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化學防護是在同化學武器襲擊作鬥爭中發展起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德軍在
伊珀爾地區首次對英法聯軍施放
氯氣,造成對方傷亡1.5萬人的嚴重後果,迫使各交戰國立即採取化學防護的應急措施。最初主要是用浸漬化學藥劑的口罩來防護呼吸器官,隨後製成了各種式樣的過濾式
防毒面具。1916年,一些國家開始在前線部隊建立
化學觀察哨(站)、氣象觀測哨(站)和前線化學試驗室。1917年,
糜爛性毒劑芥子氣用於戰場後,開始採取穿戴皮膚防護器材(
防毒衣、靴、斗篷),在皮膚上塗防毒油膏,使用漂白粉消毒,以及構築密封式或安裝濾毒器的防毒掩蔽部等防護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由於
神經性毒劑的出現和化學攻擊能力的加強,許多國家更加重視化學防護,建立健全防化機構、專業保障分隊和民眾性防護組織,不斷改進各種防護器材,並研製了對神經性毒劑的發現和報警器材。
作用
化學武器是以
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有生力量的。毒劑可以裝填在
飛彈、 航彈、 航空布灑器、
炮彈、
地雷、手榴彈中使用。它通過人體感官、
呼吸道、
皮膚等多種途徑,對人員造成刺激、失能、窒息等不同傷害以至死亡。其持續殺傷作用少則幾分鐘,多則數小時,甚至數天以上。它不僅能使遭襲擊地域的空氣、地面、物體染毒,而且還會隨風傳播,有時可使下風幾公里、幾十公里的地域內,保持傷害作用。因此,軍隊化學防護必須採取一些不同於對其他武器防護的專門措施。通常要採取各種偵察手段查明敵人化學武器的種類、數量、配置地點,及時發現其使用徵候。運用各種攻擊手段,摧毀敵化學武器,削弱其襲擊能力。建立專業化學觀察哨和其他觀察哨相結合的化學觀察報知配系,實施化學觀察。配發
個人防護器材,並對部隊進行化學防護訓練,明確規定化學防護紀律。構築防護工事,在重要工事中安裝濾毒通風裝置或生氧裝置,加設密閉門。在戰鬥車輛及
艦艇中安裝防化設施。發現敵人化學襲擊時,及時發放化學襲擊警報信號,迅速使用個人防護器材或進入有防化設施的工事,並向毒襲地域下風方向的部隊通報襲擊情況。部隊配置或行動地域、重要目標染毒後,應派出受過專門訓練的士兵進行
化學偵察,主要查明毒劑種類、染毒範圍,標誌染毒地域邊界,收集毒劑樣品,送野戰化驗室檢驗。同時,組織對中毒人員的急救和治療,對染毒的人員、服裝、裝備、地面、工事、重要道路及糧秣、飲水等進行消毒。部隊應力求縮短在染毒地域停留的時間;情況允許時,組織受染嚴重的部隊撤出染毒地域或換班。
如何選擇服裝
防護面料
正確選擇化學防護服,了解各種化學物質的穿透或滲透對被防護織物很重要。
穿透試驗檢測氣體,液體和固體通過另外一種固體物質的小孔或開口。穿透試驗用於測試織物會不會漏,能不能阻擋微粒或化學物。當一種化學物被吸收後,在織物的一側飽和,然後釋放出吸收物,或擴散到織物的另一側,這就是滲透。發生滲透時織物的表面不一定要有小孔或開口,對於暴露於有害液體,蒸汽和氣體的織物來說,滲透實驗很重要。
可見度
對於處理突發事件的人來說,可見度高有利也有弊。舉例來說,在危險的環境中時,處理突發事件的人能被其他人看到很重要,而有害物的突發事件一般不會發生在合適的環境中,需要化學防護服具有高可見讀是一個重要的特徵。調查顯示,用於TYCHEM織物的檸檬黃和安全黃與其他的防護服相比可以在更廣的光譜中看到。另外,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可是度高而被發現與接觸化學屋或生化物製劑同樣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選用我們特製的低可見讀織物,如Tychem CFP 或Tychem LV系列。使用紡粘聚丙烯纖維的金佰利防護服,在光譜接受方面也維持了高可見度,一點也不遜於Tychem CFP 或Tychem LV系列的製品
縫線結構
如果沒有強而緊的縫口,世界上最好的織物都是沒有用的,一個松的線頭,缺口,就會移走你和環境之間的屏障,使你處於危險之中。
防護細則
1.什麼是化學事故
化學事故是指有毒物質或化學危險品在生產、儲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由於人為或其他原因引起泄漏、污染或爆炸,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和傷害的事故。
化學危險品種類繁多,有特殊的毒害作用,化學事故具有突發性強、擴散快、範圍廣、時間長、後果複雜等特點,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化工廠附近為事故多發地帶;而捷運站等高人群密度地區也有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發動襲擊的場所。
