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奈斯·勃拉姆斯的第二首,也是他一生創作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樂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獨有的沉著與厚重,同時又有他明朗、溫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義大利旅行,這一南歐古國的風土人情給作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開始構思這首樂曲。1881年三月,作曲家再度訪問義大利,這一次徹底喚起了他的靈感,於1881年7月完成此曲。1881年11月9日,這部協奏曲在布達佩斯歌舞會場音樂廳作首次世界公演,勃拉姆斯親自擔任獨奏。
寫這部作品時,勃拉姆斯48歲,可以說是處於創作的巔峰。這部協奏曲的4個樂章,分別展現了4種不同的性格,從激越如火到柔情似水,觸及到了各個方面的情感。
這部協奏曲具有勃拉姆斯厚重的風格,有大量的和弦,技術艱深,與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並列“世界三大最難鋼琴協奏曲”。
時至今日,這部作品已列入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協奏曲之列,著名鋼琴家霍洛維茨甚至認為沒有別的鋼琴作品比它更偉大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83
- 外文名: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 major,Op.83
- 作者:勃拉姆斯
- 創作時間:1881.7.7
- 首演時間:1881.11.9
- 首演地點:布達佩斯歌舞會場音樂廳
- 演奏時長:44~47分鐘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第四樂章,
創作背景
1858年,25歲的勃拉姆斯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以後的23年內,他再未寫過鋼琴協奏曲體裁的作品。在這期間,他的音樂語言發生了改變,性格也更加成熟。對48歲的勃拉姆斯來說,《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從一個更高的起點和更廣闊的概念中誕生的。
《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勃拉姆斯兩次訪問義大利的產物。這部作品構思於1878年春,當年作者在維也納外科醫生特奧爾多·比爾羅特的陪同下初次遊覽義大利。他們的旅程遠至羅馬、那不勒斯,最後到了西西里島。旅遊結束後勃拉姆斯回到奧地利,住在療養勝地珀恰赫小鎮(勃拉姆斯的《D大調第二交響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初也構思於此地)。
在勃拉姆斯生日前的一個晚上,他草擬了這部協奏曲的主題,但隨後擱置了這部作品的創作。1881年春天,他再次訪問了義大利。這次他獨自一人訪問了威尼斯、佛洛倫薩、錫耶拿和奧爾維耶托,並再次去了羅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島。在他四十八歲生日時,他回到了維也納。這次旅行使他的思緒中再次洋溢著義大利春天的氣息。兩個月後,即1881年7月7日,勃拉姆斯完成了這部協奏曲的總譜。
勃拉姆斯的協奏曲非常交響化,被稱為“帶有獨奏聲部的交響曲”。在各種不同的音樂形象的對置中揭示音樂作品的戲劇構思的力度,是確定音樂作品的交響性的基本原則。在協奏曲中,發展音樂內容的交響原則不但在於樂隊中輪番陳述的主題對置,而且還在於獨奏樂器聲部與樂隊聲部之間的對置。正因為這樣,協奏曲可能比交響曲更具有交響性,而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正是這種創作理念的典範。它採用了協奏曲史上罕見的四樂章形式,和通常交響曲的樂章數量相同。在這部作品中,主奏鋼琴並未占據絕對主導的地位,作者特意讓鋼琴與管弦樂“完全平等”,因此,一般交給鋼琴聲部演奏的那種重要主題,在這裡也不存在,鋼琴的作用是作為一種光輝的色彩去豐富樂隊的調色板。最重要的是,勃拉姆斯善於在作品中將音樂主題素材加以擴張、發展、變形及組合,這是純粹的“交響手法”,因此,這首鋼琴協奏曲常常被人成為“由鋼琴主奏的交響曲。”
