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看過的《資本論》

劉少奇看過的《資本論》

這本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是劉少奇在1964年和1965年圈閱過的,為精裝本,外有黃色封套,內為藍色硬殼封面,封面上有馬克思頭像。書長22厘米,寬14.5厘米,厚7厘米,重1410克,共869頁。1953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12月,王光美將此書捐贈給劉少奇紀念館珍藏。屬國家二級文物。現收藏於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劉少奇看過的《資本論》
  • 館藏地點:長沙市寧鄉市花明樓鎮炭子沖村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所屬博物館: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 所屬地區:湖南長沙
文物介紹
在湖南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裡,收藏和陳列著劉少奇生前讀過的部分馬克思、列寧的著作。劉少奇讀馬列的書,主要是結合實際讀。他從早年開始,便陸續通讀過許多馬列著作,以後他在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或者研究什麼問題,就隨時在書架上抽下馬列著作查閱,他的藏書中就有這本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這本書是1953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為精裝本,外有黃色封套,內為藍色硬殼封面,封面上有馬克思頭像。書長22厘米,寬14.5厘米,厚7厘米,共869頁。它是劉少奇多次讀過的,1964年和1965年又圈閱過。1983年12月,王光美將此書捐贈給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珍藏。它是當時劉少奇積極提倡“半工半讀”這種新型的勞動制度和教育制度,探索一條“培養全面發展新人”的道路,而進行認真學習和研究的歷史見證。該書經鑑定屬國家二級文物。
“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的思想,最初是劉少奇在1958年5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來的。他說:“我們國家應該有兩種主要的學校教育制度和工廠農村的勞動制度。一種是現在的全日制的學校教育制度和現在工廠裡面、機關裡面八小時工作的勞動制度。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還可以採用一種制度,跟這種制度相併行,也成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讀的勞動制度。”
由於黨中央和劉少奇的重視和提倡,從1958年起,半工半讀教育在全國一些地方有所發展。接著,由於國家三年經濟困難,就逐漸處於自流狀態,大部分沒有堅持下來。
但劉少奇在對自己子女們學好知識、鍛鍊本領的教育中,堅持了他所主張的“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以及列寧關於“綜合技術教育”的基本觀點。例如,1962年,劉少奇讓自己的兒子帶頭實踐進入半工半讀學校。當時,他的一個兒子國中畢業考高中,因考試的學分不夠沒有被錄取,孩子的心中很是煩悶。劉少奇身邊工作人員卻認為這事並不難:劉主席的孩子還能上不了高中?只要劉主席說一句話,事情立刻就會得到解決。但劉少奇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學生能不能上高中,是學校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定的。自己沒有權力為孩子的升學問題徇私舞弊。如果那樣做,不僅對孩子不利,對黨和人民就更不利了。於是,為了教育子女和家人,教育身邊的工作人員認識這個問題,劉少奇就召集家人和身旁的工作人員一起開了個家庭會議。他專門講了“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的意義”,還嚴肅地說:“我們家的孩子也不一定非要考高中、上大學。上學可以多學些知識,多受些教育,這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沒有考上,就不能要求別人照顧。國家主席的孩子和工農兵民眾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不能搞特殊。你們看,咱們家工農兵全都有,這很不錯嘛!”他的一席話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後來這個兒子考入了北京市農業技術學校。這是一所四年制的半工半讀的高等農業中專學校。臨行前,劉少奇對兒子說:“我支持你學點技術,同時學好文化知識,你小時候不是對植物學、昆蟲學很感興趣嗎?但一定要刻苦努力,不能半途而廢。你畢業後可以先到農村去實踐幾年,將來有機會再上大學深造,你一定會比從中學直接升大學的要強!”
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經濟形勢逐步好轉,劉少奇感到,對現行的勞動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有重新提出的必要。一天,他帶著這一問題從書架上抽下《資本論》第一卷,當他讀到第521頁時,其中的一句話“一半時間勞動一半時間上學校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為休息和鼓勵。……”讓他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他高興地用筆圈上這句話。
1964年下半年開始,劉少奇再次提出並大力倡導半工半讀這一制度,先後在三十多次講話或批示中講到這個問題。他告訴大家,除了傳統的、互相分離的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勞動制度之外,還應當實行一種教育制度和勞動制度緊密結合的新型制度,即半工半讀和半農半讀。這既是一種新的教育制度,又是一種新的勞動制度。1964年8月1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黨內報告會上,他說:“我所說的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有一部分是結合的,既是勞動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又是學校制度。就是在農村裡面辦半農半讀的學校,在工廠裡面辦半工半讀的學校。”
1964年6月中央工作會議結束後,劉少奇先後到河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視察,途中發表了多次講話。
7月5日,劉少奇在同中共河北省委負責人談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問題時,提出:這是一種新事業,新事業如果沒人去關心它,沒人扶持,就不能很好地發展。是不是由教育廳或工業廳專設一個機構管這個事情?對半工半讀的工廠,材料要直接調撥,產品收購上照顧一點,因為它是少數嘛。
8月22日,劉少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幹部會議上指出:半工半讀既是勞動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從當前看,既能夠辦學校,有希望普及教育,又能減輕國家和家庭負擔;從長遠來看,能夠培養新人,培養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的人。
劉少奇在視察時的講話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並在實踐中得到一定發展。
在劉少奇的大力倡導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從1964年下半年開始,一大批半工半讀和半農半讀學校陸續建立起來,許多企業普遍採用了契約工、臨時工和季節工的做法。這些做法,在當時對增加人民民眾學習和就業的機會,減輕國家和企業的負擔,促進工人勞動積極性的發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半工半讀”制度是劉少奇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針對我國經濟、文化教育不發達的具體國情,為儘快地發展我國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而提出的新型制度。這種新型的勞動、教育制度,不但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對我國今天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有借鑑和指導作用。
透過劉少奇批閱過的這本《資本論》,我們仿佛又看到劉少奇在為我國倡導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而付出的心血,看到他理論聯繫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國情結合起來的政治家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