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手段

勞動手段亦稱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勞動資料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是生產力高低的主要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勞動手段
  • 別名:勞動資料
  • 實質: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
  • 性質:生產力高低的主要標誌
勞動手段的價值,實體性勞動手段及其價值,非實體性勞動手段及其價值,勞動手段的三種中介作用,勞動手段的社會性,勞動手段的折舊率,

勞動手段的價值

勞動手段也叫勞動資料,它是生產經營產品和提供各種服務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東西,包括實體性勞動手段和非實體性勞動手段兩個方面。與之相應,其價值分為實體性勞動手段的價值和非實體性勞動手段的價值。

實體性勞動手段及其價值

實體性勞動手段是指生產經營產品和提供各種服務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
實體性勞動手段的範圍很廣泛,首先是勞動工具,如人類的機器、所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的手、簡單工具、蜜蜂螞蟻的足等,馬克思曾形象地稱之為生產的骨骼系統和肌肉系統;其次是充當勞動對象的容器的條件,如人類的管、桶、瓶等,馬克思稱之為生產的脈管系統;此外,廣義地說,實體性勞動手段還包括除勞動對象以外所必需的其它一切物質條件。實體性勞動手段都耗費了一般勞動,都具有價值,可稱其為實體性勞動手段的價值,它是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實體性勞動手段及其價值

非實體性勞動手段是指在生產經營產品和提供各種服務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非物質勞動手段,包括科學技術、智慧財產權、技術秘密、經營秘密、特許經營權、商譽等。通常為人類特有。
(一)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指人類在長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歷史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認識世界事物的知識體系以及人類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套用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與各種物化的生產技巧和物質裝備。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與工具,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有機整體。科學技術體系正是客觀世界系統性和層次性的反映。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就是由哲學、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技術、思維科學技術、數學及其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等學科所組成。這些科學技術學科作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基本單位,他們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相互結合,共同組合成一個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以及具有一定的時間序列和空間維度的科學技術網路體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智慧財產權
智慧財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指對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從事智力活動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在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所享有的獨占權利,包括工業產權和著作權。工業產權主要包括專利權、商標權、廠商名稱權和域名(也叫網址)權;著作權主要包括文化藝術著作權和科學技術著作權(包括計算機軟體和積體電路)。智慧財產權具有地域性、時間性和公開性的特徵。地域性是指智慧財產權在空間上的權利效力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只在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的國家或地區有效;時間性是指智慧財產權在時間上受到一定時間的限制,只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其專有權有效;公開性是指智慧財產權的取得必須以向社會公布其基本內容為前提。
(三)技術秘密
技術秘密是指企業生產經營中使用的未公開的、未申請專利的知識和技巧,它包括各種設計資料、圖紙、資料、技術規範、工藝流程、材料配方等技術資料,也包括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等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識、技術和訣竅。技術秘密之所以採取保密手段,就在於長期套用這項技術,使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給企業帶來高於同行業一般水平的超額利潤。技術秘密是先進性與機密性的統一。“先進性”使之能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某項特殊問題;“機密”使企業外部不能輕易知道,使技術優勢處於保密狀態下: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占居優勢地位,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四)經營秘密
經營秘密就廣義來說,它包括生產技術秘密、管理技術秘密和行銷技術秘密。理論上講,一般認為經營秘密已包括了技術秘密,而在國際技術貿易實務中往往以技術概括了包括經營秘密在內的全部保密技術。我們這裡將技術秘密專指生產技術秘密,而將管理技術秘密與行銷技術秘密列入經營秘密。經營秘密是現代企業重要的無形勞動手段。屬於管理技術秘密的主要包括企業經營決策、管理方法及資料、財務管理方法及資料、質量控制方法等;屬於行銷技術秘密的主要包括特殊的行銷方法、行銷網路、客戶名單等。經營秘密具有保密性,但沒有專門的法律保護,只能靠企業採用嚴密的保護措施來保護。
(五)特許經營權
特許經營權也稱特許專營權、特許權或專營權。它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政府授予的特許經營權。這種權利大多為社會公共福利事業,如電力、自來水、郵電、電話、電報、煤氣等公用事業;資源的採掘業的專營權,如礦藏資源的勘探權、開採權;也有一些特殊商品,如免關稅商品的銷售,煙、酒等商品的生產經營許可以及一些特種行業如印刷、文化娛樂、保健衛生等的特許經營等。此外,國家給一些企業特別許可的經營權,如彩票、賽馬場的經營權,旅行社的旅遊路線、外聯權、海外遊客外聯權等。這些企業具有獨占性質,從而使經營者獲得優厚的利益。另一種是企業授予的特許經營權。這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它是指一個企業(特許人)依照雙方簽訂的契約,在一定期限內授予另一個企業(被特許人)使用其專利權、商標權、商號、技術秘密等權利。“冠名權”是特許經營權的一種衍生形式,它是一個單位對其管轄、承辦的各種事業擁有允許他人冠名的權利,這種權利能有償授予他人,購買者在一定期限內將其“字號”、“商標權”或標誌命名在特定載體上。一般有列車或路橋冠名權、運動會(博覽會)以及演唱會等的冠名權。
(六)商譽
商譽是指企業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或因為其信譽卓著、產品質量優良、服務周到細緻而贏得了客戶的信任,或因為其組織管理得當生產經營效率高,或因為其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從事本行業的經驗,或因為其技術高超掌握了生產訣竅,或因為其它種種原因營業特別興旺發達,形成了高於同行業其它一般企業獲利水平的超額盈利能力。商譽包括企業本身自創的商譽和從其它企業外購的商譽,企業外購的商譽往往是指收買或兼併整個企業時所支付的價額超過其有形淨產價值的部分。
上述科學技術、智慧財產權、技術秘密、經營秘密、特許經營權、商譽等非實體性勞動手段同樣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自身具有價值,是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實體勞動手段的價值相比較,非實體性勞動手段的價值主要是複雜的腦力勞動的凝結,而實體性勞動手段的價值中凝結的主要是體力勞動。

