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創作成熟,遭遇不幸,晚年創作,主要成就,個人作品,其光線,自畫像,作品簡介,個人生活,家庭關係,歡迎,設計,態度,猶太情結,
阿姆斯特丹時期(1632-1648)從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創作的成熟階段。成名作《尼古拉·特爾普教授的解剖課》(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繪畫陳列館),突破團體肖像畫呆板的程式,在構圖和人物神情上處理得逼真而又生動。這時期的大量宗教畫,均表現世俗內容,具有巴洛克畫風。1636年所作《參孫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畫細膩而複雜,被評論家形容為相當於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夫人。類似的傑作還有《畫家及其妻莎士基亞》、《懷抱薩斯基亞的自畫像》(藏德勒斯登畫廊)等。
1640-1648年,個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創作也進入一個深化的階段。1642年兒子去世使他悲痛萬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問世,一開始又不被人理解,這幅帶有風俗畫和歷史畫性質,可以使人回憶起往昔荷蘭人民反抗異族統治鬥爭的史詩性傑作,因其進一步突破了傳統畫法,開始不被訂畫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時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樣採用更加接付淋地背近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含蓄地描繪畫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樣受到上閥懂囑層社會人士的歡迎,以致生活越來越困難。
(1648-1669)倫勃朗晚年生活困難。這時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繪荷蘭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羅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謀》和《呢商同業公會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團體肖像。
前一幅具有紀念碑式氣魄,可惜現只存一塊殘片,藏於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後一幅因表現了因人而異的外貌性格特徵,成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並未摧毀這位倔強的老人,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方法,直至逝世前還畫出了《浪子回頭》、《掃羅與大衛》等名畫。據20世紀60年代統計,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畫600幅,蝕刻版畫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後還陸續有新的發現。
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0多幅素描,幾乎阿整汗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倫勃朗在繪畫史——不獨是荷蘭的而是全歐的繪畫史上所占的地位,是與義大利文藝復興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歐的民族性與民族天才。造成倫勃朗的偉大的面目的,是表現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種特殊技術。明暗法,這名詞,一經用來談到這位畫家時,便具有一種特別的意義。換言之,榜駝棕倫勃朗的明暗和文藝復興期義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的。法國十九世紀畫家兼批評家弗羅芒坦(Fromentin)稱他為“夜光蟲”。又有人說他以黑暗來繪成光明。
作品《聖史蒂芬被石塊擊斃》(藏里昂美術館),通過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了塑造有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他畢生研究相學,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繪畫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倫勃朗光線是一種普遍而善用的光線,用精確的三角立體光,勾勒出人物的輪廓線,讓其餘部分隱藏於光暗之中。給人以穩定莊重的感覺。
倫勃朗的油畫一貫採用“光暗”處理手法,即採用黑褐色或淺橄欖棕色為背景,將光線概括為一束束電筒光似的集中線,著重在畫的主要部分。這種視覺效果,就好像畫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強光打在他的臉上。法國19世紀畫家兼批評家弗羅芒坦稱倫勃朗為‘夜光蟲’,還有人說他用黑暗繪就光明。
倫勃朗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到地運用明暗,他靈活地處理複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用光線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畫風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廈探葛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在倫勃朗的全部肖像畫中,自畫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腳陵數量之多在歷史上所有油畫家中,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就現藏世界各地博物館的他的自畫像看,據不完全統計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畫,20幅是銅版畫,10幅是素描自畫像。按其後來的遭遇以及他變賣家產等情況看,很可能還有散失在私人手裡的自畫像作品。有一位理論家計算過,他每年平均畫兩幅自畫像,那么,總數要在百來幅以上。
