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白曲,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劍川白曲起源於劍川,據史料記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清代劍川白族詩人趙懷禮在其《朝山曲》中就真實記錄了數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狀況。劍川白曲以曲調美、質量高、品種全、流傳廣而著稱於世,其表現力非常豐富,既有刻畫人物、表達情緒和渲染氣氛的“表現功能”,也有代表白曲地方特色的“標誌功能”。
2014年11月11日,劍川白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6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川白曲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遺產編號:Ⅱ-164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類別,題材,表演,唱腔,唱詞,襯詞,伴奏,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劍川白曲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劍川白曲主要流行於劍川、洱源及與劍川接壤的怒江州蘭坪縣通甸、金頂和麗江的九河等地,但從流傳下來的傳統唱本看,大多數是在白族聚居的劍川縣蒐集到的。在其他地區流傳的傳統唱本,據調查都是由劍川傳入。由此可以推斷,劍川是白曲的發源地。
關於劍川白曲起源的原因尚無確鑿可證的歷史文獻記載,但在白族地區流行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從天上落下三個本子,一個是大本曲,一個是白曲,一個是吹吹腔。大本曲落在大理,白曲落在劍川,吹吹腔落在洱源鳳羽。雖然這只是傳說,但劍川正是民歌的主要流行地。同時也說明,劍川白曲這種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清代劍川白族詩人趙懷禮在其《朝山曲》中寫道:“三營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斷復連,菩薩低頭彌勒笑,無遮大會奈何天”,真實記錄了數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狀況。
基本特徵
類別
劍川白曲可分為短調和長歌兩大類。短調俗稱劍川白族調,白語稱為拜枯,拜即白族,枯即曲調。長歌又稱本子曲。
題材
短調:題材豐富,有情歌、勞動歌、時政歌、禮俗歌、生活歌、寓意歌、兒歌等。其中詹歌瑰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反意歌、一字歌、寓意歌等風格則較為獨特;情歌是劍川白曲里藝術造詣較高的上乘之作,其流傳面廣,數量最多,表現力豐富,感情最為熾烈。情歌中不但有情意纏綿真摯熱烈的有情歌,而且還有諷刺挖苦入木三分的無情歌;反意歌中描述的人或事與客觀實際相反,故意將正面的意思反說,往往以此表露對現實的不滿,造成獨具一格的藝術效果;寓意歌揭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透過現象看本質,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以展示白族藝人高超的觀察能力和認識水平。
長歌:多數有故事情節,但不複雜,題材以抒情為主,一般都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來描述。
表演
劍川白曲按傳統的形式,有一人懷抱龍頭三弦自彈自唱,可以站唱或坐唱;一人伴奏,一人唱:一人伴奏,兩人對唱。對唱的形式往往是男女對唱。劍川白曲很少用動作表演,演員演唱時只適當加一些面部表情,主要是以聲傳情,以情動人。在劍川白曲的長歌中,對故事情節的交待,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思想感情的表達,主要通過唱來體現,用唱詞和富有感情色彩的音樂來打動聽眾。
唱腔
劍川白曲唱腔有三腔之分,即高韻白曲、中韻白曲、低韻白曲,分別配置高平調、中平調、低降調的唱詞。由於白曲的音樂具有敘事和抒情的功能,藝人們在演唱時常根據表達內容和刻畫人物性格的需要,在力度、速度、節奏、情緒等方面即興發揮,表達出不同的感情。
唱詞
劍川白曲唱詞結構第一句為七個字或三個字,第二、三句為七個字,第四句為五個字,俗稱山花體。四句為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首句起韻,逢雙句押韻。區別上,短調唱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常見為八句一首;長歌唱詞結構為“三七七五”式,若干段組成,即一篇長詩。
劍川白曲唱詞為白語,在演唱中,不是按曲填詞,而是依字行腔,即使是白語中吸收的漢語成分,也要按白語的發音規律來唱。白曲音樂的旋律進行、旋法特點、節奏變化等,都與唱詞有關。白曲的唱詞不但押韻,而且押聲調,韻腳字要落在相同的聲調上,非韻腳字與韻腳字聲調高低相對。為此劍川白曲分為高韻、中韻、低韻三種唱法,三者之間,樂句的落音和落音的前倚音唱詞情況往往不相同。
襯詞
劍川白曲在演唱的時候,藝人們往往在唱詞的各部分,如在句子前邊、中間或後面等,加入襯詞,打破了唱詞“七七七五”的程式化結構,使節奏發生了豐富多樣的變化。同樣,節拍也與之相適應地發生了改變,不但有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還出現一些變異性的節拍,如八三拍子、八五拍子等。
白曲唱腔中配置了不少襯詞,有的還以襯詞組成襯甸。從音樂結構的角度來看,它們是唱詞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構成音樂風格的重要因素,大大增強了音樂的民族色彩,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白曲結尾的襯腔音樂變化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就有十幾種。
伴奏
劍川白曲用白族的民族樂器龍頭三弦伴奏,以增強民族色彩。技藝較高的三弦演奏藝人常交替和綜合運用一些伴奏手法。如跟腔伴奏:它和唱腔的主旋律一致,只稍加變化。襯托性伴奏:對於旋律不強的唱腔,往往以流暢優美的伴奏音樂加以襯托等。
代表作品
劍川白曲的代表作品有《鴻雁帶書》《黃氏女對金剛經》《出門調》《放鷂曲》《李四維告御狀》《母雞抱鴨》《青姑娘》《月里桂花》《石寶相逢遇知音》《你是牆頭小麻雀》《竹葉沉重石頭輕》《“愛”字曲》《水牛嘆》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劍川白曲反映了不同時代白族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民族風情,形象地刻畫出白族的性格特徵、審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被稱為白族的百科全書。
在白族音樂文學史上,劍川白曲對白族歷史、語言、民俗等的研究都具有寶貴的價值,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美學等學科提供了資料。
傳承狀況
由於面臨來自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劍川白曲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演唱藝人後繼乏人,彈三弦唱白曲的青年人日漸減少,演唱演奏技藝瀕臨滅絕。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全面系統地保護白曲和以白曲演唱為主要內容的劍川石寶山歌會傳統習俗已刻不容緩。
傳承人物
姜宗德,男,白族人。2018年5月,姜宗德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項目名稱:劍川白曲。
保護措施
2017年5月5日,劍川縣圖書館舉辦的2017年白曲培訓班正式開班,旨在進一步了解白曲,學習白曲,為白曲的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打下基礎;9月18日,劍川白曲傳習所正式成立,旨在傳承發展劍川白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平台,為劍川白曲的保護和傳承發揮作用。
2019年10月20日,劍川白曲學會成立;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劍川縣文化館獲得“劍川白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劍川白曲”項目保護單位劍川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9年8月27日,劍川白曲參加2019年石寶山歌會節暨第八屆白族文化節開幕式演出,聯唱《白曲印象》。
榮譽表彰
2008年,劍川石龍村白族歌手阿鵬在《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演唱《相見難》,獲得原生態組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