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明·《醫學入門》卷四。主治陽虛背惡寒。
基本介紹
- 名稱:加味黃芪湯
- 別名:保元湯
- 出處:明·《醫學入門》卷四
- 組成:黃芪、人參、甘草、白朮、肉桂
- 主治:陽虛背惡寒
加味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明·《醫學入門》卷四。主治陽虛背惡寒。
加味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明·《醫學入門》卷四。主治陽虛背惡寒。組成黃芪、人參、甘草各一錢,白朮五分,肉桂五分。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陽虛背惡寒。加減化裁甚者,加附子。附註本方能益氣補中,補氣昇陽,溫中補陽,散寒止痛。重...
溫中散寒,健脾助運。適用於中陽不足,運化失司所致慢性萎縮性胃炎。面色蒼白者,加當歸;胃脘痛明顯者,加炒蒲黃、三七粉。【組成】桂枝、芍藥各10克,飴糖、黃芪各20克,大棗克,高良姜、陳皮、炙甘草各6克。【製作】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加味芪桂湯 加味芪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辨證錄》卷十。主治鶴膝風,足脛漸細,足膝漸大,骨中痃痛,身漸瘦弱。組成 黃芪三兩,肉桂三錢,破故紙二錢,牛膝三錢。用法用量 水煎服。服後必有大汗如雨。主治 水濕入骨,足脛漸細,足膝漸大,骨中酸痛,身漸瘦弱。
加味補中益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濟陽綱目》卷七十四。主治元氣虛極,脅或刺痛。組成 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芍藥、龍膽草、青皮、枳殼、香附子、川芎。用法用量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主治 元氣虛極,脅或刺痛。附方 名稱:加味補中益氣湯 組成:人參、黃芪(蜜灸)、...
加味益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壽世保元》卷三。主治五疽,遍身發黃如梔子水染,病延日久,身體黑瘦,四肢沉困,憎寒發熱,不思飲食。組成 黃芪(蜜炒)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去蘆,炒)二錢,陳皮八分,當歸一錢,柴胡五分,升麻五分,茵陳四分,蒼朮(米泔浸,炒)四分,梔子(炒)四分,豬苓四分,赤...
桂枝湯,黃芪,人參,柴胡。功用 補氣昇陽,調和營衛,解肌祛風。主治 傷寒里虛表實,行發散藥邪汗不出,身熱煩躁,六脈空數。方義 本方是桂枝湯加味。方中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祛風;柴胡助之,太少兩解;黃芪、人參益氣扶正,鼓邪外出,名桂芪湯,以桂示解表,以芪示扶正。附註 附方桂芪湯 組成:桂枝2g,...
加味柴芍六君湯是一道藥方,主料是黃芪、白朮。組成 黃芪30克,白朮15克,茯苓18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鬱金12克,川楝子6克,三七粉(沖服)3克,黃芩12克,蒲公英15克,陳皮6克,枳殼12克,甘草9克。用法 第一個月每日1劑,以後2個月每日半劑,水煎服。功效 益氣健脾,疏肝理氣,佐以活血化瘀兼清熱。...
加味雙和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世醫得效方》卷七。主治腸風下血屬虛者。組成 白芍藥三兩半,當歸(洗淨,酒炒)、熟地黃(洗,酒蒸)、黃芪(去蘆,蜜炙)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一錢半,川芎(去蘆)一兩五錢,肉桂一兩一錢,側柏葉(炒過)三錢。用法用量 上銼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加味三參湯是一劑藥方,有健脾扶正,益氣養陰,解毒祛濕的功效。加味三參湯 【藥物組成】苦參15克,丹參30克,玄參15克,茵陳30克,柴胡12克,田基黃18克,馬鞭草15克,赤芍20克,茜草20克,半枝蓮15克,板藍根30克,溪黃草15克,白朮15克,黃芪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七粉10克,甘草9克。【製作用法】...
加味調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證治寶鑑》卷十一。主治服藥過多,胃氣薄弱,稍為飲食所壓,其頭即痛。組成 補中益氣湯(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加神曲,麥芽,木香。用法用量 水煎服。主治 服藥過多,胃氣薄弱,稍為飲食所壓,其頭即痛。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名老中醫談養生》:...
加味四君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證治準繩·幼科》卷五引海藏方。主治瘡疹已出未出,大便秘澀,或時發渴者;及因稟受不足,或因吐瀉之後,或因汗多,或利小便,元氣既虛,津液乾涸,不得潤滑而致大便秘澀者。組成 人參、白朮、黃芪、白茯苓、甘草、瓜蔞根、桔梗各等分。用法用量 水煎服。主治 瘡疹已出...
加味養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幼科直言》卷五。具有益氣養血,滋陰泄熱之功效。主治童子癆。咳嗽吐痰,面青唇白,骨蒸發熱。組成 黃芪,當歸,白芍(炒),白茯苓,沙參,苡仁,百合,甘草,白朮(炒),麥冬。用法用量 蓮米五枚(去皮心)為引,水煎服。功用 益氣養血,滋陰泄熱。主治 童子癆。咳嗽吐痰,面青唇白...
加味養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幼科直言》卷二。具有補脾生血之功效。主治痘後人虛。組成 黃芪、當歸、丹皮、扁豆(炒)、木瓜、苡仁、白芍(炒)、白茯苓、陳皮、甘草。用法用量 水煎服。功用 補脾生血。主治 痘後人虛。方義 黃芪、白茯苓、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培土固本,當歸、白芍、百合養血和血,寧心安神...
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藥以柔肝理脾;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沖降逆;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禁忌 若水濕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2...
古方有補血湯,其方黃芪、當歸同用,而黃芪之分量,竟四倍於當歸,誠以陰陽互為之根,人之氣壯旺者,其血分自易充長,是以此方不以當歸為主藥,而以黃芪為主藥也。用龍眼肉者,因其味甘色赤,多含津液,最能助當歸以生血也。用鹿角膠者,因鹿之角原生於頭頂督脈之上,督脈為腦髓之來源,故鹿角膠之性善...
嘔吐者,加陳皮、半夏理氣和胃降逆;兼食積停滯,見噯腐吞酸、苔厚膩者,加神曲、麥芽以健胃消食。文獻摘要 《景岳全書 下冊》:“加味四君湯,主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黃,怔忡耳鳴,腳軟氣弱,及一切脾胃氣虛,口淡,食不知味,又治氣虛不能攝血,以致下血不禁。人參、白朮(炒)、茯苓、炙甘草、黃芪(炙)、...
每日1劑,早、晚溫服。功效 健脾益氣。適用於脾氣虧虛,運化失調所致腸道易激綜合徵。久瀉不止,脾虛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黃芪益氣升清;腎陽已衰,寒氣內盛者,可加肉桂;黎明泄瀉,伴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者,加補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怯寒便溏者,加乾薑、肉桂;脾虛濕盛者,加蒼朮、厚朴、藿香、澤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