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第墓園

劉光第墓園

劉光第墓園,原在趙化鎮羅漢寺,位於自貢市文廟西湖景區內。

劉光第墓園位於自貢市富順縣富世街道五府山社區富順烈士陵園旁,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墓園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5米,進深38米,四周圍牆環抱。1987年從趙化遷建,墓主劉光第先生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墓園主要建築有墓、劉光第先生銅人頭像。墓為夯土堆築,條石箍邊,墓長5米,寬3.2米、高1.4米。墓前墓碑右上刻“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刻 “劉光第先生之墓”,左下刻“趙朴初敬題” 等字(趙朴初原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光第先生銅像原四川美術學院葉繁山教授所塑,劉光第墓園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對宣揚愛國主義教育及警醒後人奮發改革圖強及紀念清末“戊戌變法”等多項事業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光第墓園
  • 地理位置自貢市
歷史沿革,建築布局,歷史文化,保護措施,

歷史沿革

1984年,經自貢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劉光第先生骨殖遷葬於縣城五府山革命烈士陵園後部,供後人憑弔。由趙朴初為劉光第墓題寫了墓碑。
劉光第墓園
劉光第墓
劉光第墓,原原葬於趙化鎮羅漢寺側,墓碑為清翰林趙熙所書,後墓園因年久失修,垮塌嚴重,
1984年,經自貢市人民政府批准遷葬,同年9月30日在現址奠基,
1987年元月19日遷葬工作結束,將劉光第先生骨殖遷葬於富順縣城五府山革命烈士陵園後部,供後人憑弔。由(卓越的佛教領袖、傑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與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趙朴初為劉光第墓題寫了墓碑。現劉光第墓園修有圍牆,牆內花卉豐茂,墓台由條石建造,呈橢圓形,墓碑由我國著名史學家趙朴初先生題寫,墓前銅像由四川美術學院院長葉毓山先生設計製作。

建築布局

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墓園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5米,進深38米,四周圍牆環抱。

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劉光第(1859年—1898年9月28日),字裴邨,漢族,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趙化鎮人,維新派政治家,戊戌變法時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的著名愛國詩人。光緒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任京官期間,雖生活清貧,但廉潔自律,一塵不染。敬業勤慎,政績甚佳。公餘閉門讀書,不事權貴。儘管自己官聲頗好,升遷無礙,但見國難當頭,常自憂慮,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國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興新學、行新政不可。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9月5日,光緒下詔賞他與譚嗣同、楊銳、林旭四人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政變發生,四章京及康廣仁、楊深秀同被捕,於9月28日(舊曆八月十三日)被殺害於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梁啓超為之作傳,康有為作輓聯,稱“孤旌特表六人中”。而其他人士,亦予其高度評價:“政府寮友見者,謂君子於政事無新舊畛域,斟酌最平允焉。”
  • 文人軼事
當劉光第的靈樞運回四川船過三峽時,沿江人民結隊相送,各碼頭紛紛燃香設供,臨江祭奠。沿岸縴夫,自動幫助拉船,有時多達兩百餘人。由瀘州轉沱江,到達他的家鄉富順縣趙化鎮,家鄉人民家家執香祭奠,人人戴孝痛哭。從全省各地趕來弔唁的人,絡繹不絕。公祭文中有這樣的話:“漢唐遺穢,邦國其懷!溝壑能填,白刃已蹈。”意即:慈禧真像呂后、武則天那樣亂國亂政,殺戮忠良,而為了正氣,志士仁人甘願灑熱血拋頭顱鬥爭下去。在那樣的時代下,一個小鎮的人民能這樣自發地為劉光第舉行盛大的追悼會,敢說敢言,既是四川近代史上的壯舉,也充分表明“劉君不死”。

保護措施

1991年4月16日,劉光第墓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