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堂

劉治堂(1880—1963),河南鞏縣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秀才,同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先後任河南省檢察廳推事,逐平、府谷縣承審員,陝西延川、榆林等縣知事和神木、陽武縣縣長。1933—1935年調任蒙城縣縣長。上任後,他查辦了前任縣長秦良藻貪腐案,將其依法逮捕,送省治罪,整肅官紀,遏制了貪腐之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治堂
  • 出生地:河南鞏縣
  • 出生日期:1880
  • 逝世日期:1963
  • 職業:省抗日救國委員會委員
  • 主要成就:民國縣長,抗日誌士
人物簡介,人物作品,

人物簡介

劉治堂任蒙城縣長之時正值時局動盪。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東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戰。為了剿共,南京政府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日寇勢力進入上海。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置民族危亡於不顧,1930年到1933年,連續五次調集重兵圍剿紅軍。現狀使所有仁人志士的抗日救國之志難以實現,劉治堂心中同樣憤懣壓抑。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農曆三月初八,劉治堂巡視壇城。一行人渡過北淝河來到芮集,在集北頭“芮集孤堆”前,他佇立沉思良久。在此,他要做一件震動官場,警戒後人的驚世之舉。主意已定,他命人將自己手書的“漢山桑侯王常之墓”的石碑立在孤堆前。
立碑以後,劉治堂在當地佛教名流孫道航大師的陪同下,來到壇城,遊歷了壇城八景,即量沙台、飲馬泉、鳳凰台、八角井、上下寺、仙人橋、黑龍潭、臥龍崗,最後登上了北冡山。彼時,夕陽西下,南眺是巍巍的萬佛塔,西看是凸起的尖山、雙鎖山,西北乃渦陽的石弓山,向東四十里即宿縣的大澤鄉、涉故台……他們邊看邊談,談及東北三省相繼淪陷,而江西“圍共”正酣,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應當何去何從?二人慷慨悲憤,竟不約而同地吟到了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人物作品

劉治堂借宿在孫道航處。次日劉治堂返回,大師要劉治堂留下墨寶,劉治堂當即寫下《壇城感懷》:
兩寺三城尚未休,層層疊疊幾千秋。
青鬆勁接烏龍地,碧秀遙連彩鳳頭。
飲馬泉邊天馬臥,仙人橋上野人游。
當年道濟今何在,唯有檀風萬古流。
壇城之行改變了劉治堂的人生軌跡,最後他真正地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回到老家河南後,長期擔任省抗日救國委員會委員,解放後旅居大同,1963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