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後濱

劉後濱

劉後濱,男,1966年8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唐史學會副秘書長,曾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2004年度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9年第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後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吉水
  • 出生日期:1966年8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唐代文官銓選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個人簡介,論著目錄,科研項目,學術演講,獲獎情況,

個人簡介

學歷和研究工作簡歷
1984年9月—1988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 本科
1988年9月—1991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 碩士研究生
1991年7月—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1995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 在職博士研究生
劉後濱
1999年9月—今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兼職研究員
2000年8月—2001年7月: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2年7月—今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歷史系副主任、主任,歷史學院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黨委書記。
2008年9月—2009年2月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五代史
講授課程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代史、唐詩與唐史、《資治通鑑》選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

論著目錄

論文
1、 《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2、 《傳奇小說反映的唐中後期民間因果報應觀及其與佛教淨土信仰之關係》,《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 《論唐高宗武則天至玄宗時期政治體制的變化》,《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4、 《論唐代縣令的選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第2期。
5、 《安史之亂與唐代政治體制的演進》,《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 《唐代文官銓選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中國考試制度史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公文運作與唐前期三省關係中門下省的樞紐地位》,《史學論叢》第二輯,中國書店1999年10月。
8、 《唐代中書門下機構建制考》,《北大史學》第7輯,北大出版社2000年。
9、 《從敕牒的特性看唐代中書門下體制》,《唐研究》第6卷,北大出版社2000年。
10、《敕後起請與唐代政務裁決機制》,《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1、《唐代中書門下體制下的三省機構與職權》,《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2、《從奏案到奏抄——漢唐間奏事文書形態的演進與行政審批制度的變遷》,《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13、《從蔡邕〈獨斷〉看漢代公文形態與政治體制的變遷》,《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14、《從貞觀之治看中國古代政治傳統中的治世與盛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2004年第2期。
15、《陳寅恪的士大夫情結及其學術取向》,(與張耐冬合作),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
16、《中國古代史學科的話語權與主體性問題》,載《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7、《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的建立及其運作機制》,收錄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續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廊廟之器如何造就——從唐代不歷州縣不擬台省的選官原則說起》,《光明日報》2005年12月20日。
19、《唐後期使職行政體制的確立及其在唐宋制度變遷中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20、《政治制度史視野下的唐宋變革》,《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006年第14期。
21、《西方文明映照下的中國傳統政治與制度——以陳寅恪和錢穆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歷史特徵的分析為中心》,載《全球化進程中的東方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22、《唐宋間選官文書及其裁決機制的變化》,《歷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3、《唐代告身的抄寫與給付——〈天聖令·雜令〉唐13條釋讀》,《唐研究》第1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24、《瑟瑟考——兼論外來物品與唐詩語彙》,《文史》2009年第1輯。
25、《唐代行政職權的程式保障與行政責任的連帶分擔》,《漢唐盛世的歷史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26、 《任官文書的頒給與唐代地方政務運行機制》,《文史》2010年第3輯。
27、《唐宋間三省在政務運行中角色與地位的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28、《“正名”與“正實”——元豐改制與宋人的的三省制理念》,《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29、《古代選官機制的當前借鑑》,《人民論壇》2011年3月(上),總第320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011年第6期。
30. 《貞觀君臣政治風氣建設的現代啟示》(合著),《人民論壇》2011年12月中(總第350期)。
31. 《漢唐政治制度史中政務運行機制研究述評》,《史學月刊》2012年第8期。
32. 《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數》,《人民論壇》2012年第12期;《領導科學論壇》2013年3月下半月全文轉載;《民眾決策資訊》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33. 《從宿衛學生到賓貢進士——入唐新羅留學生的習業狀況》,《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1期。
34. 《<資治通鑑>也是選官用人通鑑》,《北京日報》理論周刊,2013年3月18日第19版;《領導科學論壇》2013年5月下半月全文轉載。
35. 《魏徵的反批評》,《文史天地》2013年第2期。
36. 《唐太宗與“鬥神”尉遲敬德》,《文史天地》2013年第3期。
37. 《“神童”與“神探”—狄仁傑早年的傳奇人生》,《文史天地》2013年第5期。
38. 《狄仁傑為何能活著走出“例竟門”》,《文史天地》2013年第6期。
39.. 《唐代于闐文書折衝府官印考釋——兼論于闐設定折衝府的時間》,《西域研究》2013年第3期。
書評與學術評述
1、 評吳宗國著《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 從《唐研究》(第一卷)看當前唐代研究動態,《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4期。
3、 評謝元魯著《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唐研究》第二卷,北大出版社1996年。
4、 評雷家驥著《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唐研究》第二卷。
5、 評袁 剛著《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唐研究》第二卷。
6、 評寧 欣著《唐代選官研究》,《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7、 從《唐研究》(二至五卷)看唐代研究的進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0年8期。
8、 評雷家驥著《武則天傳》,《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9、 評袁 剛著《隋煬帝傳》,《唐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評李方著《唐西州行政體制考論》,《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11、《中國古代史學科進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報告2004》,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關於歷史學本科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思考》,馮俊、陳岳主編《談學論教集: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改革與發展文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3、《讓史學重進尋常百姓家——評任士英〈正說唐朝二十一帝〉》,《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1期。
14、《經典教材的生命力——評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增訂本)》,《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5、《日常秩序中的漢唐政治與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著作與教材
(含合著與參編)
1、《巍巍無字碑——武則天的治國謀略》,華夏出版社2000年。
2、《盛唐政治制度的研究》(吳宗國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3、《中國古代官僚政治與政治制度研究》(吳宗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4、《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
5、《中國古代治國要論》(紀寶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6、《大唐開國》,中華書局2007年。
7、《中國古代治國通論》(紀寶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8、《說唐太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9、《資治通鑑二十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10、《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經典文選》(第一編著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主編
1、《唐研究》第14卷(與榮新江聯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2、《漢唐盛世的歷史解讀》(與孫家洲聯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3、《資治通鑑二十講》(與李曉菊合作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4、《唐代政治文明》(與胡戟聯合主編),西安出版社2013年。

