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務川縣當地人在修建一條鄉村公路時發現了漢代墓葬和隨葬品。
1987年,因為耕地破壞,貴州省博物館的專家清理了六座漢代古墓。
2004年7月,為配合石子電站的修建,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電站水淹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在江邊一帶又新發現漢代遺址2處,並對其中一處進行小規模試掘,出土捲雲紋瓦當等遺物。
2007年10月,受務川洪渡河石埡子電站建設影響,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展開對務川縣大坪漢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2007~2010年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務川縣文物管理所對江邊一帶的漢墓群先後兩次展開大規模發掘,總計清理墓葬47座、漢窯2座,獲各類文物500餘件(套)。其中51.06%的漢墓出土硃砂,這是務川大坪墓群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
2019年12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務川自治縣發掘5座漢代墓葬。
遺址特點
綜述
務川大坪墓群,占地面約30萬平方米,是貴州省東北一帶已發現的大型漢墓群。
墓葬形制
務川大坪墓群47座墓葬含土坑墓25座、岩坑墓4座和磚室墓18座。形制有長方形、刀形(墓道偏向一側)和凸字形(墓道居中)三種。所有墓葬發掘前均未在地表發現封土,部分墓葬之間存在疊壓打破關係。土坑墓的分布相對集中(僅土地包一地就有16座),規模偏小。岩坑墓規模與土坑墓相當,形制相同,僅墓穴系鑿風化基岩而成。磚室墓分布較為分散,規模均較大,多數早年即遭盜擾。普遍用子母磚券頂,用長方形花紋磚壘壁,用長方形花紋薄磚(其厚度為長方形花紋磚之一半)鋪地,僅個別墓葬無鋪地磚。
務川大坪墓群墓向以東北—西南向為主,共36座,約占墓葬總數的77%;少量西北—東南向,共11座,占墓葬總數的23%。墓葬方向是祖先崇拜和靈魂信仰的表現之一。務川大坪墓群多數墓葬的方向與
洪渡河流向一致,尤其是早期墓葬多順河而葬。多數墓葬屍骨無存,少數保存有遺骸的墓葬多為多人葬,內葬2~3人。
墓葬分布有一定規律。土坑墓主要分布在近河處田間降起的土堆上(如土地包、墳堡、棒子),4座岩坑墓均分布在帽頂,磚室墓的分布則散布各地。
硃砂
務川大坪墓群所發掘的47座漢墓中有24座發現粉末狀或顆粒狀硃砂,占墓葬總數的51%。硃砂多成堆放置於墓底,並多與錢幣混出。此外,部分器物如陶胎漆器用硃砂繪製紋飾。
文物遺存
綜述
務川大坪墓群發掘共獲各類文物500餘件(套),有陶、銅、鐵、料器等質地,以陶器為大宗,銅器次之。陶器有罐、洗、瓮、盆、甄、釜、缽、蒜頭壺、瓶、盒、豆、陶胎漆耳杯、魁、井、三角、俑、房屋模型、水塘模型和搖錢樹座等;銅器有蒜頭壺、蒜頭口扁壺、洗、鼎、鏡、帶鉤、印章、錢幣、俑、車馬殘件、搖錢樹殘件等。鐵器較少,有釜、錘、環首鐵刀等。料器有耳擋等。半兩、蒜頭壺等遺物僅在土坑和岩坑墓中發現,而磚室墓中普遍流行陶俑、房屋模型、水塘模型和搖錢樹等。
陶搖錢樹座
陶搖錢樹座,或做鐘形,或做獸形。陶質錢樹座上塑一怪獸呈熊形。M13所出者為辟邪座。辟邪似獅,身披羽翼,頭出角,昂首做奔走狀。背有圓柱形插座,以置銅質錢樹。該神獸身形碩大,造型威嚴優美。陶石質辟邪錢樹座報導的並不多。
陶俑
陶俑,數量多,多數磚室墓均有出土。分動物俑和人俑兩種。動物俑,有雞、狗、豬等,雞分子母雞和公雞。人俑有侍立俑、說唱俑等。陶俑體量均較小,多數遺有合范痕跡。
陶房屋模型
陶房屋模型,多數磚室墓均有出土。由底座、牆體、屋頂和部分構建組成。有的在正面有可閉合的門,有的有立柱等裝飾,有的於兩側山牆設窗戶。一組僅有半邊房頂的陶屋模型較具特色。
文物價值
務川大坪墓群在務川地區的發現進一步說明仡佬族廣泛分布的貴州並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文化沙漠”,從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仡佬族先民曾在這裡創造過悠久燦爛的文化。硃砂的發現,以鐵的證據改寫了貴州礦產資源開發史,改變了以往根據文獻推導出的含混不清的認識,表明本土硃砂等礦產的開採至遲在秦漢之際便已蔚然成風。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務川大坪墓群位於貴州省遵義市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坪鎮龍潭村洪渡河兩岸的團堡、長坳、硃砂井、中寨、趕子元組境內。
交通信息
自駕:自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務川大坪墓群,路程約8.9千米,用時約1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