常見危險化學品有:液化氣、管道煤氣、汽油、苯、氯乙烯、液氯、液氨、甲醇、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黃磷、強鹼、強酸、農藥殺蟲劑等等。
2.前兆/確認
·在化工區或有警告標誌的化工產品容器附近,應該注意發現前兆異常:
·有色氣體或液體出現跑、冒、滴、漏現象,並伴有怪味。
·大批人員同時出現頭痛(暈)、心悸、煩悶、呼吸困難、嘔吐、視物模糊、有刺激感、驚厥、抽筋、步履蹣跚等不適症狀。
·動物異常(數量大、範圍廣):
√ 許多蜂、蠅、蝴蝶等昆蟲飛行不穩、抖翅、掙扎。
√ 大量青蛙、麻雀、鴿子、家禽、家畜等出現眨眼、散瞳、縮瞳、流口水、站立不穩、呼吸困難、抽筋現象。
√ 很多魚、蝦、螞蟥等水生物活動加快、亂蹦亂爬,爾後活動困難。
·植物異常:
√ 許多種類植物的顏色發生變化。
3.防護措施
(1)幾種常見化學品中毒的應急措施
氯氣
| ·進入眼睛:用2%小蘇打水或食鹽水洗滌。 ·進入呼吸道:用2%小蘇打水或食鹽水洗鼻、漱口,吸入水蒸氣。 ·嚴重者要輸氧和注射強心劑。
|
氨
| ·眼睛和皮膚:用清水或3%硼酸水或1%明礬水洗滌。 ·眼角膜潰瘍:紅黴素、氯黴素眼藥水或金黴素眼膏塗眼。 ·支氣管炎、肺炎:及時送醫院治療。
|
一氧化碳
| ·迅速移至空氣新鮮處,解開衣領、腰帶等,保持呼吸暢通。 ·呼吸困難的要輸氧。 ·停止呼吸的要進行人工呼吸。
|
氰化物
| ·呼吸困難者需施行超壓輸氧,呼吸停止者進行人工呼吸。 ·口服0.2%高錳酸鉀或3%氧化氫和高濃度食鹽水,反覆引吐和洗胃。 ·清醒者吸入亞硝酸異戊酯,10分鐘3~6滴。 ·失去知覺者注入3%亞硝酸鈉10毫升,注射10%硫代硫酸鈉溶液。
|
有機磷農藥
| ·保證呼吸和心跳正常,必要時施行人工呼吸或體外心臟按摩。 ·解毒藥:解磷針、阿托品、曼陀羅、氯磷啶等。 ·皮膚污染: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 ·眼睛污染:2%小蘇打水洗眼。
|
(2)個人防護措施
·了解所使用的危險化學品的特性,不盲目操作,不違章使用。
·妥善保管身邊的危險化學品,做到:標籤完整,密封保存;避熱、避光、遠離火種。
·居室內不要存放危險化學品。
·嚴防室內積聚高濃度易燃易爆氣體。
·乘船、乘車不攜帶危險化學品。
·發現被遺棄的化學品,不要撿拾,應立即撥打報警電話,說清具體位置、包裝標誌、大致數量以及是否有氣味等情況。
·不要在事發地周圍逗留;不要在事發地吸菸。
·遇到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發生事故,應儘快離開事故現場,撤離到上風口位置,不圍觀,並立即撥打報警電話;其他機動車駕駛員要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有序地通過事故現場。
·居民小區施工過程中挖掘出有異味的土壤時,應立即撥打當地區(縣)政府值班電話說明情況,同時在其周圍拉上警戒線或豎立警示標誌。在異味土壤清走之前,周圍居民和單位不要開窗通風。
·受到危險化學品傷害時,應立即到醫院救治,不要拖延。
(3)公共防護措施
·撤離
√ 毒區內人員緊急轉移至無毒區域,疏散到上風方向。
√ 如果來不及撤離或在無個人防護器材的情況下,應迅速轉移到堅固而密封性能好的建築物內,以避免化學毒物的傷害。
√ 在人群密集地撤離要保持秩序,不要擠踏。
·防毒器材及措施
√ 進入毒區以前,必須正確佩帶防毒面具及袖套、圍裙、靴套等個人防護器材,必要時應穿全身式防毒衣。
眼睛防護
| ·戴上與皮膚密合的游泳鏡或太陽眼鏡,防止眼睛受刺激或有毒液滴濺入眼內。 ·或用透明塑膠薄膜袋包住頭部,用毛巾扎住頸部,在口鼻處開孔。
|
呼吸道防護
| ·浸藥口罩:用口罩或30~40層紗布、10~20層毛巾做成浸藥口罩(注意防止鼻樑兩側漏氣)可浸在10%的碳酸氫鈉,或10%的碳酸鈉、5%的硫代硫酸鈉、肥皂水中,稍擰至呼吸阻力不大時即可使用;為減少藥劑刺激,在口罩內側襯一塊乾布。 ·裝料口罩:用毛巾、紗布、舊布做成比普通口罩稍大的裝料口罩,裝填3~4cm厚的防毒濾料(如1~2mm的黏土粒、0.6~1.2mm的1:1生石灰和黏土混合顆粒、木炭粒、鋸末,或浸10%~15%的碳酸鈉等);或將毛巾鋪平,把濾料倒在中央再進行摺疊、縫製、安上系帶;佩戴時必須固定,防止下墜和漏氣。
|
消化道防護
| ·遵照規定不得在工作場所喝水、吃東西、吸菸。 ·工作後要脫去工作服,並洗手洗臉。 ·事故污染區的水源、食品須經檢測無害後方可食用。
|
皮膚防護
| ·全身防護:可用雨衣、塑膠布、薄膜、帆布、油布、毯子、棉大衣、斗笠或雨傘等遮住身體各部位,進行全身防護。 ·局部防護:戴橡膠手套,穿長筒雨鞋、膠鞋、皮鞋,也可用塑膠布、帆布、麻袋片撕成長2~3m、寬15~20cm的布條裹腳包足,或用稻草、茅草包紮,草的厚度約為2cm左右,注意:綁紮時應由下而上,注意密合、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