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天(1823~1879年),字聯雲,號倬卿。因其名字犯“天子” 忌,後被皇帝改名璋壽。今福建省仙遊縣郊尾鎮湖宅村人。十六歲入縣學為秀才。二十四歲開始吃官糧為貢生。鹹豐己未年(1859年)中舉人。同治辛未年(1871年)中進士,欽點禮部精膳司兼儀制司主事,欽加郎中銜,覃恩四品封典,誥授中憲大夫。光緒丙子年(1876年)京察一等,擢升禮部侍郎。光緒己卯年(1879年)授禮部尚書,是年告假回梓,途中得病,即在福州省城謝家瑞糧道公館就醫,不幸病劇,於斯長逝,享年五十七壽,墓葬楓亭鎮溪北村飛鳳朝天穴。他是清代著名良臣、詩人、書法大家,可謂實現“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至高境界的楷模。“政聲人去後”,一個半世紀以來,其事跡世人廣為傳頌,其精神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劉章天
- 別稱:劉璋壽
- 字號:聯雲、倬卿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香田裡歐厝 (今郊尾鎮湖宅村)人
- 出生時間:公元1823年
- 去世時間:公元1879年
- 主要作品:慕鳳岩詩集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積德得寶地,才郎娶賢妻,仙公托奇夢,皇帝改名字,謙和讓宗親,留飯警後人,餘澤蔭鄉里,
人物生平
劉章天年幼聰慧善對,人稱“神童”。五歲時,一夜將睡,其父邑庠生,口出:“攜兒入室”,囑對。章天即答云:“隨父登朝”。其師祖父楊九舍不信,貯餅邀他去面試,以“沛公三尺劍”難之,章天對以“周武一戎衣”。對句工整且出口不凡。
劉章天心繫民瘼,居官以“清公儉”三個字作為座右銘,不沽名,不貪財,清正廉明,盡心盡責,渾厚能容。履任後上呈《略陳百姓疾苦疏》《敬陳預防科舉流弊疏》等“五事疏”,直陳民間悲困,抨擊時弊,疾呼改革,名震朝野,促進社會進步。章天故居現存其親撰書楹聯:“報國曾陳五事疏,傳家只有六經書”言及的即是這些事。
劉章天為鄉民辦了諸多好事,創辦學校,培育人才;帶頭鋪橋修路,為民謀利;發動墾山種果,植樹造林;組織挖井開渠,築陂抗旱;鳩資修葺寺院,保護古蹟。值得一提的是在光緒二年(1876年),上本奏請清廷寬以恤民,減輕了仙遊縣的賦稅,造福桑梓。在京城宣武西磚塔胡同籌資新建“仙谿會館”,使會館成為“聯鄉情,篤友誼”的場所,成為鄉親的停靠站和交流點。他還到原惠安縣峰尾城平息兩大姓氏宗族械鬥,率民圍海造田,並從京都爭取大筆款項,幫助實施。
劉章天雖身為高官,卻“朗如日月,清如水鏡”,終生沒有蓋府第,甘居陋室,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他在詩中把自己狹窄住所戲稱:“瓶室”,詩句曰:“瓶室清如水”,“飢驅奔走無息肩,家居容膝安所便。編茅結屋三兩椽,妻孥聚處堂之邊。家徒壁立常安眠,開窗望極雲頂巔”。從字裡行間可看出他出仕後仍處的窘況,其清廉程度和安貧守道節操略見一斑。他身後沒有給後代留下余財,所幸到土改劃分成份時,家家戶戶皆劃為貧下中農,在那講成份的漫長年月中能輕鬆地過日子。