他的自畫像不僅數量多,藝術質量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後半生,現實生活的磨礪使他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殃勸局滲在60年代前後,他的自畫像有鮮明的個性表現了。畫家很注意臉部的內在氣質,觀者可以從中發現一種潛在內心語言。這一幅《自畫像》作於1660年間,也是畫家喪妻以後,家產變賣並被遷到羅桑夫拉哈特居住時期完成的一幅傑作。其時,他在事業上敗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在亨德里治與前妻所生的兒子蒂土斯掌管“美術品處理公司”里以一個“雇員”身份,整天做著搬運製成品差使。這幅畫,就是他當時的真實形象。
54歲的倫勃朗,左手握著調色板與畫筆,右手叉在腰間,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露出他的貧窮與寒酸。胖胖的身材,纏著頭巾,只有一對眼睛還在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著什麼,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冷冷地佇立在畫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畫家的上半身,像一座塔一樣巍然不動,在他身上只有藝術的生命永恆地維繫著他。他的自畫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畫像排列起來,可以看出,在34歲以前,他的自畫像充滿著信念,具有頑強與堅毅的性格。在這一幅自畫像上,畫家只用簡約、闊大的筆觸去雕琢他的內心情感,表情的嚴肅,正是他忍受著日益加劇的生活重壓的外在反映。
《夜巡》
倫勃朗的名作《夜巡》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這是一幅無價的珍品《夜巡》,但卻也因為這幅畫,使得倫勃朗陷入了一個窘迫的境地。事情發生在1642年,倫勃朗36歲。那年有16個保全射手湊錢請倫勃朗畫群像,倫勃朗覺得要把這么多人安排在一幅畫中非常困難,只能設計一個場景。按照他們的身份,倫勃朗設計的情景是:似乎接到了報警,他們準備出發去查看,隊長在交代任務,有人在擦槍筒,有人在扛旗幟,周圍又有一群孩子在看熱鬧。
在當時,這幅畫遇上了真正的麻煩。那十六個保全射手認為沒有把他們的地位擺平均,明暗、大小都不同,不僅拒絕接受,而且抗訴法庭,鬧得紛紛揚揚。整個城市都對倫勃朗充滿嘲笑,他注定要面對無人買畫的絕境,貧困餘生,“像乞丐般下葬”。
直到他去世後的一百年,阿姆斯特丹才驚奇地發現,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波蘭的一些著名畫家,自稱接受了倫勃朗的藝術濡養。
倫勃朗(也翻譯成林布蘭特)生於荷蘭萊頓,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他們共有九個孩子,而他是最小同時也是兄弟們中最聰明的。倫勃朗14歲進萊頓大學;17歲去阿姆斯特丹向歷史畫家拉斯特曼學畫;1627年21歲時已經基本掌握油畫、素描和蝕刻畫的技巧並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回家鄉自己開畫室招徒作畫,期間畫了許多自畫像;1631年離開萊頓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他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後,他的畫更為寬闊有力,利用疊色使畫面更加有立體感。
從1640年代開始,他經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許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畫,風格質樸。1661年是他作畫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後就作畫較少,結交了許多中下階層的市民,眼界更為開闊,技巧更為成熟,創造力達到頂峰。
倫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孩子泰塔斯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他和女僕韓德瑞克住在一起,女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正式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喜愛收藏珍品,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科爾內利亞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
17世紀的荷蘭,是一個繪畫風潮泛濫的時代,但當時的繪畫主要是為市井各種階層做肖像畫,故僱主的滿意與否是一個畫家能否成功的關鍵。這個時候,荷蘭有一個成功的畫家倫勃朗。
倫勃朗早年得志,當時他的畫在荷蘭十分的受歡迎,故而生活十分優越。倫勃朗的妻子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女兒,為了維持家庭的體面,倫勃朗購買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給著妻子幾個兄弟無度的揮霍。
