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清(1928-1995),筆名清子,廣東興寧人,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廣東省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興寧僑中校長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永清
- 籍貫:廣東興寧
- 出生日期:1928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28年生於興寧市水口鎮洋槐村塔照嶺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喪父,家貧,靠母親撫養長大。自幼讀書聰明過人,學習勤奮。從國小到中學,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中學畢業後無力再升學,年僅16歲,便在本村的愷元國小任教,兩年後當了校長。在他主教凱元國小期間,校風校紀有很大改觀,教室貼上今日事今日為,太陽決不為你停的橫標,被當年的學生傳為佳話。至1949年5月,永清奔赴游擊區參加解放興寧的戰鬥。進城後參與軍管會工作,當時興城上空飄揚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便是永清受命走遍全城挑選合格的布料趕製出來的。
1949年10月後,興寧全境解放,百業待興,永清服從組織分配,參與寧塘中學的接管工作。後留任該校的生活指導教員,負責校風校紀的訓導工作。他協助校長建立各項規章制度,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同時,還擔任語文、唱歌、圖畫三門功課。他的語文課教得好,後來在語文上頗有建樹的東北師大中文系主任肖新如、嘉應教育學院院長朱君權等便是當年培育出的語文尖子。有的學生在永清去世唁電中沉痛地說:三年師生,一世深情。寧塘中學工作三年半後,1953年7月至1956年6月,先後在寧中、寧塘中學分教處任主任。
期間的1954年上期,曾被選送到華師大高中師資培訓班學習半年,回來後擔任寧中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兼工會副主席。1955年1月至1956年6月,被抽調任興寧文教系統肅反辦公室核心組成員,參與主管全縣的有關工作,並於同期的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加入廣東省劇協,並任廣東省文聯二、三屆委員。1987年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為會員。
1956年8月至1965年12月,劉永清調任興寧僑中校長。該校是民辦學校,經費不足,師資生源較差。他破除唯條件論和妄自菲薄的庸人哲學,決心把僑中辦成陶冶心靈和鍛造智慧型的熔爐。他首先抓好思想建設,把抗大精神和解放軍紀律當傳統教育在學校發揚光大。自1963年起,又通過學雷鋒活動,把思想建設工作引上一個新台階。永清才思敏捷,文筆犀利,他通過自編自導多種反映校園新貌的劇作,並經過各方面的努力,使學校政治思想工作收到明顯效果,師生中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引起興寧縣委領導的重視,在僑中召開過學雷鋒、抓根本和生產生活等幾次現場會。永清辦學的一個特色是堅持文藝為教育服務,他就地取材,自編自導的《桃李芬芳》、《—條圍帕》等校園戲,當年曾取得了轟動效應。後來,在興寧許多中國小里上演了這幾個戲。永清在僑中花了十年心血,培育出萬千桃李,如今散布在大江南北的許多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說:沒有當年的僑中,便沒有我的今天!此間的1963年,他又一次選送到廣東教育學院校訓班學習一年。
1988年3月,永清辦了離休,但他離而不休,按他座右銘中說的做一輩子思想工作,搞一輩子業餘創作。中國文聯主席曹禺給他題詞:夕陽無限好,含笑近黃昏。在數不盡的日日夜夜,他孜孜不倦地創作、整理出版了《參殫雜感》、《夢龍》、《耕耘集》等50多萬字的作品,好些文章曾經發表在各種報刊上,對社會的激濁揚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永清曾榮獲當年首屆梅花獎一等獎。他在《病床上的遐想》中說:寧可在筆耕的道路上停止心臟跳動,不想躺在兒女用孝心精心構築的伊甸園裡安安穩穩多活幾年。離休後的幾年中,他帶著病體,不推誠請為樂育中學、興寧一中、二中等校師生作文學基礎知識講座。在生命彌留之際,永清奔走最多、和家人商談不忘的是家鄉要致富先治愚的辦學事宜。他多次以車當步,以拐杖當腿,在步履艱難的日子裡,數次奔波發動親朋捐資辦學,並把自己一生省吃儉用存下的五萬元捐獻給家鄉的中國小,把幾千冊心愛的藏書全部贈給學校。鄉親父老在水西中學奠基儀式上見他孱弱的身體深情呼喚:寧可舍掉一切,也要把水西中學辦好!全都簇擁到他面前雙掌合十作揖,感激他為家鄉人們的文化翻身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1995年2月13日,永清因病辭世,享年68歲。
主要貢獻
劉永清從1944年當國小教師至1965年任僑中校長,先後在教育戰線工作近廿年。他在1965年5月寫下我的座右銘五則,從中可見他的高尚品德。其中《修養》中說:熱情有如岩漿,鬥志敢吞虎狼;胸比海天遼闊,心同葵花向陽。《為人》中說:松籽荒山紮根,風帆破浪向前;燕子永隨春天,真金不怕火煉。
從他肺腑里迸發出自勉的座右銘中,可知其為人可貴。1966年至1984年第二個近廿年,他先後擔任梅州地區漢劇團和山歌劇團的黨支部書記、副團長、團長等職務。儘管是受命於十年劫難混亂中,但他堅持文藝兩為方針,創出一年演280場戲的最高記錄。劇團同事們評價說:永清同志真不愧為無限忠於黨的文藝事業的優秀戰士,他帶好了劇團,改變了面貌,出了作品、出了人才。永清在廣闊的舞台生涯中,常以憑本事吃飯,憑骨氣做人,憑良心講話去勉勵全團同志。他在有限的業餘時間裡,創作了不少文藝精品。早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作品,還僅是廿出頭的小青年。後來相繼創作的10個好戲,都是構思新穎、藝情並茂的佳作。其中《貨郎計》被評為優秀劇目,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並由戶東漢劇院在七省(市)巡迴演出,被列為保留劇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永清蒙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堅定信念,憑骨氣做人,堅持自己的尊嚴,斗出了自己的新天地。1984年2月後,組織上考慮他年歲較大,劇團工作負荷太重,調任他為市文化處藝術科科長。在任三年多時間裡,對全市的戲劇創作,專業劇團建設,文藝演出管理,專業藝術教育,文化藝術檔案等工作下了大力氣,抓出了成績。
人物評價
他病逝後,廣東省委副書記黃華華撰文《難得的一輩子》,以志紀念。文中評價劉永清一輩子善始善終,這難得的一輩子,值得紀念;這難得的一輩子,值得褒揚。
原梅州市文化局長張志瑤撰文讚譽永清:“文章有建樹,筆墨展雄風。在位善其事,劇壇花盛紅”,認為他是德才兼配的好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