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懇做事老實做人:我在滄桑之變中的足跡

勤懇做事老實做人:我在滄桑之變中的足跡

《勤懇做事老實做人:我在滄桑之變中的足跡》在回顧兩社發展歷程的同時,也總結了作者個人的工作心得與體會。這些心得與體會,或從大處著眼,或從細節入手,但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作者對工作規律、發展理念和改革路徑等的探索與思考。其中特別是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堅持為部的中心工作服務,堅持專業特色,堅持產品創新等,是十分寶貴的工作經驗,也是集團無形的財富,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基本介紹

  • 書名:勤懇做事老實做人:我在滄桑之變中的足跡
  • 出版社: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中國人事出版社
  • 頁數:238頁
  • 開本:16
  • 作者:李慎思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勤懇做事老實做人:我在滄桑之變中的足跡》字裡行間都凝聚著作者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出版工作的熱愛。他們忠於職守、勇於開拓、埋頭苦幹、敬業奉獻的精神,使我們再次看到了這些老同志們的思想覺悟和工作責任感。我也藉此機會,向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事業奮戰過的老一輩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圖書目錄

上篇奔波半生多磨礪
第一章農家孩子多苦難
一、世代農民受欺壓
二、讀私塾,古書影響深
三、父親早逝,當了一年多農民
四、靠獎學金讀到高中
五、參加地下青年團迎解放
第二章在解放軍的大熔爐里鍛鍊
一、在中南軍政大學學習
二、在中南軍區團校聽陶鑄作報告
三、參加廣西剿匪鬥爭
四、派到21兵團後勤部醫院“打老虎”
五、在荊江分洪工程中首次立功
六、在海南島國防公路工程中連續三次立三等功
七、參加清查胡風分子的政治運動
第三章圓大學夢
一、“調乾生”是中國人民大學一大特色
二、從反右派鬥爭到勤工儉學
三、下放遵化,頂住“浮誇風”
四、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正在重寫
第四章“到西北去!”
一、一次震顫心靈的調查
二、參與《西北建設》編輯工作
三、為《一葉知秋》作者鳴不平
四、不能忘記西北局機關的好作風
五、臨時抽調去當領導秘書
六、“文化大革命”中的“老右”
第五章年到四十當記者
一、工作最辛苦的時期
二、出成果最多的時期
三、培養、使用編輯、記者成效顯著的時期
第六章為“撥亂反正”吶喊
一、補好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這一課
二、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的階級狀況和階級鬥爭問題
三、落實黨的各項政策,集中力量把農業搞上去
四、切實搞好黨風,堅決反對不正之風
第七章回到北京待定崗
一、完成了一篇未曾發表的論文
二、人民民主專政“更適合中國的國情”
三、參與全國人事局長會議的檔案起草和會議總結工作
四、《人事工作通訊》的實際主編
下篇艱苦創業譜新篇
第八章從雜誌社到出版社的轉變
一、勞動出版社的前身——勞動雜誌社
二、勞動雜誌社的兩種期刊——《勞動工作》和《勞動保護》
三、可敬的兩位老社長
四、勞動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書——《“渤海二號”事故專輯》
五、工作重點由辦雜誌轉向出版圖書
第九章出版社在發展中定位
一、我對定位的思考
二、勇接技工學校教材出版任務
三、抓緊出版就業訓練教材
四、技工學校教材的出版促進了出版社的大發展
五、出版社的定位
六、排除干擾,迎接挑戰
七、為勞動、工資、人事三大制度改革鼓與呼
八、適應教學需要,出版音像製品
第十章唱響我社圖書出版的“主旋律”
一、不放鬆勞動人事類圖書的出版
二、安全生產類科技圖書“白手起家”
第十一章堅持黨的出版方針,努力提高出版質量
一、黨的出版方針是出版工作沿著正確道路向前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出版質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線
三、我社第一批副編審的產生
第十二章出版部工作是保證圖書質量的重要環節
一、出版社是否要建印刷廠
二、手工操作夠艱辛
三、為紙張供應絞盡腦汁,四處奔波
四、建立崗位責任制最早的部門
第十三章適應發行體制改革需要,建立代理發行站
一、發行業績是出版社效益的“晴雨表”
二、技校教材發行量猛增引起新華書店的重視
三、代理發行站的建立
四、代理發行站對我社的發展貢獻大
第十四章把解決辦公用房問題當做頭等大事來抓
一、從部機關大院搬出後,四處租房辦公
二、與北京市勞動局合建蓋成現今的辦公樓
第十五章對內充實力量,對外重視交流
一、與職工教育出版社的合併壯大了出版社
二、對外交流,促進我社同國際勞工局的合作
第十六章艱苦創業精神和各方面的支持是出版社事業發展的保證
一、“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人一定要有事業心!”
二、全社職工可貴的艱苦創業精神
三、爭取各方面的支持
第十七章領導自律很重要
一、坦然對待1985年對我的任命
二、為出版社的事業殫精竭慮
三、重視發揚民主,加強內部團結
四、把關心民眾生活放在重要位置
五、堅持慎獨自律
第十八章退居二線盡餘力
一、短暫的期刊主編
二、從編審稿件中引發對編輯語言文字修養的思考
三、當過短期的大學兼職教授,多次為雜誌通訊員講課
第十九章滄桑之變中的感悟
一、反思是生存的必需
二、把苦難當做精神財富
三、不同時代的喜與憂
四、必須克服極端化思維
五、從“大躍進”到科學發展觀給我的啟示
附錄主要著述目錄(1961—1999)
後記