科研項目

1、 參加北京大學歷史系吳宗國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八五”項目“中國古代官僚政治與政治制度研究”,1995—1999年。
2、 參加北京大學歷史系閻步克主持的國家社科“九五”規劃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項目“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和政治文化的綜合研究”,1998—2003年。
3、 參加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主持的國家重點項目“盛唐工程”,1998—2002年。
4、 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科研項目 “中國帝制時代政治體制的演變”,1999—2001年。
5、 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科研項目“唐宋時代政治體制的演變”,2002—2003年。
6、 主持教育部歸國留學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唐宋政治體制與官僚形態研究”,2002年批准。
7、 主持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新論”,2003年立項。
8、 參加國家“十五”211工程項目“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2002年立項。
9、 參加985工程二期項目傳統文化研究與哲學理論創新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傳統與比較視野下的歷史學”子項目,2004年立項。

學術演講

(港台與國外部分)
1、2006年6月8日至9日,參加由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香港樹仁學院歷史系聯合舉辦的“廿一世紀華人社會的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題目為《中國大陸歷史學本科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
2、2008年5月16、17日,參加由台灣輔仁大學主辦的第四屆“文化交流史學術研討會”,題目為《瑟瑟考——兼論外來物品與唐詩語彙》。
3、2008年10月9日,University of Arkansas(Fayetteville,US),演講題目為Holidays and political life in the Tang and Song China.
4、2009年2月5日,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Tempe, US), 演講題目為 Considering the Empire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a Contemporary American Perspective.
5、2009年3月17 日,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Helsinki,Finland),演講題目為The Dynamics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Systems in the Tang Empire.
6、2011年4月20日至21日,參加由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香港樹仁學院歷史系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廿一世紀華人社會的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題目為《<資治通鑑〉與大學通識教育》。
7、2011年11月17-18日,參加由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聯合舉辦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題目為《唐代“天可汗”璽書行用的部族與地域》。

獲獎情況

1997年度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2002年度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
2003年中國經營報聯獎教金
2004年度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5年度中國人民大學“教學優秀獎”
2009年第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
2010年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2012年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