1642年,班寧柯克連長和手下1民兵16個人每人出了100盾請倫勃朗畫一幅集體像。倫勃朗沒有像當時流行的那樣把16個人都擺放在宴會桌前,畫出一幅呆板的畫像,而是自己設計了一個場景,仿佛16個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著準備。這幅畫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從任何地方來看,都是一幅絕對的傑作。但是,粗俗的民兵們不幹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為什麼有人在畫中那么明顯,而自己卻要隱身在後面。民兵們要求畫家重新畫一幅肖像。可是出於一個畫家的藝術感出於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方法,倫勃朗堅持不重新畫一幅。這件事情鬧的整個阿姆斯特丹沸沸揚揚,打這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找倫勃朗來畫集體肖像了,而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倫勃朗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後,去世了。
倫勃朗是一個為了繪畫可以不顧一切的人,當他走進畫室,也許就連著幾個星期對外界不聞不問完全投入到了繪畫中去,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倫請了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年輕村婦來做保姆,後來又和她生了一個孩子。這下子整個阿姆斯特丹都興奮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醜聞,這是一種通姦,整個小市民階層陷入了一個有機會對高貴的靈魂潑髒水而興奮的境地,每個人都在看好戲,每個人都在對畫家進行嘲笑,而加爾文教派的牧師也開始譴責那個村婦,這下一場更猛烈的風暴爆發了。
再也沒有人上門請倫勃朗來作畫了,只有各種債主開始上門討債。倫勃朗的生活從此陷入了困頓之中。倫勃朗晚年生活困難,家產被拍賣,油畫作品買主不多,只有宗教題材的蝕刻版畫還有人訂製。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幣版畫》的作品,就是依其售價而定名的。一個高貴的靈魂就此沉淪,荷蘭畫派自此也開始沒落。
那幅《夜巡》被民兵們帶回去之後,因為太大無法掛在門廳裡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畫喪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掛這幅畫的大廳是燒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畫上落了厚厚一層煤灰,使得整幅畫色彩變得黯淡,以至於18世紀的時候人們認為這個原本是白天的場景是在夜晚進行的,從而給他取名《夜巡》。這幅畫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有著自己獨立的房間,當我們凝視的時候,仿佛感到畫布上有生命在流動……
從19世紀開始,許多猶太人遷到了阿姆斯特丹市內倫勃朗曾經生活過的那片區域,而那裡原本就已經有了一座猶太教堂。由於這些原因,那片區域被人稱為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區”,而關於倫勃朗是猶太教徒或是與猶太人有密切聯繫的說法也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到後來,人們又“發現”倫勃朗經常描繪猶太人的形象並使用猶太模特,為這一類的說法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倫勃朗的許多作品都被冠上與猶太人有關的名稱,比如著名的《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還有人宣稱,倫勃朗跟猶太裔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以及傑出的猶太拉比門那塞·本·以斯瑞爾(Menasseben Israel,1604-1657)過從甚密。“‘猶太’倫勃朗”展覽的負責人埃德華·凡·沃倫說:“倫勃朗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圓頂無沿帽、大鬍子、杏仁眼、大鼻子等事物,他也經常在作品中使用希伯來文字母,所有這些都使人們——尤其是19世紀的猶太收藏家——覺得他與猶太人之間有密切聯繫。有人甚至認為他已經接受了猶太教義。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各種會議上問我倫勃朗是不是秘密加入了猶太教。”然而,這類的說法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猶太’倫勃朗”展覽無情地否定了這些帶有浪漫色彩的說法。根據展覽內容,“猶太區”在倫勃朗時代的名稱是“藝術家區”,而他作品中那些戴著無沿小帽、留著大鬍子、讀著希伯來文本的人實際上是基督教神職人員。根據傳說,倫勃朗所畫基督的原型是他在猶太教堂里遇見的一個模特;有關記載卻表明,他那幅畫是根據一名中世紀僧侶的描述來創作的。除此之外,“猶太新娘”也是一個錯誤的標題。根據藝術史專家的研究,那幅畫描繪的是《舊約·士師紀》里的一個故事:在與亞捫人(Ammonites)作戰的時候,以色列士師耶弗他(Jefta)向上帝許願,戰勝之後以從家門出來迎接自己的第一個人向上帝獻祭,結果發現那個人是自己的獨生女兒。因此,那幅畫畫的是耶弗他和他的女兒,並不是什麼猶太夫婦。
凡·沃倫說:“實際上,只有一幅畫經得起考驗,那就是猶太醫生厄爾拉姆·布埃諾的畫像。他是倫勃朗的鄰居,那幅畫也的確出於倫勃朗的手筆。”除了這幅畫以外,只有兩個確實的證據能顯示倫勃朗與猶太人之間的淵源:一是倫勃朗寫的一封信,裡面講到了他和一位猶太鄰居之間的爭執;另一個是一位猶太商人發布的一份經過公證的聲明,其中指責倫勃朗受託為該商人之女所作的畫像跟本人完全不像。
作品《聖史蒂芬被石塊擊斃》(藏里昂美術館),通過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了塑造有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他畢生研究相學,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繪畫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光線
倫勃朗光線是一種普遍而善用的光線,用精確的三角立體光,勾勒出人物的輪廓線,讓其餘部分隱藏於光暗之中。給人以穩定莊重的感覺。
倫勃朗的油畫一貫採用“光暗”處理手法,即採用黑褐色或淺橄欖棕色為背景,將光線概括為一束束電筒光似的集中線,著重在畫的主要部分。這種視覺效果,就好像畫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強光打在他的臉上。法國19世紀畫家兼批評家弗羅芒坦稱倫勃朗為‘夜光蟲’,還有人說他用黑暗繪就光明。