勃拉姆斯的音樂作品從來不是為了炫技,技巧向來是為音樂內容服務的。但這決不是說,演奏勃拉姆斯的音樂作品不需要技巧。勃拉姆斯本人就是一位技巧高超的鋼琴演奏家,他在創作時充分考慮了樂器的因素,使用了許多高難度的技巧。《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很長,鋼琴聲部很難演奏,有大量的和弦。在演奏完這艱難的第一樂章後,演奏者通常希望第二樂章是比較緩和的慢板樂章,但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卻是使獨奏者面臨更為嚴酷考驗的諧謔曲樂章。因此,勃拉姆斯曾說這部協奏曲“不是為小女孩而寫的。”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降B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樂章伊始,圓號奏出明朗的,寬廣的第一主題,鋼琴溫柔地回應著,接著依次出現了木管、弦樂,整個引子部分優美而安詳。突然鋼琴以一段戲劇性的華彩插入,並發展出氣勢澎湃的獨奏,高音部的三連音和低音部的二連音相互碰撞,最後匯集成強和弦,直接引導出全體樂隊奏出第一主題。
第一呈示部由樂隊主奏。主部以第一主題為主體,這時的第一主題向一首充滿力量的進行曲,輝煌,莊嚴。樂隊漸漸安靜下來,小提琴開始第二主題,它在d小調上出現,含蓄,優美又略帶憂傷,接著樂隊齊奏,一陣強和弦後,第一主題再現,d小調使第一主題具有悲劇性的色彩。這時鋼琴以強和弦插入,將樂章帶入第二呈示部。第一主題柔和地奏出,鋼琴與樂隊相互對答,作各種變奏,時而激昂,時而優美。接下來由弦樂帶入,鋼琴f小調上奏出第二主題,強和弦的音型氣勢磅礴,具有管弦樂的性質,使第二主題的悲劇色彩更加濃厚。在鋼琴輝煌的獨奏樂段後,樂隊在f小調上齊奏第一主題並發展為高潮,開始時明朗的氣氛現在變得激烈而悲愴,而後樂隊漸漸安靜,由圓號在f小調上奏出第一主題進入發展部。
呈示部的要素一一在不同調性上呈現,在主題的變化中又穿插著新的樂思,鋼琴巧妙的裝飾,時而熱情激昂,時而溫柔和煦。最後鋼琴奏出華麗的下行八度,然後圓號奏出莊嚴地上行音階,鋼琴輕柔的鋪墊,木管樂器輕柔的奏出旋律,所有的不安,激動,鬥爭,最終都匯成一個旋律。
再現部由鋼琴輕柔的帶入,圓號奏出和煦的第一主題,弦樂鋪墊著,給柔和的主題蒙上了一層輕紗。呈示部的各要素一一再現,最後的一段連續的強和弦則出現在降b小調上,然後鋼琴轉到低音區,進入尾聲。第一主題這時變成了勝利的凱歌,鋼琴華麗的顫音襯托著樂隊。最後,第一樂章在凱旋的氣氛中結束。
第二樂章
熱情的快板(Allegro appasionato),d小調,3/4拍子,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是一首奏鳴曲結構的詼諧曲,它充滿著火一般熾烈的激情、飽滿有力的節奏以及緊張的衝突,也有疑慮和渴望、沉思和冥想。
鋼琴急切地開始,弦樂組和圓號以憂鬱低沉的聲音回應著。樂曲洶湧不停的特質,促使主題的強拍凸顯出來,強有力的第一主題不斷伸展,弦樂組緊接著奏起略帶憂傷而又簡樸的第二主題,鋼琴緊隨其後,發展著第二主題,平靜而冥想的旋律中卻又透出一種不安和焦慮。隨後這兩個主題交替著再次出現。呈示部的主題是互相衝突的,是黑暗與光明的不斷較量。呈示部的結尾,樂隊達到高潮,以強和弦的音型結束呈示部,但緊接著,調性轉為D大調,進入了發展部。
發展部的旋律是輕鬆、愉快的,充滿生機的。 鋼琴以琶音鋪墊,奏出熱情、明朗的旋律,與呈示部的沉重形成強烈對比。發展部的這兩個主題交織,融合,在即將解脫之時,突然陰暗了下來。鋼琴突然插入,直接將樂隊帶入再現部。
再現部,各主題的調性和配器都發生了改變,比呈示部更加熱情洋溢。尾聲,樂隊奏出各主題動機,鋼琴輝煌地以強和弦伴奏,最終輝煌的結束。
第三樂章
行板(Andante),降B大調,6/4拍子,復三部曲式
這個慢板樂章是勃拉姆斯最優美的創作之一。這個樂章的風格是完全的浪漫主義。在德式的厚重風格中又透露著義大利的明朗風格。比較特殊的是,鋼琴在這個樂章並不占主導地位,大多數時間裡它僅僅作為一種打擊樂器使用。
在樂隊輕淡的伴奏之上,柔美如歌的基本主題由大提琴奏出,而後轉由大管和小提琴復奏,鋼琴根據這一主題而展開自由而奇妙的段落。
接下來,基本主題由全體樂隊奏出,感情比較激昂。中段以基本主題為基礎自由展開,鋼琴以和弦齊奏和琶音應和著樂隊。單簧管和鋼琴演繹著一段即興的引的二重奏。弦樂器沉浸在一片寧靜的幻想和深思中,鋼琴仿佛只是這沉思之河中明亮的閃光點。
基本主題再現,鋼琴以極為柔和地裝飾,美妙的旋律在寧靜中結束。
第四樂章
優美的小快板—急板(Allegretto grazioso—Presto),降B大調,2/4拍子,迴旋曲
末樂章是一首輕快優美,具有舞曲性質的迴旋曲。它的結構大致可分為:A-B-C-B-A-A-B-C-B-A-coda。開始,由鋼琴奏出優雅、明快的A主題,樂隊復奏和發展。接著弦樂組奏出優美如歌,富有義大利田園風格的B主題,鋼琴又緊接著奏出活潑輕巧的C主題。然後這三個主題不斷地交織,以各種調性呈現,樂隊作各種不同的組合,鋼琴則作華麗的裝飾。
詼諧愉快的旋律漸漸安靜下來,只留下了鋼琴。這時速度突然加快,鋼琴歡騰地帶動著樂隊進入尾聲,主題跳躍的節奏轉化成為生動活潑的義大利紹阿雷諾(Sauareno)舞曲,鋼琴華麗地襯托著樂隊慶祝式的旋律。最終,樂隊強奏達到最高潮,全曲輝煌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