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丹烈士陵園

劉志丹烈士陵園

劉志丹烈士陵園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志丹縣城北的炮樓山和瓦窯山之間的山坡上,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堅定不移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具有卓越才能的軍事家,西北紅軍和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最早創始人之一的劉志丹將軍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現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志丹烈士陵園
  • 地址:(陝北延安志丹縣城北
  • 面積:3.3萬平方米
  • 類型:烈士陵園
發展歷史,烈士生平,景區印象,

發展歷史

1940年,陝甘寧邊區政府和當地政府,為了永遠紀念這位陝北紅軍和陝北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的家鄉修築了這座陵園。
劉志丹烈士陵園
1947年,陵園遭到蔣(介石)胡(宗南)反動軍隊的破壞。陝北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5月撥款重修。“文革”中,志丹陵園再度遭劫,1970年和1973年,周恩來總理先後兩次講話中指出:“劉志丹同志是值得紀念的”、“陝北必須樹立劉志丹”。在周總理的關懷下,1975年陵園再次進行修葺,1983年,增修了“劉志丹將軍革命事跡展室”和黨中央領導人的眾多題詞石碑。
1986年10月28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989年至1990年8月,再度改建陵園,將磚木結構的靈堂廈改為鋼盤混凝土結構,敬塑劉志丹將軍雕像一尊,高4.5米,以青色花崗岩為料,新砌9.6米的3開間碑坊大門一座。至此志丹陵園始具規模.
1998年,政府多次投資,將原有9間展室擴建為11間,版面由過去的80多塊,增加到現有的175塊。
2004年,新修陵園廣場3600平方米,對陵園內二門和具有紀念意義的長64米,寬3.2米的台階路進行維修,路面全部採用天然花崗岩板鋪設,台階兩側石欄板石板柱,石料選用山東濟南不分化青灰色石料雕刻安裝而成。
2008年,改(擴)建劉志丹事跡陳列館,電子翻書、百米長卷、幻影成像已成為陳列館的新亮點。新建地溝820米;硬化機關院子1900平方米;新裝大門口射燈兩組,園內200米主人行道兩側安裝22盞亭園路燈,重新更新了展室內容。
2010年,對園區道路、院落、攔板全部更換,新上了花崗岩、大理石,對各亭子、圍牆、碑廊頂部全部統一換成了仿古灰色瓦礫,重新油漆彩繪了所有亭子、碑廊,新增將軍東征銅像一樽。園內各景點區塊均安裝了電子監控攝像設備,使陵園的整體面貌、參觀效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烈士生平

劉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後改為志丹),志丹縣(舊稱保全縣)金鼎鎮蘆子溝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共正式黨員。1926年初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秋畢業,參加北伐。1928年,參加領導渭華起義,任軍委主席。隨後歷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主席、陝甘游擊隊副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參謀長、師長、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革命軍事委員會西北辦事處副主任、紅二十八軍軍長、紅軍北路軍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警備司令等要職。1936年,同宋任窮率紅二十八軍渡黃河東征,4月14日,在指揮部隊攻戰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中彈犧牲,年僅34歲。為紀念劉志丹將軍,中共中央於1936年6月決定改保全縣名為志丹縣。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修建烈士陵園,陵園由鍾敬之設計。烈士靈櫬由子長縣移遷陵園時,沿途民眾紛紛路祭,邊區主席林伯渠親自執紼下葬。

景區印象

劉志丹烈士陵園坐北面南,面積3.3萬平方米。整個陵園建築富有民族特色,莊嚴肅穆。園內寬大的紀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著毛澤東原話:“到陝北只和劉志丹同志見過一面,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產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和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小亭四周分布著黨、政、軍領導人的題詞碑,計50通。毛澤東題詞:“民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題詞:“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江澤民題詞:“學習劉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園內還有造型獨特的地球碑一通,上刻陝甘寧邊區圖示,並鐫刻“陝甘寧邊區的創造者”幾個大字。
陵園深處是烈士紀念堂和劉志丹將軍之墓。陵園內還辟有烈士紀念館劉志丹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奠基者,由他率領的游擊隊,不斷打擊敵人,僅在1935的7月間,他指揮西北紅軍殲敵5000餘人,繳3200餘支,先後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定、安塞、靖邊、保全6縣,從此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開成北起長城,南至淳(化)耀(縣),西接環慶,東臨黃河約20多個縣域的革命根據地,紅軍正規部隊2個師9個團近萬人,時國民黨報云:“陝北劉志丹赤匪部己占領6座縣城,擁有正規紅軍五萬多人,游擊隊、赤衛軍和少先隊二十餘萬人,窺視晉西北,隨時有東渡黃河的危險性”。陝北已成了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惟一保存下來的革命根據地。遠在萬里長征途中的毛澤東及中央紅軍,正是從這些報導中獲悉了訊息作出進軍陝北的歷史性選擇,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與西北紅軍會師,使陝北最終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誠如毛澤東所言:“沒有這塊土地,我們就下不了地。”劉志丹對中國革命所做的貢獻以及他同人民民眾息息相通的革命精神,為革命人民樹立了楷模,深受人民民眾愛戴,民眾編成民歌小調歌頌他,美國作家斯諾、索爾茲伯里均在其著作中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索爾伯里在其名著《長征一—聞所末聞的故事》中稱劉志丹為“陝西羅賓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