倫勃朗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到地運用明暗,他靈活地處理複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用光線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畫風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自畫像
在倫勃朗的全部肖像畫中,自畫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數量之多在歷史上所有油畫家中,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就現藏世界各地博物館的他的自畫像看,據不完全統計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畫,20幅是銅版畫,10幅是素描自畫像。按其後來的遭遇以及他變賣家產等情況看,很可能還有散失在私人手裡的自畫像作品。有一位理論家計算過,他每年平均畫兩幅自畫像,那么,總數要在百來幅以上。
他的自畫像不僅數量多,藝術質量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後半生,現實生活的磨礪使他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在60年代前後,他的自畫像有鮮明的個性表現了。畫家很注意臉部的內在氣質,觀者可以從中發現一種潛在內心語言。這一幅《自畫像》作於1660年間,也是畫家喪妻以後,家產變賣並被遷到羅桑夫拉哈特居住時期完成的一幅傑作。其時,他在事業上敗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在亨德里治與前妻所生的兒子蒂土斯掌管“美術品處理公司”里以一個“雇員”身份,整天做著搬運製成品差使。這幅畫,就是他當時的真實形象。
54歲的倫勃朗,左手握著調色板與畫筆,右手叉在腰間,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露出他的貧窮與寒酸。胖胖的身材,纏著頭巾,只有一對眼睛還在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著什麼,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冷冷地佇立在畫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畫家的上半身,像一座塔一樣巍然不動,在他身上只有藝術的生命永恆地維繫著他。他的自畫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畫像排列起來,可以看出,在34歲以前,他的自畫像充滿著信念,具有頑強與堅毅的性格。在這一幅自畫像上,畫家只用簡約、闊大的筆觸去雕琢他的內心情感,表情的嚴肅,正是他忍受著日益加劇的生活重壓的外在反映。
作品簡介
《夜巡》
倫勃朗的名作《夜巡》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這是一幅無價的珍品《夜巡》,但卻也因為這幅畫,使得倫勃朗陷入了一個窘迫的境地。事情發生在1642年,倫勃朗36歲。那年有16個保全射手湊錢請倫勃朗畫群像,倫勃朗覺得要把這么多人安排在一幅畫中非常困難,只能設計一個場景。按照他們的身份,倫勃朗設計的情景是:似乎接到了報警,他們準備出發去查看,隊長在交代任務,有人在擦槍筒,有人在扛旗幟,周圍又有一群孩子在看熱鬧。
在當時,這幅畫遇上了真正的麻煩。那十六個保全射手認為沒有把他們的地位擺平均,明暗、大小都不同,不僅拒絕接受,而且抗訴法庭,鬧得紛紛揚揚。整個城市都對倫勃朗充滿嘲笑,他注定要面對無人買畫的絕境,貧困餘生,“像乞丐般下葬”。
直到他去世後的一百年,阿姆斯特丹才驚奇地發現,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波蘭的一些著名畫家,自稱接受了倫勃朗的藝術濡養。
個人生活
家庭關係
倫勃朗(也翻譯成林布蘭特)生於荷蘭萊頓,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他們共有九個孩子,而他是最小同時也是兄弟們中最聰明的。倫勃朗14歲進萊頓大學;17歲去阿姆斯特丹向歷史畫家拉斯特曼學畫;1627年21歲時已經基本掌握油畫、素描和蝕刻畫的技巧並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回家鄉自己開畫室招徒作畫,期間畫了許多自畫像;1631年離開萊頓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他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後,他的畫更為寬闊有力,利用疊色使畫面更加有立體感。
從1640年代開始,他經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許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畫,風格質樸。1661年是他作畫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後就作畫較少,結交了許多中下階層的市民,眼界更為開闊,技巧更為成熟,創造力達到頂峰。
倫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孩子泰塔斯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他和女僕韓德瑞克住在一起,女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正式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喜愛收藏珍品,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科爾內利亞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
歡迎
17世紀的荷蘭,是一個繪畫風潮泛濫的時代,但當時的繪畫主要是為市井各種階層做肖像畫,故僱主的滿意與否是一個畫家能否成功的關鍵。這個時候,荷蘭有一個成功的畫家倫勃朗。
