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財

 劉彥財,男,1944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大武口區錦林街道麗日社區居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彥財
  • 出生日期:1944年2月
人物事跡,所獲榮譽,

人物事跡

2004年6月,在石炭井二礦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兒子王建民在井下工作時,由於工作面冒頂,一塊大石頭掉下來砸傷他,因頸部骨折導致高位截癱。25歲,正值壯年,一場意外的降臨讓兒子就這樣倒下了。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劉彥財身為家裡的頂樑柱,在妻子和兒子的面前展現出堅強的一面,那段時間他戒掉了菸酒,也愁白了頭髮。兒子王建民在ICU病房住了三個月,劉彥財就在病房外面樓道的長椅上守候了三個月,儘管每天只有規定的探視時間才能進去看兒子,但劉彥財一直在門外守著兒子不願離開,每天晚上都要起來透過窗戶看好幾回兒子。
病情穩定後,王建民從ICU轉到了普通病房,之後住院的那幾年,劉彥財夫婦買了摺疊床,一家三口吃喝住都在醫院裡。起初王建民心裡想不開,每天躺在床上不能動,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可後來看著父母每天為他奔波的身影,他漸漸想開了,就算為了父母也得好好活著,不然他們會更難過。
長時間的操勞,與劉彥財並肩作戰的老伴倒下了,幾年時間,接連幾次的腦溢血,讓老伴從勉強生活自理、半身不遂到後來只能躺在床上依靠注射流食維持生命。劉彥財雖然嘴上不說,可行動上卻倍加珍惜夫妻之間的患難之情,對妻子盡心照料,老伴病情嚴重的時候,他常常忙碌的整晚都無法合眼。本該是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他卻不得不扛起照顧妻子和兒子的重擔。
每天輾轉於老伴和兒子的臥室,劉彥財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因為長期臥床的病人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容易得褥瘡,只有勤翻身才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天半夜,劉彥財都要起來幫他們翻翻身,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也是先到老伴和兒子的房間給兩人翻個身。一整天的時間,既要忙活著給母子兩人洗臉、餵水、買菜、做飯、餵飯、換洗衣物,還要抽出時間幫著他們按摩、做運動,防止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儘管每天晚上累得筋疲力盡,但精心的照料讓母子二人沒有起一點的褥瘡,這讓他感到很欣慰。這樣的生活每天周而復始,雖然辛苦,可他卻一點怨言也沒有。
2017年,老伴因病過世,家裡只剩下他和兒子兩個人,顯得有些空蕩蕩。每天晚上,劉彥財躺在床上總是輾轉難眠,自己年紀一天天大了,身體也不比從前,怎么照顧好兒子成了他的煩心事。這一切兒子王建民都看在眼裡,雖然沒有說破,可他也總是盡己所能的寬慰父親,他說:“本來該我對父親盡孝心的時候,卻讓父親反過來照顧我,這么多年他為我做的點點滴滴全都記在心裡了,沒有別的方式去報答父親,只能好好地活下去,陪在父親的身邊,讓他孤單的時候能有個說話的人。”
在很多人眼中,劉彥財的日子是艱難的,可他卻能樂觀的面對。平日裡,周圍的街坊四鄰誰家有需要幫忙的事他都會主動搭把手,是大家口中的熱心人。他說:“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平時喜歡自己摸索著瞎鼓搗,這一片住的孤寡老人比較多,家裡平時也沒個人幫襯,我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兒幫幫他們。”
腳踏車車胎扎了,直接推著車子來找劉彥財,一番修修補補準能修好;誰家水龍頭壞了,只要一聽說,不等人家說直接就帶著工具上門幫忙,叮叮噹噹一陣子就解決問題……這樣的小事在他和鄰里之間一件又一件。2017年的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剛準備休息,聽見有人敲門,原來是鄰居家獨居老太太電用完了不會插電卡,劉彥財二話沒說,穿好衣服就出去幫忙,由於出去太急忘了帶家門鑰匙,妻子和兒子還躺在家裡等著他照顧,只好打電話請修鎖師傅來開門。第二天,鄰居知道了硬要給劉彥財開鎖的費用,劉彥財卻笑著拒絕了。
作為一名普通退休工人,劉彥財就這樣用善良充實自己,用愛心溫暖身邊的人,用最平凡的行動詮釋了血濃於水的親情和孝老愛親的真諦。

所獲榮譽

2017年榮獲石嘴山市第六屆孝老愛親模範等稱號。
榮登2019年10月“中國好人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