勞動手段的三種中介作用

首先,勞動手段是作為聯接勞動者與“自在”自然的中介物而存在。
首先,勞動手段是作為聯繫個體後部分間的中介物而存在。
首先,勞動手段是作為聯結上一代與下一代的中介物而存在。
勞動手段的三種中介作用,意味著勞動者把身體之外的自然力、社會整體力以及勞動者以往力量與智慧的總和形成了自己的“器官”,並運用這些“器官”與自然界搏鬥,獲取自由。即使像魯濱遜孤身一人獨處荒島,他在與自然搏鬥時,他並不是以一然面前。因為在他的身上,同樣顯示著整個人類的能力、力量與智慧。勞動手段的三種中介作用也是人類為什麼強大無比的本質原因。

勞動手段的社會性

勞動手段是它的技術的方面與社會的方面之統一。勞動手段一方面是自然物,是生產的要素,同時在另一方面,它是歷史上被加工的自然物,是社會的再生產的要素。當作自然物看,當作生產的要素看,勞動手段顯現其技術的方面,是它的量的表現。當作歷史上被加工的自然物看,當作社會的再生產的要素看,勞動手段顯現其社會的方面,是它的質的表現。所以勞動手段不單是物材,而是具有一定形態的物材。勞動手段是社會的再生產的尺度,是它的量與質的統一。在技術家看來,石器與鐵器,表示生產要素的優劣;在歷史家看來,同一的器具,是具體的生產過程的指示器。所以說,“勞動手段不單是人類勞動力的發展的測度器,並且是勞動所由實行的社會諸關係的指示器,”對於其它動物,亦是此理。勞動手段的社會性,實是很明顯的。
但勞動手段雖是社會諸關係的指示器,卻不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因為勞動手段是歸屬於一定社會的一個可能的生產力,只有在特定社會中被利用於生產時,才能轉化於現實的生產力。所以勞動手段的社會性,又必須在它與特定社會中的勞動者的關係上去考察,在它所歸屬的特定社會的構造上去考察。如果離開它的社會的方面而只考察其技術的方面時,它不能成為社會關係的指示器,也不能成為勞動力發展的測度器。例如機械在它與資本主義的社會的關聯上,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但同一的機械,在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關聯上,它就帶有社會主義的性質。所以機械的利用雖是資本主義的特徵,而利用機械的處所不一定有資本主義。反之,在今日還未利用機械的處所,不一定沒有資本主義。又如手工器具,在封建社會中,它是封建的社會關係的測度器。但同一的手工器具,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帶有資本主義的性質。並且這同一的手工器具,在各個私有的生產者手中被利用之時,對於勞動力的發展上作用比較還小;但在集體的被利用之時,對於勞動力的發展上作用就比較的大,它的社會性也昂然不同了.