倫勃朗早年得志,當時他的畫在荷蘭十分的受歡迎,故而生活十分優越。倫勃朗的妻子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女兒,為了維持家庭的體面,倫勃朗購買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給著妻子幾個兄弟無度的揮霍。
設計
1642年,班寧柯克連長和手下1民兵16個人每人出了100盾請倫勃朗畫一幅集體像。倫勃朗沒有像當時流行的那樣把16個人都擺放在宴會桌前,畫出一幅呆板的畫像,而是自己設計了一個場景,仿佛16個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著準備。這幅畫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從任何地方來看,都是一幅絕對的傑作。但是,粗俗的民兵們不幹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為什麼有人在畫中那么明顯,而自己卻要隱身在後面。民兵們要求畫家重新畫一幅肖像。可是出於一個畫家的藝術感出於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方法,倫勃朗堅持不重新畫一幅。這件事情鬧的整個阿姆斯特丹沸沸揚揚,打這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找倫勃朗來畫集體肖像了,而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倫勃朗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後,去世了。
態度
倫勃朗是一個為了繪畫可以不顧一切的人,當他走進畫室,也許就連著幾個星期對外界不聞不問完全投入到了繪畫中去,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倫請了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年輕村婦來做保姆,後來又和她生了一個孩子。這下子整個阿姆斯特丹都興奮了,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醜聞,這是一種通姦,整個小市民階層陷入了一個有機會對高貴的靈魂潑髒水而興奮的境地,每個人都在看好戲,每個人都在對畫家進行嘲笑,而加爾文教派的牧師也開始譴責那個村婦,這下一場更猛烈的風暴爆發了。
再也沒有人上門請倫勃朗來作畫了,只有各種債主開始上門討債。倫勃朗的生活從此陷入了困頓之中。倫勃朗晚年生活困難,家產被拍賣,油畫作品買主不多,只有宗教題材的蝕刻版畫還有人訂製。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幣版畫》的作品,就是依其售價而定名的。一個高貴的靈魂就此沉淪,荷蘭畫派自此也開始沒落。
那幅《夜巡》被民兵們帶回去之後,因為太大無法掛在門廳裡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畫喪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掛這幅畫的大廳是燒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畫上落了厚厚一層煤灰,使得整幅畫色彩變得黯淡,以至於18世紀的時候人們認為這個原本是白天的場景是在夜晚進行的,從而給他取名《夜巡》。這幅畫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有著自己獨立的房間,當我們凝視的時候,仿佛感到畫布上有生命在流動……
猶太情結
從19世紀開始,許多猶太人遷到了阿姆斯特丹市內倫勃朗曾經生活過的那片區域,而那裡原本就已經有了一座猶太教堂。由於這些原因,那片區域被人稱為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區”,而關於倫勃朗是猶太教徒或是與猶太人有密切聯繫的說法也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到後來,人們又“發現”倫勃朗經常描繪猶太人的形象並使用猶太模特,為這一類的說法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倫勃朗的許多作品都被冠上與猶太人有關的名稱,比如著名的《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還有人宣稱,倫勃朗跟猶太裔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以及傑出的猶太拉比門那塞·本·以斯瑞爾(Menasseben Israel,1604-1657)過從甚密。“‘猶太’倫勃朗”展覽的負責人埃德華·凡·沃倫說:“倫勃朗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圓頂無沿帽、大鬍子、杏仁眼、大鼻子等事物,他也經常在作品中使用希伯來文字母,所有這些都使人們——尤其是19世紀的猶太收藏家——覺得他與猶太人之間有密切聯繫。有人甚至認為他已經接受了猶太教義。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各種會議上問我倫勃朗是不是秘密加入了猶太教。”然而,這類的說法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猶太’倫勃朗”展覽無情地否定了這些帶有浪漫色彩的說法。根據展覽內容,“猶太區”在倫勃朗時代的名稱是“藝術家區”,而他作品中那些戴著無沿小帽、留著大鬍子、讀著希伯來文本的人實際上是基督教神職人員。根據傳說,倫勃朗所畫基督的原型是他在猶太教堂里遇見的一個模特;有關記載卻表明,他那幅畫是根據一名中世紀僧侶的描述來創作的。除此之外,“猶太新娘”也是一個錯誤的標題。根據藝術史專家的研究,那幅畫描繪的是《舊約·士師紀》里的一個故事:在與亞捫人(Ammonites)作戰的時候,以色列士師耶弗他(Jefta)向上帝許願,戰勝之後以從家門出來迎接自己的第一個人向上帝獻祭,結果發現那個人是自己的獨生女兒。因此,那幅畫畫的是耶弗他和他的女兒,並不是什麼猶太夫婦。
凡·沃倫說:“實際上,只有一幅畫經得起考驗,那就是猶太醫生厄爾拉姆·布埃諾的畫像。他是倫勃朗的鄰居,那幅畫也的確出於倫勃朗的手筆。”除了這幅畫以外,只有兩個確實的證據能顯示倫勃朗與猶太人之間的淵源:一是倫勃朗寫的一封信,裡面講到了他和一位猶太鄰居之間的爭執;另一個是一位猶太商人發布的一份經過公證的聲明,其中指責倫勃朗受託為該商人之女所作的畫像跟本人完全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