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岔鎮

北五岔鎮

北五岔鎮處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河沖積平原北部,海拔在366~407.2米之間,坡降約0.1%。地勢較為平坦,土層較厚,地下水位較高,鎮區地下水位在0.5~3米之間,土壤鹽鹼嚴重,乾旱缺水屬半荒漠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五岔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新疆昌吉州瑪納斯縣
  • 下轄地區:3個村民委員會,26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0994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河沖積平原北部
  • 面積:226平方千米 
  • 人口:4523人(2017)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半荒漠氣候
  • 車牌代碼:新B
地理環境,氣象,水文,土壤,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發展,

地理環境

氣象

北五岔鎮屬中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半荒漠氣候區,冬季嚴寒,夏季酷熱,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年、日溫較差懸殊,春季氣溫變化大,秋季涼爽季水少,平均無霜期為15天,年平均日較差14.5℃,7月最熱高氣溫可達43.1℃,年較差85.9℃,年平均氣溫2℃,7月降水量多,平均7.7毫米,月降水量最少,平均.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於4~8月,年降水量121.8毫米,光照充足,日照2749.9小時,夏季理論照數可達15小時左右,熱量豐富,其中7月為318.5,12月最少為115.1小時,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65.9小時,蒸發量大,其中7月份月蒸發量為365.6毫米,1月份最少為7.6毫米,年蒸發量1967.9毫米,無霜期151天,相對濕度分布:4~7月平均相對濕度在41~52%之間,冬季溫度大,平均相對溫度在72~81%之間。
北五岔鎮地圖
降雪初日為11月4日,降雪終日為3月19日,年降雪量為30.9毫米,積雪深度一般為15~25厘米,最大深度為27厘米。
風向常年為西北風,最高偏東,最低南風,最大風速26米/秒,九級風,最下零。風向:最多東北風,偏東風多。

水文

北五岔鎮境內無河流通過,全鎮農業用水,靠其南部800萬立方米的白土坑水庫,引水進入北五岔乾渠流量為20立方米/秒。
地下水為深層承壓水,在100米以內有兩個穩定水層,但水質較差,100~250米有深層水兩層,水質較穩定,可供飲用。目前北五岔鎮鎮區及各村居民點飲用水機井深度均在250~330米之間。
北五岔鎮,歷史悠久,古稱大廟,清代農業開發時修築由瑪納斯河引的莫河渠出縣城往北分成五個支幹渠(東乾渠、西中渠、新戶渠、永豐渠、永進渠)流經該地區,又因地處縣城北部,因而得名北五岔。

土壤

北五岔鎮土質為河流沖積物,地表面為灰漠土、風沙土、灌淤土。
地層岩性,粉土埋深0~2.7米,中密、潮濕、棕褐色,土質較均勻,中壓編性大,可塑性大。
粘土層:埋深2.5米~6.00米,棕紅色或紫紅色殘積層,有時夾有薄層灰黃色土層,呈硬塑狀態,密實度較好。最大凍土深度1.5米,基本風壓力為0.6千牛/平方米,基本雪壓力為0.65千牛/平方米,地震裂度按7度防設。

歷史沿革

北五岔鎮,清朝末年屬東北區管轄,解放前夕屬第三鄉管轄,解放初屬第三區管轄,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北五岔人民公社,轄新戶、東風、永進、永豐、紅星5個大隊,社辦農場,園藝場各1個。1971年轄永進、紅星2個大隊。1981年轄永進、紅星、西沙窩道3個大隊。1982年轄廟溝渠、西沙窩道、四歧、西溝村、魏家場5個大隊,26個生產隊。1984年建立北五岔鄉。轄3個村民委員會,26個村民小組,26個自然村,1996年6月國w院民z部正式批准為建制鎮。2004年8月合併4個自然村,現轄21個自然村,設21個村民委員會。

行政區劃

轄21個村委會:大廟村、石家莊村、浪灣村、涼州戶村、廟溝渠村、西溝村、荒公地村、党家莊村、東朱家團莊村、油坊莊村、四歧村、呂家莊村、東呂家莊村、黑沙窩村、西魏家場村、東魏家場村、三岔口村、西沙窩道村、田家井村、新渠口村、紅柳坑村。

發展

為全力打造萬畝精品現代農業示範區,瑪納斯縣北五岔鎮及早謀劃、多措並舉,確保示範區建設各項管理與技術措施落到實處,切實做到示範區工作“五到位”:一是管理與組織措施到位,示範區工作由鎮主要領導親自牽頭,成立了示範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二是技術措施到位。鎮農機與農業技術部門針對示範區建設制定了操作性很強的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三是高科技現代農業機械配套到位。結合示範區建設實際情況,目前與示範區相配套的農業機械已基本落實到位,已落實配套大馬力拖拉機8台、精量機采棉播種機8台(架)、采棉機2台。四是農機操作人員技術培訓到位。按照高標示範區建設要求,目前已完成對農機操作人員的技術培訓,共培訓農機操作人員50餘人。五是示範地塊落實到位。目前全鎮1萬畝示範面積已全部落實到相應的村組,並作到了責任落實到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