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下莊鄉

北下莊鄉

北下莊鄉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地處土石山區。全鄉總面積124.33平方千米,23個行政村,9490人(2017)。全鄉主要以種植業及畜牧養殖業為經濟支柱,全鄉共有企業21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下莊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山西省陽泉市盂縣
  • 電話區號:0353
  • 面積:124.33平方千米 
  • 人口:9490人(2017) 
  • 車牌代碼:晉C
簡介,歷史沿革,轄區行政村,自然資源,種植、養殖業,名勝風景,如來洞,泰山廟,燕子崖,十八盤,區位,經濟狀況,產業文教,

簡介

盂縣北下莊鄉位於縣城東部,是陰山河發源地,居山西與河北交界處,扼守山西東大門,207國道橫貫全鄉,是晉煤外運的重要出口之一。全鄉總面積124.33平方千米,總人口12000餘人,轄23個行政村,總人口9490人(2017)。設28個基層黨支部,黨員629名,其中:女黨員37名 。最高海拔1783米,最低海拔800米,氣候溫和,年降雨量450--500毫米左右,無霜期126天,是典型的純農業鄉。全鄉23個行政村全部通電、通路、通車、通電話。平均海拔1000米,無霜期130天左右。境內富藏鋁礬土、石灰岩資源,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發展潛力無限。2010年全鄉財政總收入1706.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94元。2010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紅旗單位”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鄉黨委、政府艱苦創業,不懈奮鬥,使全鄉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9年以來,新一屆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幹部民眾,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跨越發展為目標,以重點項目為載體,以解放思想和提升鄉村兩級幹部素質為先導,以創先爭優為動力,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努力打造資源開發大鄉、生態建設大鄉和文化發展大鄉,以堅定的信心、務實的作風譜寫富民強鄉興村新篇章。

歷史沿革

北下莊是一塊古老神奇的土地。北下莊早在春秋時期就隸屬於仇優古國,從出土的青銅器距今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而且是自唐朝以來是重要的驛站。這裡有神奇、古老、動人的故事傳說,東有流傳久遠、家喻戶曉、聞名遐爾的“王恩石義救皇姑”的民間神話故事,早在清末民初,根據這個傳說就被搬上舞台的香港電影《雲中落繡鞋》就是據此題材而攝,該故事原址位於北下莊鄉東北的如來山山頂西南側如來洞,是華北地區罕見的天然洞穴,有石乳三個,水珠流動,欲滴又止,從此北折深不可測。西有“王東頂西頂遙相對,白靈黑靈顯神通”的“尖山故事”。南有始建於金代,至今已1700年的國家一級文物東坡頭村泰山廟,至今還保存有黃姑游廟時留下的腳印。北有位於太行山系,自然造化、鬼斧神工、雄宏壯觀的十八盤風景區,簡直可稱作是北方的“小黃山”。
北下莊是一塊紅色的熱土。抗日戰爭時期,以我鄉箭河村為中心,是我八路軍在我縣的重要根據地,著名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曾在箭河村為我八路軍傷員作過手術,至今仍保留其遺址,為緬懷歷史,憑弔先烈,弘揚革命老區精神,村民自發修建了“白求恩廟”,為發揮其教育功能,鄉黨委、政府正著手開發紅色旅遊項目。

轄區行政村

北下莊鄉轄:東坡頭村 石舊都村 鄭家溝村 圍溝村 北下莊村下榆林鋪村 上榆林鋪村 張家山村 老石神村 西井村王家莊村 後川村 堯子門村 東麻河驛村 西麻河驛村箭河村 東木口村 洞溝村 獐兒坪村 崔家莊村香草坪村 西關頭村 東關頭村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36%以上,居全縣之首;境內有金錢豹、鹿、野豬等野生保護動物;地下富藏有品位很高的鋁礬土礦資源;這裡土質疏鬆,土層深厚,環境無污染,適合農作物生長,是典型的純農業鄉。

種植、養殖業

2003年,全鄉共種植玉米11924畝,穀子1600畝,薯類1500畝,大棚蔬菜50畝,核桃3000畝,年底將建成“萬畝核桃基地”;畜牧業主要以養豬、養雞、養羊為主,豬存欄3500頭,雞5000餘只,羊1000隻。
北下莊是一塊投資的熱土。這裡地處陰山河畔,民風淳樸,為人厚重,風景秀麗,交通便利,南北有國道207線,東西有縣級公路孫交線,全鄉23個行政村包括9個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北下莊至牛村高速公路接口工程即將啟動,屆時北下莊至縣城時間將縮短至20分鐘以內,納入“太原經濟圈”、“京津唐經濟圈”,便捷的交通,豐富的資源,優美的環境必將為你投資興業提供良好的場所。

