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洪志
- 民族:漢
- 出生地:哈爾濱
- 出生日期:1964年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藝術簡歷,藝術評論,藝術思想,作品欣賞,
藝術簡歷
劉洪志,1964年出生於哈爾濱。13歲師從許延惠老師學習書法與國畫。1986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1990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郭怡宗、張立辰、趙寧安、田世光、劉牧等老師。
1986年至1996年任教於哈爾濱學院美術系,1997年定居歐洲,現任中藝集團藝術副總監。
參展經歷:
1990年7月作品在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水墨畫作品展》。
1992年5月作品《野禽寒棲》獲黑龍江省第二屆青年美術書法作品展銅獎。
2000年作品參加山東美術館舉辦的《“0”畫派作品展》。
2002年作品參加中國畫研究院舉辦的《劉牧師生展》。
2003年1月作品參加日本長崎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的《ima美術展2003》。
2003年作品參加上海藝術博覽會。
2006年2月作品參加日本福岡美術館舉辦的《第15回展》。
2011年作品參加北京中間美術館舉辦的《日出日落》展。
2014年在山東煙臺美術博物館舉辦《薛雲祥、劉洪志水墨畫作品交流展》
2016年7月作品參加北京西山逸林美術館舉辦的《傳承寫生》第二回展。
2016年7月在山東煙臺美術博物館舉辦《意澹雅正》薛雲祥、劉洪志水墨畫作品雙個展。
出版文集:
1990年7月《中國青年報》發表國畫作品。
1990年《美術》第十一期發表作品《不盡生機》。
1991年《中國文學》外文版發表作品《萌動》。
2000年出版《“0”畫派》畫集。
2001年華盛音像出版社出版《書法學習與創作》教學光碟。
2002年作品編入《中國當代藝術2002卷》。
2003年作品編入《中國當代藝術2003卷》。
2003年作品編入日本長崎《ima美術展2003》作品集。
2006年作品編入日本福岡《第十五回紀念展》作品集。2011作品編入《日出日落》作品集。
2014年出版《薛雲祥、劉洪志水墨畫》。
2016年出版《當代中國畫名家--劉洪志》畫集。
2019年8月出版《王春傑 何為民 劉洪志當代水墨作品畫集》
2019年9月7日至9月30日於上海庫伯美術館舉辦《穿行---王春傑 何為民 劉洪志當代水墨作品巡迴展》
藝術評論
以書入畫,寧靜淡泊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薛雲祥
劉洪志先生是我大學時期的同學,也是我的知己。他為人厚德,聰慧,及其注重自身人品的塑造。他要求自己成於中,形於外,做人做事為藝皆然。他的綜合內在涵養和特有的悟性,使他在繪畫上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個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在大學當教師的劉洪志先生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研修班,師從花鳥畫大家郭怡孮,張立辰,田世光等諸多先生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博覽了故宮博物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等諸多博物館、美術館珍藏的歷代名家作品,使他眼界大開,從作品原作中探究藝術真諦。多年以來他外師造化,追源溯流,在寫生的同時對傳統中國畫做了大量細緻的臨摹與研究。再結合他多年對書法的學習精研與對書畫同源的參悟,形成了他以書入畫、寧靜淡泊、筆墨酣暢、淋漓盡致、隨性灑脫、自然天成的畫面氣息。在寫意花鳥畫中尋求文人精神世界的同時,很好地將筆墨、章法、色彩與漢字的意象造型融會貫通,為當代寫意花鳥畫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表達出他人生曲折的經歷,百折不撓的個性風格,這也許是他借物抒情,表達60後一代人的心理狀態與生存狀態,或許是他對當代藝術所關注的切入點。
當代藝術是東西方互鑒的時代,當年徐悲鴻先生遠渡法國,學習西方現實主義繪畫,對中國現代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以來西方大師也紛紛研究東方藝術的代表——中國水墨畫。東西互鑒已成為當代藝術的面貌之一,也詮釋了融合,互滲是促進藝術創新的必然途徑。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方藝術思潮再次湧入中國時,產生了水墨畫面臨“窮途末路”的學說,劉洪志先生此時選擇了遊歷歐洲。他先後考查了歐洲的古典主義、現實主義、現代藝術及當代藝術系列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再次目睹了歐洲歷代巨匠的繪畫原作,以一個東方人的視角審視歐洲古典藝術向當代藝術演進的歷程,並做了大量的東西方文化藝術差異的比較與總結日記。作為一個從事中國水墨畫創作的藝術家,更加堅信民族精神的獨特性及可貴之處。在遊歷歐洲數年後,他毅然選擇回到了北京,並將多年來對東西方繪畫交融的思考運用到他的寫意花鳥畫創作之中。他近年來的水墨畫創作深刻探索傳統文化的精髓,並架構著當代西方藝術的審美取向。在東西方藝術融合互滲中立足自我,將東西方藝術融會貫通,並充分表達他的觀念與性情,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為當代寫意花鳥畫步入當代性、獨特性,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貢獻。