勞動手段的折舊率

折舊率通常用來描述人類的勞動。在人類的社會生產的進行過程中,勞動手段要提取折舊費,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事。因為,一部分社會產品,其實只是消費掉的勞動手段的價值的體現,而使用的勞動手段,隨著它們的陳舊廢棄,總是需要進行更新的。不過,因為勞動手段除了和被磨損的程度相對應有價值轉移到所生產的產品中去,只要它們的壽命沒有完結,總是以其堅實的可以繼續被使用的實物形式存在著,所以往往會使人們產生各種錯覺。或者認為折舊費是一種額外的收入。其實卻並不是,只是一定量價值以另一種實物形式的存在、再現。或者認為折舊費是一種消極的損失。這種認識也並不正確,一般生產條件下勞動手段的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都不是消極的損失,而折舊費的提取及其用於勞動手段的更新,只是為了維持簡單再生產。換句話說,就一般的、標準的生產過程而言,折舊費的這樣的提取和使用,是維持簡單再生產所必需的,折舊費本身只是勞動手段的轉移價值,既不是純收入也不是虧損。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清楚。例如,如果人為地延長勞動手段的使用壽命,甚至要長於按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時計算的勞動手段經濟壽命,那么,社會的再生產就難以正常進行,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就會降低,單就這一點講,此時社會總產品從使用價值量講也將反而減少。
各種形式的勞動手段,由於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在社會生產的進行過程中,總是需要進行更新的,只不過有的使用壽命較長,有的使用壽命較短。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講,如果我們把價值量不變作為維持簡單再生產、勞動手段正常更新的標準,那么很明顯,勞動手段進行更新時所需要的價值,正來源於勞動手段在被使用、消耗的過程中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價值。既然勞動手段的價值向所生產的產品中的轉移過程,是在該勞動手段的使用期間完成的,所以,勞動手段實際的折舊率,正是取決於勞動手段的實際平均使用壽命。所謂勞動手段實際的折舊率,及與之相對應的勞動手段的實際折舊費,這是說,勞動手段的實際折舊速度是這么快,用於勞動手段更新的費用(折舊費)實際上是這么多。很明顯,在這裡,決定事情關鍵的,正是勞動手段的實際更新周期,即勞動手段的實際平均使用壽命。
我們把與勞動手段的實際經濟壽命相對應的折舊率,稱作勞動手段的經濟折舊率。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取決於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取決於具體的生產條件,還取決於社會的生產方式。——共產主義條件下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條件下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也並不相同。雖然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隨著社會制定的名種生產條件的變化,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也發生著變化,但是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從而勞動手段的經濟折舊率是和實際社會生產狀況相聯繫的重要經濟事實。