名勝風景

如來洞

如來洞位於盂縣北下莊鄉東北的如來山山頂西南側,距縣城20公里,是華北地區罕見的天然洞穴,洞口側下丈余,有石乳三個,水珠流動,欲滴又止,從此北折深不可測。聞名遐邇的“恩石義救皇姑”民間神話故事即產生於此。早在清末、民國初年這個傳說就被搬上舞台,香港電影《雲中落繡鞋》也是據此題材而攝。
如來洞如來洞

泰山廟

泰山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元代經幢記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重建,明天順、清康熙、民國六年都曾進行過修繕,占地面積達1819.3平方米。主要建築坐北向南,沿中軸線自南向北有戲台(剩基礎)、石牌坊、過殿、正殿、後殿,兩側分布鐘鼓樓、耳殿、配殿等。正殿和後殿均為元代建築,其餘建築為明、清兩代遺物。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梁架結構為三椽栿對後搭牽用三柱。斗拱四鋪作單下昂,里轉重翹。後牆和兩側山牆有壁畫,色彩鮮艷,人物刻畫細膩,衣紋流暢,聽說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堪稱建築藝術瑰寶。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廟泰山廟

燕子崖

燕子崖位於北下莊鄉崔家莊東0.5公里的懸溝村,“燕子崖”因其崖中一塊巨大、突出的石頭像燕子頭,兩邊相連陡峭的山壁像展開的雙翼而得名。

十八盤

盂縣十八盤,著名隘口。位於盂縣東木口鄉北部,地處白馬山中段,山頂海拔1462米。因其北坡有十八道盤山彎路,故名十八盤。該處崇山峻岭,深澗險谷,地勢十分險要,自古就是通往河北省平山縣的重要隘口和軍事要衝。由盤頂曲折而下,過縣界上的東貨郎頭到盤底,便是平山縣下口鄉盤裡村。《大清一統志》載,十八盤口“明正統二年(1437)築城置戍”。古關城及盤道現已廢,楊(樹溝)平(山)公路(為207國道的一部分)蜿蜓其上。
十八盤十八盤

區位

北下莊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北部的陰山河畔,東鄰仙人鄉,西接孫家莊鎮,南毗牛村鎮,北依上社鎮
北下莊鄉地圖

經濟狀況

2003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5091畝,其中:糧食作物14941畝(其中:穀子1590畝,玉米11924畝,薯類1427畝),油料75畝,蔬菜瓜果類75畝。全鄉共有大牲畜548頭,其中:牛249頭,騾299頭。2003年豬年末存欄1750頭,羊年末實有3890隻,家禽存欄9470隻,現有宜林荒3.4萬畝,森林覆蓋率36%。
2003年全鄉企業總產值完成25416萬元,鄉村企業營業收入完成19982萬元,農業總產值 完成41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350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3000噸;財政總收入完成338.14萬元,其中:國稅 完成228.03萬元,地稅 完成110.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87元;人口自然增長率-0.008%。
北下莊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年初總體工作思路,以結構調整、退耕還林、公路建設、飲水解困、危房改造、畜牧增收為重點,在東木口、石舊都等15個村完成退耕還林14700畝,全面完成了北下莊、王家莊、西麻河驛、東麻河驛、堯子門、東木口、箭河、圍溝、張家山九所危房改造工程、關頭中心校撤併工程和北下莊鄉中學改擴建工程完成了23個村100餘公里村通硬化路工程。13個村新打旱井水洞785眼,擴大了生豬圈養和養牛業發展規模,大大促進了農民增收,為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產業文教

糧食生產是全鄉的支柱產業,鄉村企業特別是煤炭、鋁礬土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振興全鄉經濟的龍頭產業。全鄉現有企業21個,其中:鄉辦企業3個,村辦企業12個,個體企業6 個,商業網點126個,個體運輸車輛286輛,全鄉共有中學1所,中心學校2所,國小19所,衛生院1所,衛生院分院1所,村級衛生所20所。
全鄉共有財政共養人員212人,其中:鄉政府58人,學校154人,另外鄉政府雇用臨時工6人,鄉聯校民辦1人。
2006年,北下莊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以發展為主題,以農民增收為重點,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核心,以“萬畝綠化、十大景點”生態建設、公路建設、旱井自來化、招商引資、農業調產、基礎教育等工作為突破口,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圓滿地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有力地推動了該鄉經濟科學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006年全鄉工業總產值完成5854萬元,項目投資完成2520.4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7934萬元,糧食總產量完成4200噸,財政總收入完成802.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412元,人口計生率89.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