後記

我退下來後,有人曾建議我寫回憶錄,也有人建議我出書,我都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我雖然是離休幹部,但並沒有經受過戰火紛飛血與火的考驗;參加工作後,雖然多次轉崗,但轉來轉去,基本上沒有離開過黨報黨刊、新聞出版。一路走來,平平淡淡80春,工作平凡少波瀾,既無英雄壯舉,也缺驚人業績,不值得寫回憶錄。我過去寫的各種文體的文章數量不少,但多數是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時代寫的,是依附於時代的文章,“左,,的時代流行的話語多,“左”的時代給予的概念化痕跡深,今天讀來已有隔世之感,更不值得出書。
2011年11月,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總經理張夢欣同志提出,希望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和中國人事出版社過去幾位主要領導寫回憶錄,重點是回憶出版社艱苦創業、不斷發展壯大的經歷和經驗,作為史料,讓後繼者有所了解。鑒於此,我答應寫。
在這裡,我得感謝張夢欣同志,她給了我一個回憶過去、審視自己的機會。
寫回憶錄,就得有資料。我從來沒有寫過日記,也不注意積累資料,我寫過的文章,見報就算完成了任務,自己很少保存。到出版社後,上世紀80年代,我社的許多重要活動,包括每年的年終總結、最初制訂的規章制度,我和文沅同志在許多會議上的發言,都沒有記錄、存檔。我這次寫回憶錄,除了一些背景材料,完全憑自己的記憶進行回憶,因此,難免有不準確或不完整的地方。
我大學畢業後,主要從事報刊編輯工作,我的思想觀點、是非功過大多體現在我寫的評論、理論文章或新聞作品中。因此,我寫回憶錄時,不得不引用或摘錄其中的觀點,其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有的略顯冗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反映當時的客觀情況和我的思想。
我這次寫的《勤懇做事 老實做人——我在滄桑之變中的足跡》,儘管字數不多,但耗時不短,斷斷續續一年多,花費不少心血。在寫作的過程中,周超、孫世昌、孫文聰、李洪瑞、余炳榮、蔣運茂、薛連通、王勤、張家生等出版社老同志為我提供了不少情況或材料,寫好後,黃衛來、余炳榮同志還進行了審閱,在此深表謝意。
回顧自己的一生,確實平平淡淡,但有人說過,平平淡淡是生活的常態。水是平淡的,沒有人因為水是平淡的而厭倦飲水;生活是平淡的,也沒有人因為生活是平淡的而摒棄生活。
回顧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確實非常平凡。但當今許多“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告訴我,如果把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做好了即不平凡,把一切簡單的事情都做好了即不簡單。
“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我用司馬遷在《史記》中讚揚李廣將軍的話以自勉。

序言

中國人事出版社、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組建的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司,多年來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創業路程。這兩個在改革開放中誕生的出版社,一步步發展成為實力雄厚、業績突出的專業出版集團公司,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司向著更高目標繼續向前邁進的時候,集團離退休老社長、老總編,撰寫了以反映他們從事出版工作經歷為主的個人回憶錄,給我們後來人以深刻教育和重要啟迪。
在《社長總編輯回憶錄》叢書中,作者作為創業者和親歷者,翔實、具體地記述了兩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前進的道路上,兩社幾代領導和員工,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頑強拼搏,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波折,從未鬆懈創業的信念和攀登的步伐。這正是力量的根源所在,也是事業發展的基礎。目前,集團發展壯大了,但是艱苦奮鬥、不息進取的精神是我們必須永遠繼承的光榮傳統。回憶錄中對兩社創業路程鮮活、生動的記述,是集團彌足珍貴的史料。
這些回憶錄,在回顧兩社發展歷程的同時,也總結了作者個人的工作心得與體會。這些心得與體會,或從大處著眼,或從細節入手,但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作者對工作規律、發展理念和改革路徑等的探索與思考。其中特別是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堅持為部的中心工作服務,堅持專業特色,堅持產品創新等,是十分寶貴的工作經驗,也是集團無形的財富,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縱觀這些回憶錄,字裡行間都凝聚著作者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出版工作的熱愛。他們忠於職守、勇於開拓、埋頭苦幹、敬業奉獻的精神,使我們再次看到了這些老同志們的思想覺悟和工作責任感。我也藉此機會,向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事業奮戰過的老一輩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目前,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司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希望,出版集團公司全體員工在黨中央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方針指引下,緊緊抓住文化體制改革給出版產業發展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將集團優良傳統和創業精神繼往開來,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紮實的工作,攜手同心,續寫華章,加快建設現代出版企業集團,不斷開創集團現代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新局面,為文化建設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曉初
2013年9月
(作者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