人們制定的並在財務上實際執行的各種勞動手段相應的折舊率,是人們對勞動手段的經濟折舊率的認識的表現。但是,因為這樣制定的折舊率和勞動手段實際的經濟折舊率總會有或大或小的差距,所以制定的折舊率其實只是預計折舊率。預計折舊率也不同於實際折舊率。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曾經指出,對於每一確定的時期來說,所生產的產品價值總是一個確定的量。而勞動手段的實際折舊率和制定的折舊率即預計折舊率的不一致(差別),其實表示了,與這種差別相對應,或者提取的折舊費包含著虛假的成分,有一部分所謂折舊費實際只是新創造價值;或者,計算的新創造價值包含著虛假的成分,有一部分所謂新創造價值,實際是勞動手段隱蔽的轉移價值,因為相應的一部分所謂新創造價值,實際是用於勞動手段的正常更新了——並且只是為了維持簡單再生產。前一種情況下,勞動手段的實際平均壽命長於預計平均壽命,這表明,這些勞動手段的價值,是在比較長的使用期間逐步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因而每年固定基金的轉移價值的相應部分就減少了;與此種情況相對應,如果社會生產上使用的該種勞動手段總數為一定,那么平均計算,每年需要更新的量也就相應較少。但是,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年產品價值本身是作為已經實現的一定量而出現的。這一客觀事實向我們表明,計算的即預計的固定基金折舊費包含著虛假的成分,其中的一部分實際是新創造價值。
勞動手段的經濟折舊率、實際折舊率、預計折舊率既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三者在具體數值上通常也不會正好相等,就是說,通常會有量的差別。它們之間互有聯繫又互相影響。實際折舊率是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方面。經濟折舊率也是客觀存在著的。這是說,在這樣的社會生產條件下,按照這樣的折舊率(即按照相應的使用期限對勞動手段進行更新),將最有利於社會勞動的節約,有利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並且,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到了這一點,不管人們是否算準了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不管人們制定推行的折舊率偏低還是偏高,對於各種勞動手段來說,都有自己實際的經濟壽命,自己的經濟折舊率。預計折舊率既然是人們對經濟折舊率的認識的表現,這個預計的即制定的折舊率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制定的折舊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影響著實際折舊率的變化區間,因此,要努力爭取制定的折舊率接近於勞動手段的經濟折舊率。對社會生產的測算,關於固定基金的更新,是以預計折舊率為依據,如果預計折舊率和經濟折舊率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當然會不利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即使在社會生產的進行中發現了這個問題,採取措施使實際折舊率向經濟折舊率靠近,那也將是十分被動和複雜的事,而且往往難以作大幅度的修正,從而實際折舊率和經濟折舊率就會有較大的差距。弄清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問題,當然決不只是理論分析的需要,還為了對實際生產進行指導。因此就要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對現實存在的各種勞動手段的經濟壽命作出分析、估算。但是光這樣做還不夠,還要了解、統計各種勞動手段實際的平均壽命。最後,制定的勞動手段的折舊率當然是知道的。修訂勞動手段的折舊率時,這三個因素都要考慮到。從我們對勞動手段經濟壽命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總的原則是,要使制定的折舊率接近於勞動手段的經濟折舊率。因此,過去制定的現行折舊率與經濟折舊率的差距越大,這個制定的折舊率的修正量就越大。從另一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則就是,實際折舊率與經濟折舊率的差距越大,勞動手段實際折舊率的修正量越需要大。從根本上講,是要使實際折舊率接近於經濟折舊率,因為這才是實際的生產過程,但是從形式上講,則是要使制定的即預計的折舊率接近於經濟折舊率。不言而喻,現存的各種勞動手段的實際折舊率,與它們的經濟折舊率的差距,有的較大,有的較小,有的則基本沒有什麼差別。因此,勞動手段實際使用年限需要改變的量也就有的較大,有的較小,有的則不需要做什麼改變。從另一角度講,則就是制定的折舊率需要修正的量,有的較小,有的較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