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適度人口,在假設某些條件發生變動的情況下考察的最適宜的人口,是“適度人口論”的一種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態適度人口
- 所屬領域:適度人口論
動態適度人口,在假設某些條件發生變動的情況下考察的最適宜的人口,是“適度人口論”的一種概念。
動態適度人口,在假設某些條件發生變動的情況下考察的最適宜的人口,是“適度人口論”的一種概念。由於“靜態適度人口”關於生產技術、物質資源、產品分配等條件不變的假設很不現實,因此有的人口學者力圖分析這些因素同人口的變數關係,...
適度人口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產階級人口理論。認為經濟收益最大時的人口數量是適度人口數。而實際人口數超過適度人口時為人口過剩;實際人口低於適度人口時為人口不足。一般公認,英國經濟學家E.坎南比較完整地提出和論證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平均生產量達到最高時的人口數就是適度人口數。當實際人口數小於適度...
指出靜態適度人口就是在技術水平、物質資源、產品分配、年齡構成、工作時間等條件不變,又實現充分就業,並且沒有國際貿易和移民的情況下,達到某種標準最高值所需要的人口數量;動態適度人口就是在各種動態因素,如技術變革、經濟結構變革、就業變動等的影響下,求得最適量的人口數。
適度人口是指對一國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人口理論的一個概念。適度人口論出現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形成,瑞典經濟學家J.G.K.維克塞爾首先使用適度人口這一術語,《適度人口論》則是英國經濟學家E.坎南創立。作為一種人口經濟理論,它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口學家...
適度人口,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19世紀末由英國經濟學家埃德溫·坎南(E. Cannan)首先提出。認為一個國家在任何時期都存在一個經濟上的最大收益點,當勞動力超過或少於這個量時,都會引起收益減少。處於“最大收益點”的人口便是最適合的人口。其數量,除有賴於自然條件外,主要由社會生產方式...
居民人數。其中按實力目標達到“實力適度人口”,即達到最大實力時的人口,永遠高於“經濟適度人口”。在索維看來,重要的是精確計算“適度人口”,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實際人口低於還是高於適度人口,即一個國家是人口不足或人口過剩。在《人口通論》中,索維還系統分析了“靜態適度人口”和“動態適度人口”。《...
本書作為新興邊緣學科——人口經濟學的系統研究成果,以系列論述和實證分析相交叉的形式,概述了人口經濟學的形成過程和人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說明該學科研究的對象和特點以及人口與經濟的相互關係和研究方法;系統介紹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經濟理論,並對其轉變的經濟因素進行了分析;概述了經濟適度人口學說和人力資本理論...
早期適度人口論者著重進行靜態分析,索維則進一步進行動態分析,研究技術進步等條件的變動對人口及其變化的影響作用;研究人口增長和變化可能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力圖從人口增長與經濟成長的關係,探尋兩者之間的均衡關係,從而確定適度人口增長率。他把適度人口概念擴展到適度人口增長率。但又認為適度人口只不過是一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