劉章天年少博學,詩書俱佳,詩作甚豐。傳世著有《慕鳳岩詩集》,《制藝偶存》,《桑邦志痛》,《致治芻言》等,其詩集珠璣璀璨,金玉鏗鏘。宗師余懋勲高度評價:“諸體皆工,五言尤峻潔,氣格近孟襄陽”。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光祿大夫徐樹銘為其詩集作序云:“閩海之濱有奇士焉,曰劉生倬卿。足不越里閭比黨而常若志九州四海之大。身不越蓬戶瓦牖而常若有天地民物之憂。此豈非山川奇氣有以鐘毓而然哉?”吏部尚書兼署禮部尚書毛昶熙也盛讚:“璋壽文有奇氣”。《莆田市志》,《仙遊縣誌》,《郊尾鎮志》等三級地方志均對他的詩才和文學歷史地位寫上濃濃一筆。詩作《舟泊上海》被徐世昌編入清代名詩集《晚晴簃詩匯》。詩云:“悵無斗酒與雙柑,客里鶯聲二月三。帶得春潮隨我去,杏花一色看江南”。他的書法師“二王”,出“柳歐”,正楷行草皆精,尤擅楷書。朝廷眾臣贊他:“書法奇才,一代稱雄”。在仙遊名山魁山現留有他的“亦釣台”“慕鳳岩”“上有飛瀑”“望斗台”“虎阜移來”“一見千人”和“拜兄處”等摩崖題刻。在泉州市泉港區廻瀾書院留有“廻瀾”石刻。在仙遊一中留有“傅少師讀書處”石刻。傅少師即傅楫,宋代進士,官至龍圖閣侍制、少師太博。在仙遊縣榜頭鎮普明書院留有“道綜三聖”巨匾。在仙遊縣天竺寺留有他撰書的兩對楹聯:“寶地朗開天一洞,紫雲高蔭竹千尋”、“懸象天高垂寶蓋,無心竹翠藹慈雲”石刻。從上述這些精妙凝重的筆致中可以窺見其書法風韻。堪稱字字結體工穩,雄渾大氣,精淳粹美,圓秀膄勁。峭拔之中不失婉媚,方正之中透露靈動之神。
劉章天熟讀經史,深知家教的重要性。時常教誨子孫要“讀書、積德、耐勞、惜福”,並把這八個字立為家訓。課子課孫先課己,章天要求後代做到的,他自己先做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循循善誘,開拓良好純樸家風,為世人稱道。莆田御史第一人、直聲震天下氣節重山嶽的江春霖以及莆田最後一位舉人、莆田清末“四大才子”之一的清官吳台均仰慕章天官德和家風,樂與劉家聯姻,在莆陽大地傳為美談。
劉章天為人內斂不張揚,謙和朴誠。朝考時,他滿腹經綸,眼界獨到,龍顏大悅,留京任用,並加授官銜,提高品級,器重無比。然章天受寵不驚,得意淡然。當他衣錦還鄉途徑同窗落第舉子家門時特地不乘轎,不鳴鑼,不打鼓,低調悄行。
劉章天的官品和善舉深受萬民景仰。十里八鄉百姓自發為他在魁山寺右側建“報功祠”,世代祀拜。至今香火鼎盛,信眾如雲。
軼事典故
積德得寶地
章天之父,名心宗,字仲顯,號介左,系仙邑庠生。謙恭有禮,樂善好義。鄉里阮氐有一祖墳座落歐厝境內,平日劉阮兩姓因事積怨甚深。某年清明前夕,劉氐年少者挑糞便到墓地肆意塗抹,臭氣熏天。章天父得訊,連夜叫人挑水,獨自洗刷乾淨。次日,掃墓人以為誰在做好事,還交口稱讚,由此避免兩村惡戰發生。心宗之父病逝,他請風水先生選中古店壩頭內村“童子讀書”貴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進士、知縣潘渭春為其父撰寫墓志銘。章天父厚德納福,天賜此風水寶地,出了個劉章天。當地百姓傳說,當年此墳地時有孩童朗朗讀書聲傳出,自章天出世至中進士乃止。
才郎娶賢妻
