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皇喚渡

劉皇喚渡是梅縣鬆口八景之一,據史料記載,公元920年4月南漢高祖劉龑為避災曾屯兵紮寨於鬆口,在今天的鬆口南下設“御安圍”,並挖有“護城河”,後人為紀念劉龑曾到此地,便留下了“劉皇喚渡”的地名和傳說。現如今,南下村仍可找到御安圍、劉皇喚渡遺址。近代以前,鬆口溪南溪北的交通主要是靠渡船擺渡,南北岸邊諸村皆設有渡口碼頭,供行旅之人使用。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高祖劉龑曾屯兵於此。據吳蘭修的《南漢紀》記載,南漢乾亨六年(922年),劉龑率兵侵閩,失利後退歸鬆口,在溪南設義安圍,紮營駐兵。駐兵之所稱為上、中、下寨,即今的南下村和南上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皇喚渡
  • 地理位置:梅縣
鬆口風景優美,古蹟名勝較多,向來有“鬆口八景”之說。八景分別為甘露納涼、元魁倒影、劉皇喚渡、竹林夜雨、潭頭垂釣、雲橋夜月、金山遠眺、寶蓋晨鐘。此處單表劉皇喚渡的故事。
近代以前,鬆口溪南溪北的交通主要是靠渡船擺渡,南北岸邊諸村皆設有渡口碼頭,供行旅之人使用。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高祖劉公式曾屯兵與此。據吳蘭修的《南漢紀》記載,南漢乾亨六年(922年),劉公式率兵侵閩,失利後退歸鬆口,在溪南設義安圍,紮營駐兵。駐兵之所稱為上、中、下寨,即今的南下村和南上村。鬆口人為紀念劉公式,便把劉公式當時屯兵於溪南下寨的渡口稱為劉皇渡。
“劉皇喚渡”即今梅東橋側的大榕樹下。溪南、蓬辣坑、東樓坑一帶的人,要赴圩買賣或辦事者,多由此過渡,每逢圩日非常擠擁熱鬧。清朝康熙年間,渡口建有一座“候渡亭”,亭中立有一塊石碑,上刻“利涉大川”四字。亭柱上有一副對聯:此地合乎平伯渡,何人不喜鄭公風。溪北渡口築有一座“登岸樓”,遙遙相望,南北兩岸高聲喚渡,別有風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