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瀟雨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師
- 職稱:副教授
- 任職院校: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人物經歷,論文發表,
人物經歷
劉瀟雨,20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專任教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與興趣為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主要講授“中國現代文學”“電影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批評理論與學術規範”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廣東省社科規劃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等多項研究,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二十一世紀》(香港)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曾獲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粵派學術·優秀論文”一等獎、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術精英、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獎項。學術兼職:中國茅盾研究會理事。
論文發表
1、《引介“世界苦”——翻譯與早期創造社的情感想像》,《文學評論》2023年第6期。
2、《從“諷刺”到“諷刺”——<阿Q正傳>的文類閱讀與觀念建構》,《文學評論》2020年第2期。
3、《男作者與女讀者——新文學閱讀書寫中的性別啟蒙與消費主義》,《文學評論》2018年第4期。
4、《魏連殳的客廳——<孤獨者>中的空間移動及其衍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20年第6期全文轉載。
5、《新文學的“生意”——“丁玲事件”與1930年代中國新書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1期。
6、《“革命人”與革命時代的文學——以胡也頻、丁玲為中心的討論》,《二十一世紀》(香港)2015年6月號。
7、《道德與知識:20世紀20年代新文學閱讀場域中的<沉淪>》,《文藝爭鳴》2018年第7期。
8、《“共情”的生成及其限度——“公開狀”事件與1920年代新文學作者-讀者關係》,《文藝理論與批評》2020年第4期。
9、《門生與後生:魯迅讀者的“生產性激活”——以許欽文為個案的討論》,《魯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5期。
10、《民國北京公共空間與新文學閱讀文化的塑造——以魯迅及其讀者為中心》,《魯迅研究月刊》2022年第3期。
11、《“阿Q”再發現:戰時語境與民族主義的傳播(1931-1936)》,《魯迅研究月刊》2023年第3期。
12、《空間政治與權力結構——魯迅小說中的“本家”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6期。
13、《言說“丁玲事件”——1930年代中國文壇生態之“光譜”》,《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第4期。
14、《漫步書店街:城市空間中的新文學讀者》,《讀書》2016年7月號。
15、《“傳奇”不奇——沈從文小說<醫生>的敘事與修辭》,《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
16、《“阿Q”再生產——閱讀型構與經典塑成(1921-1926)》,《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18年第5期。
17、《形式的困境:<倪煥之>和它的時代——從茅盾<讀《倪煥之》>談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18、《“僑寓文學”與“鄉土文學”——魯迅的類型研究及其再理解》,《漢語言文學研究》2020年第1期。
19、《看電影——一種新式文化體驗在近代中國(1896-1921)》,《漢語言文學研究》2014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2期論點摘編。
20、《公寓空間與“五四”新文學閱讀共同體的養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21、《圖說丁玲——“丁玲事件”中的視覺呈現》,《藝術博覽》(香港)2013年第1期。
22、《文學想像與“文化共同體”——從<魯迅《故鄉》閱讀史>一書談起》,《雲夢學刊》2014年第6期。
23、《批評·傳媒·知識共同體》,《雲夢學刊》2011年第1期。
24、《想像城市的方法》,《語文月刊》2020年第7期。
25、《“行路病者”的孤獨:小說家郁達夫》,《語文月刊》2022年第4期。
26、《閱讀<沉淪>:一種“共情”機制的建立》,《時代重構與經典再造(晚清與民國卷·1872~1949)——國際青年學者專題學術論集(第五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