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華故事學文集第五卷:比較故事學》是2020年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守華故事學文集第五卷:比較故事學
- 作者:劉守華
-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6228964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比較故事學或者說是較有系統地以比較方法研究中國和世界民間故事的理論著作。
這部《比較故事學》著作由上、下兩編構成。
上編包括兩個專題,分別論述比較故事學的歷史與學派、中國比較故事學的建構,它們也是對比較故事學原理和方法的闡釋。
下編由比較故事學的多側面具體研究成果所構成,包括九個專題。其中三組文章就中國與日本、中國與印度、中國與阿拉伯地區之間的民間故事進行比較研究,屬於跨國比較;“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中的民間故事”這一組文章屬於跨民族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傳承”這一組文章,超脫故事文本就民間故事的口頭傳承方式進行比較;“民間故事與古代科技”、“民間故事與宗教文化”則是跨學科比較的嘗試;“連線中國與世界的故事類型”,就“孔雀公主”和“蛇郎”這兩個著名故事類型進行比較研究,揭示其世界性與民族性;最後一個專題,用六篇文章論析“求好運,,這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美故事,探尋其生活史與文化價值,它是一項經歷多年的追蹤研究,既是對一個故事形成演變過程的追尋,從中也反映了筆者對比較故事學理論和方法的執著探索。
如果說上編是對建立比較故事學這一新興人文學科的理論構想的話,那么下編則是依據這一構思所作的實際研究成果的展示。上、下編互相參照印證,有助於讀者對這一學科獲得一個較為完整而具體切實的認識。
圖書目錄
上編 比較故事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世界比較故事學的歷史與學派
神話學派的故事研究
人類學派進化論的故事研究
流傳學派論東西方故事交流
民間故事的心理分析
民間故事形態的結構主義剖析
當代比較故事學的主要代表——歷史地理學派
中國比較故事學的建構
比較故事學與比較文學
比較故事學的研究領域
比較故事學的方法
比較故事學的研究目的
中國比較故事學回顧
中國比較故事學展望
下編 民間故事多側面比較研究
中國與日本民間故事比較
略談中日民間故事的交流——讀《日本民間故事》
中國的《斗鼠記》與日本的《棄老山》
從“棄老”到“敬老”——評一組關於老人的習俗傳說兼談傳說和故事的轉化 一
徐永安著《自死窯:中國老人自死習俗與傳說研究》序
附錄 武當山發現民俗遺址“寄死窯”
中國與印度民間故事比較
印度《五卷書》與中國民間故事
《大唐西域記》的民間文學價值
一個故事的豐富變異性——“猴子和烏龜”故事的比較研究
中印故事比較的奇趣——《鸚鵡故事在東西方的流傳》序
附錄 (故事三則)
佛說鱉獼猴經(白話譯文)
猴子和鱉打老庚(陝西,漢族)
烏龜和猴子(四川,藏族)
中國與阿拉伯民間故事比較
《一千零一夜》與中國民間故事
《卡里來和笛木乃》與新疆各族民間故事
附錄 阿力巴巴的故事(西藏,藏族)
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中的民間故事
楚文化中的民間故事——《早發的神箭》文化形態剖析
白族民間敘事詩《黃氏女》的比較研究
論民間文學中的“大團圓”——兼對一個流行文學觀念質疑
附錄一 覃厚王(湖南,土家族)
附錄二 《早發的神箭》異文篇目索引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傳承
中國民間故事的傳承特點——對三十二位民間故事講述家的綜合考察
東西方兩位女故事家之比較——從《義大利童話》說起
中國“女書”中的民間敘事文學
民間故事與古代科技
“木鳥”——一個影響深遠的民間科學幻想故事
民間故事中的機器人——談“木人”故事
附錄木鳥(河北,漢族)
民間故事與宗教文化
耿村故事與道教文化
泰山神仙故事的文化特色
附錄張天師和府官(河北,漢族)
連線中國和世界的故事類型
“孔雀公主”故事的流傳和演變
縱橫交錯的文化交流網路中的《召樹屯》
“蛇郎”故事在亞洲
閩台蛇郎故事的民俗文化根基
一個著名故事的生活史探索——“求好運”故事追蹤研究30年
一組民間童話的比較研究
民間童話之謎
一個故事的追蹤研究
心有靈犀一點通——對AT461型故事研究的評述
一個蘊含史詩魅力的中國民間故事——“求好運”故事解析
附錄(故事三則)
石祥生(湘西,苗族)
窮娃尋寶(鄂西北,漢族)
范丹問佛(河南,漢族)
學術評論與對話
多側面擴展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
獨闢蹊徑的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美]丁乃通著《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中譯本序
讀李福清博士的《中國神話故事論集》
關於《中國神話故事論集》的討論
關於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法——劉守華《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代序
一篇講述人類命運的故事能把世界連起來——簡評劉守華教授《一個蘊含史詩魅力的中國民間故事》
贊劉守華著《比較故事學》的重大成果
附錄一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二 有關劉守華比較故事學研究成果的評論文章索引
後 記
故事追蹤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