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打斷別人的言說,抄襲別人的言論為己說之意。出自資治通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勦說
- 出自:資治通鑑
- 年代:唐朝
- 時間:唐德宗建中四年
勦說
打斷別人的言說。《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四年》:“上騁辯必勦說而折人以言,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詐,如是則下之顧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辭不盡矣。” 胡三省 註:“此所謂勦說者,以人言未竟,勦絕其說而伸己之說也。”
抄襲別人的言論為己說。《禮記·曲禮上》:“毋勦說,毋雷同。” 鄭玄 註:“勦,猶擥也,謂取人之說,以為己說。” 北周 庾信 《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公弱齡早慧,幼學夙成,立必方正,言無勦說。”勦,一本作“ 剿 ”。 明 宋濂 《題陳忠肅公疏文跋語後》:“若夫君子小人,進退有系於家國安危者,史臣褒貶,已有定論,茲不復勦說雲。” 梁啓超 《萃報敘》:“又報章體例未善,率互相勦說,雜采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