播。
地名規劃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加強地名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現實需要。實踐表明,地名規劃對於加強地名管理工作有積極作用,對城鄉規劃建設也有重要意義,該地名體系規劃的實施對推進北京副中心的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