我期待劉洪志先生能夠不斷進取,大膽突破,銳意創新,為寫意花鳥畫開啟一個新的時代篇章。
藝術思想
答媒體記者的兩個問題
一.問:東西方文化藝術的差異以及西方當代藝術對中國畫的衝擊
答:東西方文化藝術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東方藝術重寫意、重情感的表達,是意象思維,是心覺藝術。西方藝術重寫實,重科學,是具象思維,是視覺藝術。
東方文化以中國為代表,中國文化有三條根,儒家,道家,釋家,儒家講入世,中庸;道家講出世,無為;釋家講開悟,明心見性。宋代之後的文人畫受老莊哲學思想影響,追求寧靜淡泊,超然物外,澄懷味象,似與不似,完全是借物抒發個人的情感。
西方藝術在古羅馬,古希臘的雕塑作品中,極其注重人物的比例,神態的塑造。文藝復興時期進而研究人體解剖學,後來發展到印象派的莫奈,梵谷,高更等藝術家,開始注重情感的表達。畢卡索吸收了東方藝術及非洲木雕藝術之後,更加大膽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情感。再後來產生的抽象表現主義更接近中國的意象思維。上世紀五十年代波普藝術倡導把藝術還給大眾,產生消費文化藝術形式。西方藝術發展到當代藝術,強調個人的原創性,注重新觀念,新思想,新繪畫語言的探索與運用。更注重表達當下人的心理狀態與生存狀態。
縱觀中外美術史,是一部人類創新,突破的歷史,長江後浪推前浪,從來沒有停止過。由於文化的不同,價值觀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產生不同的藝術樣式。我們不用擔心西方當代藝術會對中國水墨畫產生“窮途末路”的衝擊,因為東西方人體內是流著不同文化基因的血液,骨子裡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這個時代必然會對東西方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互滲,必然會對當下人的心理狀態與生存狀態進行關注與思考。
中國的毛筆、墨、宣紙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有產物,它產生的藝術效果,是其它藝術樣式所不能替代的。它是一個特殊的畫種,東方藝術的代表。就像水墨畫永遠不能替代油畫一樣,藝術作品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永遠不會呈現出單一的狀態,這就是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民族性與獨特性。
二、問:你對水墨畫的藝術特色及未來的發展是怎樣理解的
答:中國畫自南朝謝赫提出的“六法論”是品評中國畫的理論基礎,“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第一條與第六條是注重精神方面的表達。傳移模寫,是要傳達出作者的真性情,是藝術層面的表述,中間的四條是解決繪畫技術層面的問題。
唐代宋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又進一步提出對繪畫的評定標準,越是真理越明了,就四個字“能、妙、神、逸”,非常精彩準確。“能”、是畫什麼像什麼,容易流入匠人之列。“妙”、筆精墨妙,代表畫家清末任伯年集中國畫技法之大成,這個階段會產生著名畫家。“神”、出神入化,齊白石晚年達到這個境界。“逸”、無法之法,無狀之狀,超凡脫俗,天人合一,完全表達個人的精神境界。神品和逸品是進入大師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借物抒情,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觀念、情感的精神世界。
明白了中國畫的畫理,就知道自己達到了哪個階段。由於中國的毛筆、墨色及宣紙的特殊性能,有別於其它畫種的特殊效果,沒有幾十年的磨練和鑽研是體會不到其中的筆墨三昧。就像中國功夫一樣,需經過長期苦練,才能成為武林高手。中國的書法、繪畫、武術的理是相通的。如果清代畫家任伯年不在五十六歲早逝的話,他的藝術就會達到更高的境界,如果齊白石早逝的話,他也達不到那么高的藝術成就。
當下有一種思潮是認為反傳統,反筆墨,就是創新,就是突破。試想如果把筆墨功能,宣紙功能都去掉的話,它就不叫水墨畫了,那就直接畫其它畫種好了。之所以水墨畫有別於其它畫種,才有它的獨特性和可貴之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化具有幾千年的傳承,積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明沒有毀滅,就是最好的答案。中國的書法藝術,水墨畫藝術會經久不衰,以其特有的表達方式,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做為當代的中國人應該有這樣的自豪和自信。
清代畫家石濤早已說過:“筆墨當隨時代”。當代水墨畫家由於個性及學養的不同,必然會融入當代的文化語境,自覺地表達當代人的思想、觀念、情感及審美取向。它不是簡單地模仿古人,更不是沒有任何筆墨功底的糊塗亂抹,而是經過多年的對筆墨宣紙特殊繪畫工具的反覆歷練,創造出獨特的筆墨語言,且具有極高的技術含量,有別於古人及他人的個性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