仙遊城內訓導江安瀾為官宦之家。家有一女,正值妙齡,委託宗師物色對象。宗師慧眼識珠,告之“歐厝劉章天,年少悟性高,品學兼優,才貌雙全,日後必登高第,你要擇婿,是位理想人選”。江信其言,遂聘金分文不取,與劉家同結秦晉之好。江夫人出自名門閨秀,知書達禮。嫁到劉家時,章天尚未出仕,家道貧寒。吃乾飯時,覺得味道和娘家的有異,便問隨嫁丫環:“夫君家乾飯怎么有甜味?”丫環實告之:“劉家用笊籬把飯撈於一碗,只讓你吃,他們全家都是吃剩下的地瓜稀粥”。江氐聽後,甚感不安,跪在翁婆面前,連求不能這樣做。此後和全家同甘共苦,不搞特殊。有天,江氐見家中陌生人進進出出,不知何故,甚是疑惑,私下問詢,有人告訴她,章天結婚,虧欠鄰居一些錢,人家來催要,家裡一時拿不出,正在犯愁。她聽完,即刻從自己房中取出所有陪嫁銀元,交給翁婆,讓他們還清債務及貼補家用。家有賢妻,夫唱婦隨,相得益彰。
仙公托奇夢
章天生於道光癸未年(1823年),16歲中秀才,24歲成為貢生。可是,在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即考舉人)時,卻屢試不中。其父心宗為章天的功名前程操心,前往徐霞客贊為“福建三絕”之一的九鯉湖仙公祠求夢,夢見一老翁手牽二隻羊,迎面而來。斯時,心宗疾步趨前,跪而求之曰:“望仙公指點吾兒章天功名”。仙公曰:“汝子功名,未之有也。”心宗回家後心中不悅,以為章天功名無望,他把“未之有”誤解為“沒有”的意思。原來這仙公之語,藏有玄機,未者,羊也。“未之有”即逢羊年便有也。且仙公手牽兩羊,暗示二未也。後來,章天科場得意,果然皆在羊年(未年):鹹豐己未年(1859年)得中舉人,同治辛未年(1871年)高中進士。
皇帝改名字
朝考時,章天深得體仁閣大學士朱鳳標和工部尚書署禮部尚書毛昶熙等主考官的賞識,把他名列一等二名,擬選為庶吉士。試卷上呈同治御覽時,皇帝也極為章天的非凡才識讚嘆,然一瞧章天名字便笑曰:“朕僅為天之子,他怎叫章天?”於是,朱筆一揮,將“章天”改為“璋壽”,雖去掉“天”字,卻給“章”字加個“王”。還說章天年紀已偏大,不宜入翰林,應授實職為佳,即額外加封官職,高提品級。
謙和讓宗親
章天位列朝班,卻不蓋府第,甘居“瓶室”。其胞弟章璜,官拜同知,看著實在過意不去,在自家蓋房時,順便在旁邊多蓋一座更為普通的房子,以供章天一家人有個落腳處。其實章天自己一天也沒有住過。此房尚不完整,西頭少蓋一間,外觀甚不對稱,原因是西頭有座古墓,墓主不樂意遷移。若憑劉家當時的勢力,強令遷移該不是件難事。但是,章天諄諄告誡家人:“都是鄉里鄉親,萬不可倚仗權勢,魯莽行事。要與人妥商,如不行,就免蓋”。如今,章天宅居歷經歲月洗禮,頗具滄桑感,而那欠缺的一角卻更顯得分外完美。它仿佛在向世人訴說當年主人的高風亮節,在見證鄉情親情的珍貴。
留飯警後人
有次,章天偕家人同桌進餐,吃到最後,故意在碗底留些飯不吃。家人不解,問之。章天答道:“我要留給子孫後代吃”。意在訓示家人為人處世要慎之,要收斂點。
餘澤蔭鄉里
清光緒年間,章天已仙逝多年,其桑梓湖宅與鄰村鬧糾紛。仙遊知縣赴湖宅處理,因主觀武斷太甚而遭一村夫辱罵。知縣大怒,便向上報告:湖宅村刁民聚眾造反,速派官兵前來鎮壓。正巧福建省巡撫巡查至郊尾沙溪村,風聞此番劉章天家鄉要遭大殃。巡撫和章天系同年進士,念及往昔交情深篤,便臨時決定夜宿郊尾。次日凌晨,微服到湖宅暗訪,目睹村里一派民風淳樸生氣勃勃的景象,全無半點造反的跡象。巡撫心中有數,返省城後,即日撤銷知縣職務,追究他謊報軍情泄私憤之責,湖宅村有倖免此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