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少

劉少少

劉少少(1870~1929),原名鼐和,字少珊,湖南善化人。青年時代就學於嶽麓書院,為湖南學改徐仁鑄所賞識。1905年戊戌政變後留學日本,習法政,期間協助楊度創辦《中國新報》並撰有《苦政治與改治家》等文,開始辦報活動。1909年回國任北京《帝國日報》編輯,開始用“少少”筆名撰寫政論鼓吹立憲,在新聞界嶄露頭角。武昌起義後,先後擔任《湖南公報》、《公言》、《中華》等報刊的編輯、記者、主筆。1915年拒絕了袁的賄買,辭定天津,並發表文章反對帝制。 1918年後受聘為北京大學講師,研究老莊哲學,有報界“怪傑” 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少少
  • 出生地:湖南善化人
  • 主要成就:擔任《湖南公報》、《公言》、《中華》等報刊的編輯
  • 字號:字少珊
人物簡介,思想言論,軼事典故,人物評價,

百科名片

劉少少(1870年—1929年),原名鼐和,字少珊,湖南善化人。
劉少少少年時貧困無家,住在嶽麓書院院舍中,曾隨提督方有升參加援越之戰,戰後,仍居嶽麓,敝衣破履,扃室讀書,為文時有新思,迥絕意表。

人物簡介

維新變法時,劉少少得到學使徐仁鑄的賞識。1898年歲試被選拔為第一名。
1905年,戊戌政變後劉少少留學日本,習法政,期間協助楊度創辦《中國新報》並撰有《苦政治與改治家》等文,開始辦報活動。
1906年,他曾協助楊度主辦並首著文篇,論政家苦樂,讚許日本故相坂垣退助,退助奉書請見劉少少,劉少少由此名聲大振。
1909年回國後,應邀任北京《帝國日報》編輯,取“少年中國之少年”之義,以“少少”為筆名,撰寫政論,鼓吹憲政,開始在新聞界嶄露頭角。劉少少在日本《帝國日報》多處撰文,文才卓著,竟至無人不知。
1911年武昌起義後,一度返湖南,任共和黨報紙《湖南新報》和楊懷中、徐持立等教育界人士主辦的《公言》雜誌的編輯。
袁世凱當後,劉少少著萬言書,斥責袁世凱內欺清室,外逛民黨,卑劣非人。
1917年3月4日段祺瑞罷政居天津,某日,劉少少寄信給段祺瑞,稱“今日能救中國者,惟有閣下;能助閣下成大業者,惟有小生,而吾二人不得合併,豈非天耶。”段祺瑞得書,立馬驅車候劉少少於法源寺寓廬,並請他到天津的寓所,親布坐墊,詢以治國之道。等到段祺瑞重掌政權,更對劉少少優禮以待。
1918年,北大校長蔡元培亦曾請劉少少前臨研究所,講授老莊之學。1929年,劉少少病逝北京,年59歲,貧困而無以為葬。

思想言論

劉少少之文莊諧雜出,時雜日語,但務出己意,不阿時論。民初三位名記者,黃遠生長於紀事,其夾敘夾議,皆有趣味,又擅長描寫社會百態。
民國時期長沙市新聞記者聯合會第二屆執監委民國時期長沙市新聞記者聯合會第二屆執監委
劉少少,則長於評論,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章“務出己意,不阿時評”。他曾為《帝國日報》、 《中華日報》等撰稿,並在北大主講“太極圖說”,思想接近於立憲派。

軼事典故

據說在袁世凱稱帝時,劉少少有一紙滿城爭說的《袁世凱論》,他揭露袁氏“用種種方式,或以金錢,或以祿位,或以虛榮心,買人心,塞人口。——乘有地位,利用社會心理之弱點,能敢於製造自己權勢之人也”, “國民黨人為刊數萬紙,廣發京津間”,成為一時洛陽紙貴的妙文。此前宋教仁被刺,劉少少也曾疾書一紙《斷與忍之分》,斥責兇手“其手段至卑劣,其心理極愚忍,殆為野蠻人而近於獸境者也,果使得之,非報以極刑以維人道不可”云云,為讀者所稱道不已。

人物評價

民國初年,黃遠生、林白水邵飄萍、劉少少四位新聞記者,號稱民初“報界四傑”(亦有黃遠生、徐彬彬、劉少少為“報界三傑”之說)
易石甫贈詩給劉少少說:“京國鹹知劉少少,比閻古古趙閒閒,好色性情真佛海,著書位業定仙山。”
李肖聃(李淑一父親)曾為劉少少作傳。李肖聃說:劉少少名盛時,所著文章,日本雜報,多相轉述,其袁世凱論,國民黨人為刊數萬紙,廣發津京間,袁令警吏密捕,賴楊度力解得免。平居獨喜自負,嘗語士友,吾精思著文,精究道要,嘗屈伏海西學者。而最後竟以窮死,所欲著書,多未成,其文之存者,又無人搜求,終至散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