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地羅馬式風格

勃艮地羅馬式風格

勃艮地羅馬式風格是一種建築與雕刻風格(1075?∼1125?),出現於法國東部的勃艮地公國,顯示出羅馬式藝術(Romanesque art)的一些最高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勃艮地羅馬式風格
  • 出現時間:1075?∼1125?)
  • 出現地法國東部的勃艮地公國
  • 主要作品:克呂尼(Cluny)修道院大禮拜堂
簡介,主要作品,
建築與雕刻風格(1075?∼1125?),出現於法國東部的勃艮地公國,顯示出羅馬式藝術(Romanesque art)的一些最高成就。
勃艮地羅馬式風格勃艮地羅馬式風格
勃艮地學派的建築藝術肇始於克呂尼(Cluny)修道院大禮拜堂(在那一地基上建造的第三座修道院禮拜堂),該堂從1088年開始興修,約1130年竣工,為歐洲中世紀期間營造的最大的禮拜堂。它表明早期基督教長方形會堂(巴西利卡)平面構圖的極致發揮,勃艮地的其他幾座克呂尼式大教堂,如韋茲萊(Vezelay, 1104?)、帕萊勒莫尼亞(Paray-le-Monial, 1109?)、索里厄(Saulieu, 1119?)、博訥(Beaune, 1120∼1140?)和歐坦(Autun, 1130∼1140?)的聖瑪大勒納教堂(La Madeleine),均以它的圖樣為藍本,照貓畫虎。西班牙聖地牙哥德康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建造的幾座羅馬式朝聖大禮拜堂也都改頭換面地採用了它的平面圖。克呂尼教堂以及勃艮地其他幾座教堂(特別是韋茲萊教堂)顯現出一些特點,如比例很高,在筒形拱頂中不用羅馬式特有的圓拱而使用尖拱,墩集合成組,拱頂肋和拱扶垛採取最初期的形式,這些特點是構成哥德式建築的若干基本結構因素,但沒有哥德式的美感。然而,這些教堂的設計顯示對高度的表現力的一定關心,而此點日後則成為哥德式建築的主要成分。
勃艮地學派的雕刻完全是在克呂尼修會的指導下製作的。主要見於柱頭和諸教堂西大門山花壁面的高浮雕乃是藝術史上最精美的雕刻之一。主題是典型的羅馬式,如「最後審判」、「啟示錄」以及其他高度抽象的題目。勃艮地雕刻的顯著特點是肅穆莊嚴,通過極度拉長形體並使之稜角畢露、極端的平面化處理、按照教階規定形體大小比例以及採用無盡的平衣褶的渦漩形線條烘托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