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德

劉存德(1508-1578年),字至仁,號沂東,福建同安人。嘉靖六七年(1537-1538)聯第進士,授官行人掌管奉使、頒詔、冊封等事。在江南任浙江道御史時,巡視兩淮,上疏調儲備糧賑濟貧民獲準,百姓略改善生活。巡視應天府(今南京)時,不徇私,將朋友潘少宰(時任吏部侍郎)門下子弟因犯殺人罪逮捕處決。後任松江知府,時值大旱多年,百姓無法交納賦稅,上司派人督辦催交,他懇請使者準許松江三年內還清欠款。又升浙江按察副使,統管嘉湖諸軍,一舉斬倭寇130名。不久調任廣東海道兼番市舶提舉司,平息許朝光叛軍。由於他功勳累累,遭到各方嫉恨,最終被迫返鄉,71歲卒。著有《潔甃堂遺稿》10卷。

基本介紹

  • 本名:劉存德
  • :至仁
  • :沂東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同安縣城內東橋
生平,著作,家庭,

生平

劉存德,福建同安東橋人,原藉同安縣積善里後浦(今廈門市海滄區東孚鎮鳳山村),其父劉恭奉母王氏擇居同安東橋鐵崗之下的五甲村(今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碧岳社區五甲自然村),遂以“橋東”作為劉氏家族“燈號”。明嘉靖十六、十七年(1537、1538年),劉存德聯第進士,初授行人,奉使益王府。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由行人選授浙江道監察御史。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巡鹽御史,巡視兩淮。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出任松江府知府。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丁外艱。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年)服除,得補南康知府,赴任後因病歸養。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進京入覲,授浙江按察司巡視副使,統管嘉湖諸軍,抗擊倭寇。又調廣東巡視海道副使兼番市舶提舉司,皆有功績,卻以功見嫉,被中歸。
歸田後,劉存德於東山腳下、東溪之畔結廬,仍以宋北,青安知縣危秉文的草堂“結甃堂”名之,取《易·井》的“井甃無咎”句“以名堂之意”。在結甃堂旁,劉存德建了六角亭、半月池、觀月台、石樑庵和石塔;在臨溪的石台上,題書“紫陽舊遊”、“東皋清流”、“友石之居”等字,“凡台樹亭塔,花草竹樹,備極一時之觀”,嚴然是一處人文勝景。劉存德於此種秫釀酒,邀引丁一中、劉汝楠等名人吟詩作賦、交相唱和。而其生平仕學顯晦所著文賦詩詞,也以《結甃堂遺稿》為名。

著作

《結甃堂遺稿》為劉存德逝世後,其子劉夢龍等所輯,初刊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然初刊本今已蕩然無存,同安區圖書館所藏的乾隆刊本,乃其七世孫劉蘭重刊。全書八卷首一卷,分四冊,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半葉九行二十二字。缺內封。卷之首有序二:一為明崇禎三年(1630年)東閣大學士林釺所作之序;一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劉存德之七世孫劉蘭、劉守、劉敬、劉瀚及八世孫劉清、劉瀾所作的重刊序。此外還附列《同安縣誌·名臣傳》之劉存德小傳。正文各卷卷端大題為“結甃堂遺稿卷之× 同安沂東劉存德著 男夢龍 夢熊 夢騶 夢松 夢潮同校”。其卷一為奏疏,卷二為史評,卷三為賦、古詩、歌、行、樂府、律詩,卷四為絕句、集句,卷五、六為序,卷七為記、碑、狀、志、祭文,卷八為雜著。

家庭

他教子有方,詩書傳家。五個兒子中,四子夢松、五子夢潮中進士,為此而列溫陵(泉州)三十三家“父子進士”之列。其後裔有舉人、欽賜副舉人、貢士、國學生、生員六十多人。曾孫劉望齡是順治十五年同安僅有的進士,因此劉家也成為溫陵二十二家“祖孫進士”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