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興(中科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

劉振興(中科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

空間物理學家。1929年9月14日生於山東昌樂。195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1961年獲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振興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3月23日3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振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昌樂
  • 出生日期:1929年9月14日
  • 逝世日期:2016年3月23日
  • 職業:空間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畢業院校昌樂一中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
  • 主要成就: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首席科學家
    開闢了研究磁場重聯的新途徑
  • 性別:男
簡介,主要成就,獲得獎項,

簡介

劉振興先生1929年9月14日生於山東昌樂,195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1955年9月參加工作,1986年11月2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獲得副博士學位,先後工作於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套用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他曾任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首席科學家、國際地磁和高空物理協會(IAGA)中國委員會主席、COSPAR 中國委員會委員、歐洲空間局Cluster 科學系統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宇航聯(IAF)小衛星委員會委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學術期刊研究會副理事長,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長期從事磁層物理研究,在地球輻射帶理論、太陽風湍流結構、木星磁層磁碟模式、極光區粒子加速、磁層亞暴過程和磁場重聯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結果。提出的木星磁層磁碟模式,被認為是主要的木星磁碟模式之一。首次提出流體渦旋誘發磁場重聯的新概念,建立了渦旋誘發重聯(VIR)理論,開闢了研究磁場重聯的新途徑。在VIR理論基礎上,又建立了一個通量傳輸事件(FTEs)模型,能解釋通量傳輸事件的產生機制和結構特性。VIR理論被認為是當前主要的三個瞬時重聯模型之一。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5年-1959年,劉振興主要從事近地層大氣物理研究,在這期間進行陸面蒸發量、近地大氣湍流結特性和我國西北風沙問題的研究,主要結果在當時的《科學紀錄> 和氣象學報上發表。1959年-1961年,他開展了火箭和衛星對高層大氣探測的研究,提出一個新的流星理論和氣體動力學區域劃分方法,主要結果在中國科學和地球物理學報上發表。1961年以後,開始進行行星際物理和磁層物理研究。他在磁層物理一些重要的前沿領域作出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主要內容包括:地球輻射帶理論,太陽風湍流結構,木星磁層磁碟模式,極光區粒子加速機理,磁層亞暴過程和磁層磁場重聯理論等。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60餘篇,合作編著書六部。

主要成就

劉振興的主要科學與技術成就,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1985年劉振興衝破三十多年來磁場重聯研究的傳統觀念,首次提出流體渦旋誘發磁場重聯的新機制,創建了渦旋誘發重聯理論,為磁場場重聯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國際同行專家們公認為VIR理論是當前國際上最主要的
三個瞬時重聯模型之一。
劉振興 院士劉振興 院士
其二,1981年—1982年期間,他根據旅行者號空間飛船的探測數據,建立了一個新的木星磁層磁碟模型,該模型考慮了木星磁碟的波狀結構和電漿的不同轉速。發現木星磁碟的厚度取決予電漿的旋轉能量與熱能之比,闡明了木星電漿片厚度和電漿各物理參數的變化特性,主要結果寫入了劍橋大學出版的《木星磁層物理> 一書中,將其稱為“劉氏模型”。
其三,劉振興在推動我國與歐空局的合作和我國空間探測的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在1991年,劉振興即與歐空局Cluster(包括四顆衛星)科學數據系統開展了合作,在他的努力下,於1993年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與歐空局正式簽署了合作協定,在中國建立了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及中國Cluster科學工作隊,由劉振興擔任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現我國已是歐空局Cluster科學數據系統的正式成員。Cluster II 已於2000年7月16日和8月9日分兩批順利地發射成功。歐空局為了表彰劉振興對Cluster II 所作出的突出貢獻,2001年11月給劉振興頒發了由歐空局局長簽發的證書。現中國Cluster數據中心已不斷獲得Cluster II 4顆衛星上44台儀器的探測數據,這對發展我國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預報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振興劉振興
為了發展我國空間探測,劉振興於1997年初提出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簡稱雙星計畫)。該計畫提出後,立即引起了國際空間界的關注和回響,歐空局主動提出與中國雙星計畫進行合作。經過三年的努力,2000年12月我國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雙星探測計畫。2001年7月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和歐空局局長在巴黎歐空局本部正式簽署了關於雙星計畫的合作協定。由劉振興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雙星計畫與歐空局星簇衛星(包括四顆衛星)相配合,將第一次形成地球空間的“六點探測”。雙星計畫的赤道區衛星已於2003年12月30日成功地發射,極區衛星已於2004年7月圓滿地發射成功。雙星計畫的實施,對提高我國空間物理研究和空間天氣的預報的創新能力,提高我國在國際空間界的地位將起重要作用。

獲得獎項

劉振興先生是我國磁層物理研究和空間探測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磁層物理的前沿領域做出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多次獲國內外獎勵: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4年他被批准為我國第一批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92年獲法國圖魯茲市(歐空空間城市)市長勳章;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2000年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聯合頒發的 Vikram Sarabhai 獎;2001年獲歐空局“歐空局Cluster II 項目突出貢獻”證書,並獲何梁何利獎;2004獲美國航空航天局授予的“項目貢獻獎”,當選2004年全國十大科技英才;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0年他率領的團隊獲國際宇航聯頒發的雙星—Cluster 傑出團隊獎,這是中國首次獲得國際航天領域重大科技獎項。
劉振興先生從事空間科學工作60年來,愛國敬業,唯實求真,嚴謹篤學,教書育人,淡泊名利,親切隨和,把畢生心血獻給了中國空間科學事業的發展。他的光輝業績和高尚品格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